2020-07-26

34个合作社联手 托起牧民新愿景

  • 2020年02月21日 11时1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今年,我们就能吃到红原产的牦牛奶冰淇淋了。”2月17日,海拔3500多米的红原县绿色产业园内,63岁的八宝高兴地说,从上海采购的冰淇淋生产设备很快就要运回来了。

    八宝是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的社长。在他的带动下,从2016年5月成立至今,该联合社的产品涵盖牦牛肉、奶及化妆品系列,生产的牦牛酸奶、肉酱等成为直供的航空食品。

    “抱团发展,不仅避免了恶性竞争,还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红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就带动全县5046名贫困人口人均稳定分红190元。

    A

    抱团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

    红原县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当地农牧民主要靠养牦牛为生。

    近年,依托牦牛资源,红原已相继成立34个专业合作社,多数是生产牦牛肉、牦牛酸奶等常规产品。

    “仅牦牛酸奶,全县曾经有近10个合作社在生产。”在红原县科技农牧局副局长郭荣华看来,合作社规模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没有统一品牌,技术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

    如何综合开发利用牦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牧民脱贫增收?这也成了当地党委、政府最棘手的一道考题。

    红原县经过多次摸底调研,探索出“合作总社+企业+基地+牧户”的抱团发展模式,投入9000余万元资金,整合全县41个村集体经济、34个合作社,统一成立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

    “以前是单打独拼,成立联合社意味着统一生产、销售,且更专业化。”郭荣华说,牦牛产品会有更广阔的市场。

    “这就相当于搞了个产业联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红原农牧民自己的大企业。”八宝说。

    如今,该联合社已成为阿坝州最大的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总社,拥有草原面积15万余亩、各类牲畜1万余头、参社社员1万余人,覆盖全县11个乡镇34个村,辐射人口约3.4万人;开发了符合高原气候的乳制品、肉制品、化妆品等4大类12个品牌。

    B

    统一标准打造﹃拳头产品﹄

    联合社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规范统一产品技术标准。

    以酸奶为例,在前期的走访调查中,八宝发现:红原酸奶品种多,但技术标准不一,更多是凭感觉经验来生产,导致品质也不一样。

    “特别是牧民手工制作的酸奶,保质期一般在三四天左右。”郭荣华说,这也是导致红原产酸奶难以走出草原、进入大城市的因素之一。

    为此,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引入先进的酸奶生产线,生产液态、搅拌和凝固型酸奶。“现在的酸奶,保质期可达21天。”八宝透露。

    在发展中,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还引入遛遛牛、牦牛乳业、云尚日化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牦牛肉、奶、毛地毯、日用化妆品等4条先进生产线,进一步提升牦牛产品附加值。

    八宝介绍,现在联合社还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研发柔肤水、湿面贴膜、洗发水、保湿乳、洁面霜等系列牦牛奶护肤品,“目前正在搞牦牛奶化妆品行业标准。”

    试用了红原产的护手霜后,色地镇牧民泽旺措竖起了大拇指:“真没想到,牦牛奶和乳脂还能变成化妆品。”

    “不止技术标准,联合社还将在产品追溯、销售渠道、品牌塑造上达到统一。”八宝说。

    C

    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

    去年,27岁的旦珍仁青遇到了人生中最高兴的事:在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他不仅当上了酸奶生产车间的车间主任,还成了一名预备党员。

    旦珍仁青家住壤口乡壤口村,曾是红原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世代放养牦牛。从省内的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旦珍仁青被乡政府推荐到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工作。在联合总社党支部的帮助下,旦珍仁青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生产技术,还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去年当上了车间主任。

    在八宝看来,技术、人才将是影响联合总社今后发展的最大因素。

    然而,在红原县,受语言、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却面临着走不出去的困境。一些到浙江等地务工的年轻农牧民,因为不习惯,没多久又回来了。

    “这部分人大多是大中专毕业生,有文化、有素质、有思路,愿意做事情。”红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贡波华清说。

    一方面是没有人才可用,一方面却是大中专毕业生走不出去。对此,联合总社在红原县委组织部指导下成立了党总支,加大业务技术培训。采取党总支常态化摸排、驻外党组织推荐、乡镇村引荐相结合的方式,筛选确定了一批就业意愿强、创业基础强、个人能力强的重点人员。

    “这些都是推荐来的优秀人才,目前已选了40多人,今明年将达到100人。”八宝说,这些人才将为联合总社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编后

    去过红原大草原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想购买牦牛产品,却说不出要哪个品牌,随意向当地人打听,也少有人对质量、口味说得明白。原来当地竟然有34个合作社在生产类似的肉、奶制品,有十几个牦牛酸奶合作社。丰富的肉、奶制品,对并不熟悉的外地消费者来说可能难以选择,买了回家也说不清“好在哪儿”,传不出口碑。

    红原探索的“合作总社+企业+基地+牧户”模式,34个合作社抱团发展,树品牌、兴产业、富牧民,对当地经济发展是个好消息。如今,“更攀”还要开发“冰淇淋”“化妆品”,让人们不禁对大草原又多了向往。(记者 徐中成)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34个合作社联手 托起牧民新愿景

  • 2020年02月21日 11时1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今年,我们就能吃到红原产的牦牛奶冰淇淋了。”2月17日,海拔3500多米的红原县绿色产业园内,63岁的八宝高兴地说,从上海采购的冰淇淋生产设备很快就要运回来了。

    八宝是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的社长。在他的带动下,从2016年5月成立至今,该联合社的产品涵盖牦牛肉、奶及化妆品系列,生产的牦牛酸奶、肉酱等成为直供的航空食品。

    “抱团发展,不仅避免了恶性竞争,还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红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就带动全县5046名贫困人口人均稳定分红190元。

    A

    抱团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

    红原县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当地农牧民主要靠养牦牛为生。

    近年,依托牦牛资源,红原已相继成立34个专业合作社,多数是生产牦牛肉、牦牛酸奶等常规产品。

    “仅牦牛酸奶,全县曾经有近10个合作社在生产。”在红原县科技农牧局副局长郭荣华看来,合作社规模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没有统一品牌,技术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

    如何综合开发利用牦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牧民脱贫增收?这也成了当地党委、政府最棘手的一道考题。

    红原县经过多次摸底调研,探索出“合作总社+企业+基地+牧户”的抱团发展模式,投入9000余万元资金,整合全县41个村集体经济、34个合作社,统一成立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

    “以前是单打独拼,成立联合社意味着统一生产、销售,且更专业化。”郭荣华说,牦牛产品会有更广阔的市场。

    “这就相当于搞了个产业联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红原农牧民自己的大企业。”八宝说。

    如今,该联合社已成为阿坝州最大的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总社,拥有草原面积15万余亩、各类牲畜1万余头、参社社员1万余人,覆盖全县11个乡镇34个村,辐射人口约3.4万人;开发了符合高原气候的乳制品、肉制品、化妆品等4大类12个品牌。

    B

    统一标准打造﹃拳头产品﹄

    联合社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规范统一产品技术标准。

    以酸奶为例,在前期的走访调查中,八宝发现:红原酸奶品种多,但技术标准不一,更多是凭感觉经验来生产,导致品质也不一样。

    “特别是牧民手工制作的酸奶,保质期一般在三四天左右。”郭荣华说,这也是导致红原产酸奶难以走出草原、进入大城市的因素之一。

    为此,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引入先进的酸奶生产线,生产液态、搅拌和凝固型酸奶。“现在的酸奶,保质期可达21天。”八宝透露。

    在发展中,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还引入遛遛牛、牦牛乳业、云尚日化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牦牛肉、奶、毛地毯、日用化妆品等4条先进生产线,进一步提升牦牛产品附加值。

    八宝介绍,现在联合社还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研发柔肤水、湿面贴膜、洗发水、保湿乳、洁面霜等系列牦牛奶护肤品,“目前正在搞牦牛奶化妆品行业标准。”

    试用了红原产的护手霜后,色地镇牧民泽旺措竖起了大拇指:“真没想到,牦牛奶和乳脂还能变成化妆品。”

    “不止技术标准,联合社还将在产品追溯、销售渠道、品牌塑造上达到统一。”八宝说。

    C

    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

    去年,27岁的旦珍仁青遇到了人生中最高兴的事:在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他不仅当上了酸奶生产车间的车间主任,还成了一名预备党员。

    旦珍仁青家住壤口乡壤口村,曾是红原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世代放养牦牛。从省内的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旦珍仁青被乡政府推荐到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总社工作。在联合总社党支部的帮助下,旦珍仁青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生产技术,还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去年当上了车间主任。

    在八宝看来,技术、人才将是影响联合总社今后发展的最大因素。

    然而,在红原县,受语言、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却面临着走不出去的困境。一些到浙江等地务工的年轻农牧民,因为不习惯,没多久又回来了。

    “这部分人大多是大中专毕业生,有文化、有素质、有思路,愿意做事情。”红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贡波华清说。

    一方面是没有人才可用,一方面却是大中专毕业生走不出去。对此,联合总社在红原县委组织部指导下成立了党总支,加大业务技术培训。采取党总支常态化摸排、驻外党组织推荐、乡镇村引荐相结合的方式,筛选确定了一批就业意愿强、创业基础强、个人能力强的重点人员。

    “这些都是推荐来的优秀人才,目前已选了40多人,今明年将达到100人。”八宝说,这些人才将为联合总社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编后

    去过红原大草原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想购买牦牛产品,却说不出要哪个品牌,随意向当地人打听,也少有人对质量、口味说得明白。原来当地竟然有34个合作社在生产类似的肉、奶制品,有十几个牦牛酸奶合作社。丰富的肉、奶制品,对并不熟悉的外地消费者来说可能难以选择,买了回家也说不清“好在哪儿”,传不出口碑。

    红原探索的“合作总社+企业+基地+牧户”模式,34个合作社抱团发展,树品牌、兴产业、富牧民,对当地经济发展是个好消息。如今,“更攀”还要开发“冰淇淋”“化妆品”,让人们不禁对大草原又多了向往。(记者 徐中成)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