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018年09月21日 08时33分
  • 来源: 人民日报
  • 【字体:
  •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关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越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我们党形成了植根于中国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现实的强大解释力和指导力。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关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功能、力量凝聚功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自信、同心同德,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振奋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

      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越是需要清醒的问题意识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回应的论调和倾向。比如,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难以指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理性和科学性。这些论调的实质和目标指向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建设等亟须改进和加强。比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识形态领域出了问题,就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是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挑战的根本遵循。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从何而来

      我们要建设的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对当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标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深刻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形成了植根于中国实践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讲到的,“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大量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种理论建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多维一体的理论,其价值旨趣和理论特质决定了思想的力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是为了人民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运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落实到研究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在彰显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彰显实际运用的有效性中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思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舆论工作等都密切相关。新形势下,要在凝聚力和引领力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理论武装,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首要一点就是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根本性工作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来看,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孕育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来引领。从理论武装的逻辑来看,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坚定“四个自信”,抓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因为理解,所以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道路打破了社会上一些人对西方发展道路的迷信,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发展道路和模式是多样的,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而且比盲目追随西方道路走得更好。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表明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要理直气壮地坚定“四个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起来,做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表达,既要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概括“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探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从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学理支撑。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就是要使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握好时度效,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日常生活,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拓展理论天地和实践空间。为此,一方面要强调“融渗性”,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机融合在各种载体和形式中,而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另一方面要强调“平实性”,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 21 日07版)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018年09月21日 08时33分
  • 来源: 人民日报
  •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关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越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我们党形成了植根于中国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现实的强大解释力和指导力。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关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功能、力量凝聚功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自信、同心同德,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振奋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

      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越是需要清醒的问题意识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回应的论调和倾向。比如,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难以指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理性和科学性。这些论调的实质和目标指向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建设等亟须改进和加强。比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识形态领域出了问题,就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是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挑战的根本遵循。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从何而来

      我们要建设的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对当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标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深刻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形成了植根于中国实践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讲到的,“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大量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种理论建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多维一体的理论,其价值旨趣和理论特质决定了思想的力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是为了人民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运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落实到研究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在彰显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彰显实际运用的有效性中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思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舆论工作等都密切相关。新形势下,要在凝聚力和引领力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理论武装,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首要一点就是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根本性工作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来看,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孕育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来引领。从理论武装的逻辑来看,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坚定“四个自信”,抓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因为理解,所以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道路打破了社会上一些人对西方发展道路的迷信,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发展道路和模式是多样的,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而且比盲目追随西方道路走得更好。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表明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要理直气壮地坚定“四个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起来,做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表达,既要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概括“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探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从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学理支撑。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就是要使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握好时度效,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日常生活,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拓展理论天地和实践空间。为此,一方面要强调“融渗性”,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机融合在各种载体和形式中,而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另一方面要强调“平实性”,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 21 日07版)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