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扶贫领域政务“五公开”助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一、上下联动,创新公开机制,夯实公开基础。一是三级联动强势推进。建立了部门、乡(镇)、村三级扶贫政务公开联动工作机制,县扶贫移民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分类实施,对乡(镇)、村扶贫政务公开各要素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推进试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促进目标任务按期完成。二是广泛参与优化目录。依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通过相关部门会商、“两代表一委员”会诊、“线上线下”问需、特邀监督员问效、设立“群众意见箱”等多种方式,“菜单式”摸排,“点菜式”服务,条块式分析,多渠道搜集信息,前后10余次对事项目录进行优化,梳理出广泛认同的县级扶贫部门、乡(镇)、村三级事项目录,形成部门一级目录6项,二级目录12项,公开事项56项;乡镇一级目录3项,二级目录5项,公开事项26项;村一级目录2项,二级目录4项,公开事项15项,编制了《青川县扶贫公开标准》和《青川县扶贫资料收集管理标准》,有效指导,逐级有序公开。三是强化制度督促落实。坚持“谁起草谁公开”、“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政务公开信息发布制度》《政务公开监督管理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实现从信息起草、审核、发布到考核的全链条约束管理机制,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头,县脱贫办把各单位扶贫政务公开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年度目标考核,县扶贫移民局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本单位干部职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二、突出重点,丰富公开内容,拓展公开广度。一是突出重点领域深度公开。对“精准识别”标准、程序、操作流程和动态调整文件、结果进行公开,让群众充分了解政策、参与识别过程,增进了群众对工作的支持、理解,密切了干群联系;对扶贫资金从项目、资金下达文件到达标情况、验收结果进行全程公开,加大社会和群众监督力度,确保项目、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对到户补助资金实行县、乡(镇)、村分级公开,让政务公开成为脱贫攻坚的“监督岗”。二是突出典型经验及时公开。把各乡镇、部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扶贫先进人物和事迹通过“线上线下”公开,及时为全县扶贫干部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扶贫典型经验,为实现2018年我县整县摘帽提供智能服务,让政务公开成为扶贫干部的“加油站。”三是突出惠民政策集中公开。对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政策进行集中公开,让群众不出家门都能够全面知晓扶贫政策,依据自身情况申报、享受扶贫政策,让政务公开成为贫困群众的“服务中心”。
三、强力推动,完善公开平台,提升公开水平。一是现代媒体让群众“看得见”。用好用活试点专栏、电视政务、微信公众号、查询平台等六个现代化信息平台,最大程度发挥现代媒体作用,让广大群众方便查阅。二是传统媒体让群众“听得到”。利“村村响”广播对重大决策和扶贫政策进行长期播报,解决了部分老年群众不识字难题。三是面对面宣讲让群众“弄得懂”。充分运用农民夜校、群众会、坝坝会等形式现场宣讲、答疑解惑,切实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保证了政策宣讲、执行“不走样”。
四、对标施策,创新公开方式,提升公开实效。针对性、个性化地设置公开方式,在信息页面中插入动漫、视频、图片,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让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理解能力的群众都能轻松获取信息。一是全文发布。对政策、资金、公共项目建设等文件全文发布,充分体现信息的严谨性。二是图文发布。对有办事流程、服务指南的信息采用文图并茂的方式公开,便于理解记忆。三是语音播报。为破解解部分群众认字难题,对健康、教育、社会保障、金融扶贫等群众关注的惠民政策进行语音播报,切实让群众对惠民政策入脑、入心。目前,各平台阅读量累计达到五万余人次。四是扶贫在线。扶贫干部亲自上阵,将群众关注的民生政策通过访谈、现场直播的方式编制成小视频,增强群众参与性和互动性,发挥“曝光台”、“先锋榜”、“大喇叭”的作用,把数据传递到“终端”,把政策服务到“终端”,把“正能量”输送到“终端”,强化治理能力提升,密切干群关系,提高工作实效。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