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更好守护美丽四川生态家园”
切实提升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
切实提升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必须做好生态文明大文章。
实践中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更好守护美丽四川生态家园?在今年省两会上,代表委员结合工作实际和调研情况展开热议,并提出不少建议。
做好统筹部署
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四川取得不少成绩,但也面临不小挑战。当前,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期望值的提高,环保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此,应加强全盘考量,做好守护美丽四川生态家园的统筹部署工作。
省人大代表刘盛余建议,一方面要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从源头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化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同时,还应深入开展校(院所)企合作,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省政协委员韩轶说,在做好统筹部署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推进我省生态价值转化试点。“目前我省在生态价值转化上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在公共生态环境贡献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上存在较大差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还不够清晰等。”
对此,韩轶建议,要探索构建生态补偿调节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和分区分类考核机制。例如,可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探索构建跨区域生态补偿调节机制,选取部分区域试点由重点经济功能区、非重点保护区(即受益方)政府向上一级政府缴纳生态补偿调节费,用于专项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守护美丽四川生态家园,还应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省政协委员陈明星说,四川需坚持“一体化”推动,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防控体系;坚持“一盘棋”调度,完善突发环境应急救援体系;坚持“一张网”统筹,完善突发环境应急保障体系。
陈明星建议抓实编制谋划,提升预案质量,建强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强化环境应急救援演练,补齐园区环境应急短板。此外,还要建立完善全省、市(州)、县(市、区)环境风险隐患重点监管清单,建设高水平一体化环境应急信息智能平台,实现环境风险信息化、预警预报和辅助指挥智能化。
聚焦关键领域
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弱项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要守护好美丽四川生态家园,还应聚焦关键领域,切实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弱项。
省政协委员勾永阶说,当前我省应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一方面,将“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循环经济等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同时将建设成效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强化人才、资金供给,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以推动城市实现绿色发展和运行。
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提升和规范化管理,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省人大代表刘春香十分关注危险废物的处置问题,此次参加省两会,刘春香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我省含油金属屑危险废物管理办法的建议。
“目前,我省含油金属屑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较低,相关政策配套不足。”刘春香呼吁,一方面应尽快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地方性规范文件,帮助企业做好安全防范和污染控制,缓解产废企业的危废处置压力。另一方面应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鼓励现有电炉炼钢企业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推进含油金属屑豁免利用相关工作。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易被忽视。省人大代表孙庚说,四川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二,生物资源高度富集。但长期以来,地方对生物资源发掘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深度广度不够,对珍稀物种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应用技术研究不充分。孙庚建议,需进一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前沿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应加快设立生物多样性科技专项,将生态保护纳入省级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类项目支持的分类名录中,谋划布局相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适当倾斜支持领军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联合研究。(记者 樊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