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三文鱼鲜榴莲,如何从四川流向全国?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改革开放,提出要“打造三文鱼、榴莲等特色单品全国集散中心”。一条鱼、一个榴莲,怎么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本期“省情‘所长’说”就来“拆解”一下。
首先,为什么是三文鱼、榴莲?它们有着共同点:好吃、好卖、进口。好吃,说明有市场,具有巨大消费潜力;好卖,说明有价值,具有再加工、再集散的潜力;进口,说明少见、稀有,借助开放通道进入国内市场。综合这些特点,我们统称它们为优质消费品。
其次,要成为集散中心,产品需有一定规模。这两种优质消费品,通过空运来到四川,已达一定量级。据成都海关数据,2024年,四川外贸再次迈上万亿级台阶,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消费品进口同比增长31.7%,净增额为全国第二,进口鲜榴莲和冰鲜三文鱼分别同比增长145.8%、507.5%。
不仅增速快。2024年,成都口岸三文鱼进口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这些进口三文鱼,被四川人“吃掉”的极少,80%以上转运到国内其他城市。
为什么地处内陆的四川,生鲜进口量如此大?开放通道畅通是前提。这两年,成都加快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恢复、新开多条国际航线,让远在南半球的智利三文鱼、远在北欧的丹麦三文鱼,源源不断“游”进中国。盛产榴莲的东南亚,和成都间不仅有全货机航班,还有客运航班“天天飞”,用飞机“肚子”运货,吸引大量榴莲“坐飞机”来到中国。
进口流程便利是关键。进口生鲜对时效要求很高。成都海关深入改革,开辟“绿色通道”,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保障,鲜活农产品进口“即到即查即放”,抵达四川后,最快当天就能到消费者的餐桌,企业仓储、生鲜损坏等成本也大大降低。
更快的物流、更低的成本,吸引国内规模最大的三文鱼智能加工厂落地成都,去年11月开始试运营。开放发展不仅壮大了航空货运,还萌生了新业态。
一条鱼、一个榴莲的“进口路”,充分说明打造特色单品全国集散中心,需构建立体高效的物流体系,适应市场需求的便利化通关举措。打造集散中心,也将促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记者 王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