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收到77篇大会发言
谈想法提建议 为热点领域发展献策
谈想法提建议 为热点领域发展献策
1月22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大会发言。
此次会议共收到77篇大会发言,数量之多折射委员履职热情之高。
记者注意到,77篇大会发言内容涉及首发经济、国企改革、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文旅消费、文化交流、对外开放、生态建设、金融保障、基层治理等方面。其中,新质生产力、“天府粮仓”、教育医疗等热词被频频提及。
围绕大会发言中出现的高频词,委员们提出了哪些意见建议?
产业新赛道
如何跑出领先优势?
2024年,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核医疗产业新赛道上,四川如何跑出领先优势?
这一年,我省以超常举措着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第四极”,取得可喜成绩。“但对标全国‘第四极’目标,我省人工智能产业仍存在政策法规引领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亟需攻坚突破等问题。”任志宇委员呼吁,细化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出台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政策措施,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张晓军委员的建议瞄准发展低空经济展开。“在加快打造西部低空经济发展高地过程中,四川亟需破解空域资源供需不匹配、应用场景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和飞行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瓶颈制约。”张晓军建议,争取国家首批空域分类管理与运行试点,建立军民地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对低空空域进行网格化管理,加快引进培育消费级无人机链主企业,强化规划引领打造一批错位发展、分工协作、融合互补的产业集聚区。
黄平林委员调研发现,作为四川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医疗产业发展面临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民间资本积极性不高等难题。“要力争将四川核医疗产业列入国家‘大盘子’。”黄平林建议,加强省内产业优势区域合作,实现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药物、核医疗装备生产与核诊疗服务等环节错位发展,促进关联企业聚合成势。同时,丰富省市县三级应用场景,将符合条件的放射性药物纳入医保,拓展“核医疗+康养”新领域,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需打破哪些制约?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重任在肩,但也有一些短板弱项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四川是全国四大育制种基地之一。在何明俊委员看来,目前,我省仍存在种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支撑不充分、服务保障水平待提高等问题。他建议,优化制种基地布局,促进制种地集中连片整理,优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制种基地,加快提升制种基地信息化水平;挖掘当地粮油果蔬品种优势,加强跨区域育种合作和新品种示范推广,重塑“川种”优势;完善主导品种制种质量提升、科学轮作可持续保护地力等机制,壮大制种托管服务产业,强化种业基地保障。
“我省近八成耕地分布在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无机可用’‘有机难用’‘无好机用’问题突出。”吕火明委员呼吁,尽快为农业生产插上机械化“翅膀”。他建议,大力支持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制造,支持实用生产技术改优、农机装备适应性改良等应用型研发创新,加快新能源农机研发制造。加大农机推广运用力度,着眼“用得起”,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推进农机“以旧换新”;着眼“用得来”,实施基层农机人才培育工程,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聘用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闲时补贴政策,培养和稳定农机人才队伍。
“粮仓打造离不开良田。要坚持‘宜建则建、应建尽建’,加强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胡杰委员认为,丘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突出规划设计科学性,突出农业生产宜机化,全面规范项目规划设计,做实设计前现场踏勘,结合地形地貌,对接耕作需求,精准指导施工。
改善民生
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热点,委员们提出不少意见建议。
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郑学炳委员建议,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推动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使更多职业序列、就业形态、工作岗位快速涌现。同时,建设信息发布平台,对招聘岗位、技能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面向毕业生的岗位供给。
农工党四川省委会呼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健康四川建设。农工党四川省委会认为,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衍生出巨大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应当直面“心”需求,积极构建以社会心理服务为重要支撑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流动心理疾病人员关爱等工作衔接,从制度机制上引导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等重点单位以及无业、失业、流动人员和确诊重点人群的关注力度,引导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供给量、精准度和专业化水平。
“调研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在人才、经费、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还需‘补课’,老百姓在‘家门口’享有优质健康服务并不充分。”任小娟委员认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但要在提高覆盖面上下功夫,还要从建机制、强保障、促共享三方面着手,在理顺体制机制上求突破,切实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她建议,坚决打破行政壁垒,真正做到医共体内人员拉通使用、资金项目统一安排、绩效一体考核、检测互认互用等,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记者 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