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更智更绿,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这给不少代表委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这一话题,大家在会场内外进行了探讨。
在新赛道布局“提前量”
近年来,固态电池被业内认为是可以继承锂离子电池地位的电池之一,但因为技术等原因,尚未能大规模生产。
“固态电池的安全性相比传统液态电池有非常大的提升,但热失控仍然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很多相关研究和工艺创新,有信心做到在非特殊极端情况下全固态电池的本征安全性,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省人大代表、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剑锋介绍。
为做好这个新赛道的“提前量”,2020年,华剑锋来到宜宾,负责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营。当地以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为他在宜宾进行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同样在新赛道布局“提前量”的还有绵阳和雅安。绵阳已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73家,在西南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张华看来,绵阳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虽可结合核能、电子产业、低空经济,但仍然缺乏龙头产业和专家,需要更多高层次领军人才。
省人大代表、雅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曾琦勾画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少字句,她认为雅安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力和低空经济上谋划发力,从而为产业提质升级找到动力源,同时抢抓雅安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天府集群拓展区的机遇,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此外,雅安拥有贡嘎山、牛背山等景致,还有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加上正在布局的名山通用机场,为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可能。
牵住“智改数转”牛鼻子
2024年,四川全面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涌现出一批转型成效突出、引领效应明显的标杆企业。新的一年,如何持续抓好制造业“智改数转”,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成为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在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省总商会)副会长吕状文看来,需要搞好企业辅导、配套服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台惠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型铺路搭桥。“紧紧扭住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矛盾和市场需求,就扭住了‘智改数转’的牛鼻子。”
省人大代表、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栋良说,生产线智能化,可让酒体主体香味成分提取率提升20%以上,优质酒比率提升10%以上。品控精细化,能实时监测、预警、追溯每瓶白酒的质量,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
“智改数转”让企业生产质效显著提高。在内江隆昌市,通过引进智能AI检测系统,锦兴玻璃等玻陶企业产品检测精度和速度大幅提高;搭建全流程、全领域数智化生产体系,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突出解决模型适配性差等问题。
“引导企业改有方向、改有动力,隆昌为企业提供专业评估诊断和定制化转型方案,加速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省人大代表、隆昌市委书记陈波表示,隆昌将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打造一批“智改数转”标杆示范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迈向数字化转型新阶段,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正当时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突出抓好人工智能、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15+N”重点产业链,优化产业生态,强链延链补链。打造万亿级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报告里有关建圈强链的内容我打了重点符号做了旁注。”省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战略投资部部长尹守军的喜悦溢于言表。他认为,德阳以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为契机,加快推动装备工业产业建圈强链正当时。
“德阳装备工业集群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尹守军认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省政协委员、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章认为,建圈强链的“关键一链”是企业升级要在创新策源上发力。
产业集群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企业作为集群成员,更应加大自主创新。”陈启章说,2022年起,中自科技与电子科大合作,通过转化高校成果,转型到储能行业。1月17日,中自科技与通威光伏签署战略协议,“光伏+储能”的结合,成功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除了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更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关键。截至2024年9月,四川已培育1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记者 李婷 薛维睿 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