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颗杨梅说起,5位院士共谋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标准化品牌化 川渝农产品摆脱“按筐卖”

  • 2024年06月17日 09时0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一盒总共20颗,售价120元,算下来每一颗能卖6元。”6月14日,中国工程院2024年院地合作重大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战略研究”启动会在省农科院召开,在咨询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浙江产杨梅表示,川渝地区的一些特色农产品如何才能摆脱“按筐卖”,或许是这个研究项目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正式提出已有4年多时间。为何要在此时进行一场由中国工程院和省农科院合作的战略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孙宝国、康振生、陈剑平、李培武展开热论。

    为何启动?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成果初显,但仍面临挑战

    2021年年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正式出台。“两年多时间以来,建设成效初显。”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永红介绍。

    重要农产品保供方面,两地粮食年产量稳定在900亿斤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7%;猪肉年产量保持在60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1.4%;油料和蔬菜年产量保持在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两地涉农GDP占据成渝GDP的22%,休闲农业规模效益领跑全国。此外,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生态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需要明确的是,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还面临突出的挑战和困难。”刘永红介绍,主要表现在建设路径和机制缺乏系统研究,点状发展普遍存在,以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压力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进程缓慢、社会资本作用较弱等问题突出。

    “因此,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需要调研评估两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典型经验、现实需求和问题,为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经验依据。”刘永红表示,同时需要前瞻谋划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赛道,为率先在西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提供决策参考。

    如何推进?

    牵手合作,为政府提供有数据、可参考、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据介绍,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战略研究项目将聚焦粮食、油料、生猪等畜禽、粮经饲优势产业,以及优质蔬菜、道地中药材、柑橘、柠檬、泡菜等特色产业,瞄准种质资源、农机装备、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前沿关键技术,针对川渝两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瓶颈问题等开展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

    项目下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综合研究”“科技支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建设的战略研究”两个课题。

    刘永红牵头负责“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综合研究”,主要调研分析川渝两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瓶颈问题,谋划两地县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战略、优势特色农业及现代农业园区战略,提炼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

    赵春江牵头负责“科技支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建设的战略研究”,主要调研川渝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问题和需求,围绕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等现代化要求,提出亟须部署的科技攻关项目清单、重大工程项目清单、若干创新举措。

    启动会上,院士们进行了项目咨询,提出关注现代都市农业、预制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衔接等相关建议。

    “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明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战略目标定位,明确‘一轴三带四区’的特点,回答好两地如何互补互动的关键问题,为政府提供有数据、可参考、有价值的咨询建议。”赵春江表示。

    “浙江一颗杨梅能卖6元,农民一亩杨梅园能挣10万元。”在李培武看来,川渝两地的农产品,也要真正做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发展之路。(记者 阚莹莹)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一颗杨梅说起,5位院士共谋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标准化品牌化 川渝农产品摆脱“按筐卖”

  • 2024年06月17日 09时0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一盒总共20颗,售价120元,算下来每一颗能卖6元。”6月14日,中国工程院2024年院地合作重大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战略研究”启动会在省农科院召开,在咨询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浙江产杨梅表示,川渝地区的一些特色农产品如何才能摆脱“按筐卖”,或许是这个研究项目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正式提出已有4年多时间。为何要在此时进行一场由中国工程院和省农科院合作的战略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孙宝国、康振生、陈剑平、李培武展开热论。

    为何启动?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成果初显,但仍面临挑战

    2021年年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正式出台。“两年多时间以来,建设成效初显。”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永红介绍。

    重要农产品保供方面,两地粮食年产量稳定在900亿斤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7%;猪肉年产量保持在60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1.4%;油料和蔬菜年产量保持在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两地涉农GDP占据成渝GDP的22%,休闲农业规模效益领跑全国。此外,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生态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需要明确的是,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还面临突出的挑战和困难。”刘永红介绍,主要表现在建设路径和机制缺乏系统研究,点状发展普遍存在,以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压力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进程缓慢、社会资本作用较弱等问题突出。

    “因此,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需要调研评估两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典型经验、现实需求和问题,为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经验依据。”刘永红表示,同时需要前瞻谋划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赛道,为率先在西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提供决策参考。

    如何推进?

    牵手合作,为政府提供有数据、可参考、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据介绍,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战略研究项目将聚焦粮食、油料、生猪等畜禽、粮经饲优势产业,以及优质蔬菜、道地中药材、柑橘、柠檬、泡菜等特色产业,瞄准种质资源、农机装备、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前沿关键技术,针对川渝两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瓶颈问题等开展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

    项目下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综合研究”“科技支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建设的战略研究”两个课题。

    刘永红牵头负责“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综合研究”,主要调研分析川渝两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瓶颈问题,谋划两地县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战略、优势特色农业及现代农业园区战略,提炼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

    赵春江牵头负责“科技支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川渝毗邻地区建设的战略研究”,主要调研川渝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问题和需求,围绕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等现代化要求,提出亟须部署的科技攻关项目清单、重大工程项目清单、若干创新举措。

    启动会上,院士们进行了项目咨询,提出关注现代都市农业、预制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衔接等相关建议。

    “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明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战略目标定位,明确‘一轴三带四区’的特点,回答好两地如何互补互动的关键问题,为政府提供有数据、可参考、有价值的咨询建议。”赵春江表示。

    “浙江一颗杨梅能卖6元,农民一亩杨梅园能挣10万元。”在李培武看来,川渝两地的农产品,也要真正做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发展之路。(记者 阚莹莹)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