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

  • 2024年04月15日 14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是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在实践中需要认真领悟和把握。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当今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方法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幻无穷的客观世界,要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做事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结果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有了正确的方法论则事半功倍。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怎么坚持实事求是等问题作出深刻论述。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方面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千载难逢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今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方法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丰富思想和实践。《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有记载:“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不同,所生疾病也不同,需要不同的医治方法,开出不同的药方方为有效。即使同样的疾病,在不同地方也需要不同的药方,因为致病原因不同,这就是因地制宜。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自然条件迥异,千百年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西北以窑洞为主,冬暖夏凉;皖南则有徽派建筑,有利于排水、通风;滇南民居则是干栏式歇山顶,有利于通风、防晒和排水,等等,都充分融合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若把西北地区的建筑放到东南地区,或把东南地区的建筑置于西北地区,显然不伦不类,中国古代就留下了诸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削足适履等不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笑话。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87年恩格斯在致友人的一信中写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地和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斗争的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生产关系的过快升级等由于不从实际出发,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曾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都有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什么时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什么时候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就能够取得胜利或巨大成就,反之,革命就要遭受失败,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到损失。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之所以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就是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加以贯彻,而不是一刀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客观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条件的,需要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基础等,不能不顾条件、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上,否则其结果必然是留下烂摊子

    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内部和外部、一般和特殊、决定和非决定、主观和客观等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条件具备了才可能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能把昨天的经验原封不动拿到今天来运用,也不能把今天的经验照搬到明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条件,经验是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经验不是要依葫芦画瓢,把别的地区的具体做法照搬照抄到本地来,而是要学习其精神,学习其方法论。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各地不同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发展环境以及研发基础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就是要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一般与特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属于一般,对于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各地区属于特殊,在实践中要善于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不折不扣地创造性落到实处。因地制宜的“地”就是各地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各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交通条件、人口状况、风土人情等都不相同,正如全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全世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国情区情。因地制宜一方面就是要体现差别化,体现符合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精神的地区差异和特殊性,不能照搬别的地区的经验;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地区的政策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从实际出发制定了闽东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他指出:“今后闽东的发展,不但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寻找适合闽东经济发展的道路,其指导思想我把它归结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条件的,需要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基础等,不能不顾条件、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上,否则其结果必然是留下烂摊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一是要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经过先进技术改造同样可以成为新兴产业,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相反,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并不矛盾。二是要正确处理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的关系。想问题、作决策既需要有主观愿望和满腔热情,也需要考虑实际条件,不能不顾具体条件盲目蛮干,否则欲速则不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需要条件的,比如人才聚集、经济基础、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基础等,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上。三是要正确处理立和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征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新的技术、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的产品、新的市场等,必然存在立新与破旧的关系,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新中蕴含着继承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破旧,否则,就可能出现技术、产业等衔接中的真空。四是要不拘一格地发展多种模式。各省各市各县都要从各自省情、市情、县情等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来发展,要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当然,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都必须打破等靠要等无所作为的思想;也要破除有的地区和有的行业存在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我无关的思想,各地区各行业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要求,对标对表,找准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作出应有的贡献。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方法

    ●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地”的家底;尊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一要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二要尊重科学技术发展及成果转化规律;紧盯世界科技创新前沿,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地”的家底,搞清楚省(区、市)情、市情、县情、乡情,搞清楚优势和劣势。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深刻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调查清楚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短板,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方案,既要增强信心,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力避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稳中求进,一步一个脚印地积极推进,稳扎稳打。

    要尊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要遵循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第一,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数据、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其配置,要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需要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这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言之,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来确定,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在初次分配中要讲求效率,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讲求公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要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公共平台建设、基础科学研究、教育等;另一方面,要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良好的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尊重科学技术发展及成果转化规律。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没有长期的深厚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既要重视有组织的科研,也要鼓励自由式探索,要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要重视科技转化工作,要转化就需要构建畅通的转化机制,加快完善实体和虚拟科技成果交易市场,鼓励风险投资,促进形成未来产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力量,构建集产学研用金于一体的问题发布机制、赛马破解机制、金融支持机制。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要紧盯世界科技创新前沿,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经历了从跟跑到部分并跑再到少数领跑的过程,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进步、产业技术水平总体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美国等国家不断对中国挑起贸易战、科技战、人才战等,对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展开全面的围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我们别无他途,唯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根本出路。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和内在活力,努力实现“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赵振华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

  • 2024年04月15日 14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是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在实践中需要认真领悟和把握。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当今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方法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幻无穷的客观世界,要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做事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结果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有了正确的方法论则事半功倍。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怎么坚持实事求是等问题作出深刻论述。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方面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千载难逢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今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方法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丰富思想和实践。《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有记载:“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不同,所生疾病也不同,需要不同的医治方法,开出不同的药方方为有效。即使同样的疾病,在不同地方也需要不同的药方,因为致病原因不同,这就是因地制宜。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自然条件迥异,千百年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西北以窑洞为主,冬暖夏凉;皖南则有徽派建筑,有利于排水、通风;滇南民居则是干栏式歇山顶,有利于通风、防晒和排水,等等,都充分融合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若把西北地区的建筑放到东南地区,或把东南地区的建筑置于西北地区,显然不伦不类,中国古代就留下了诸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削足适履等不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笑话。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87年恩格斯在致友人的一信中写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地和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斗争的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生产关系的过快升级等由于不从实际出发,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曾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都有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什么时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什么时候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就能够取得胜利或巨大成就,反之,革命就要遭受失败,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到损失。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之所以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就是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加以贯彻,而不是一刀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客观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条件的,需要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基础等,不能不顾条件、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上,否则其结果必然是留下烂摊子

    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内部和外部、一般和特殊、决定和非决定、主观和客观等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条件具备了才可能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能把昨天的经验原封不动拿到今天来运用,也不能把今天的经验照搬到明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条件,经验是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经验不是要依葫芦画瓢,把别的地区的具体做法照搬照抄到本地来,而是要学习其精神,学习其方法论。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各地不同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发展环境以及研发基础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就是要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一般与特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属于一般,对于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各地区属于特殊,在实践中要善于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不折不扣地创造性落到实处。因地制宜的“地”就是各地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各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交通条件、人口状况、风土人情等都不相同,正如全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全世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国情区情。因地制宜一方面就是要体现差别化,体现符合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精神的地区差异和特殊性,不能照搬别的地区的经验;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地区的政策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从实际出发制定了闽东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他指出:“今后闽东的发展,不但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寻找适合闽东经济发展的道路,其指导思想我把它归结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条件的,需要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基础等,不能不顾条件、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上,否则其结果必然是留下烂摊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一是要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经过先进技术改造同样可以成为新兴产业,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相反,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并不矛盾。二是要正确处理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的关系。想问题、作决策既需要有主观愿望和满腔热情,也需要考虑实际条件,不能不顾具体条件盲目蛮干,否则欲速则不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需要条件的,比如人才聚集、经济基础、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基础等,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上。三是要正确处理立和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征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新的技术、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的产品、新的市场等,必然存在立新与破旧的关系,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新中蕴含着继承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破旧,否则,就可能出现技术、产业等衔接中的真空。四是要不拘一格地发展多种模式。各省各市各县都要从各自省情、市情、县情等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来发展,要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当然,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都必须打破等靠要等无所作为的思想;也要破除有的地区和有的行业存在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我无关的思想,各地区各行业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要求,对标对表,找准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作出应有的贡献。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方法

    ●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地”的家底;尊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一要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二要尊重科学技术发展及成果转化规律;紧盯世界科技创新前沿,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地”的家底,搞清楚省(区、市)情、市情、县情、乡情,搞清楚优势和劣势。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深刻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调查清楚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短板,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方案,既要增强信心,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力避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稳中求进,一步一个脚印地积极推进,稳扎稳打。

    要尊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要遵循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第一,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数据、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其配置,要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需要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这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言之,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来确定,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在初次分配中要讲求效率,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讲求公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要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公共平台建设、基础科学研究、教育等;另一方面,要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良好的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尊重科学技术发展及成果转化规律。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没有长期的深厚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既要重视有组织的科研,也要鼓励自由式探索,要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要重视科技转化工作,要转化就需要构建畅通的转化机制,加快完善实体和虚拟科技成果交易市场,鼓励风险投资,促进形成未来产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力量,构建集产学研用金于一体的问题发布机制、赛马破解机制、金融支持机制。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要紧盯世界科技创新前沿,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经历了从跟跑到部分并跑再到少数领跑的过程,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进步、产业技术水平总体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美国等国家不断对中国挑起贸易战、科技战、人才战等,对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展开全面的围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我们别无他途,唯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根本出路。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和内在活力,努力实现“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赵振华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