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水 用情护水 实干兴水——成都高质量推动河长制落地见效

  • 2023年08月30日 18时53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成都市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响应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号召,坚持人民至上,厚植“江河情怀”,铁腕治水、用情护水、实干兴水,使蓉城大地水更清、河更畅、湖更美,展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都河湖万千气象。

    铁腕治水 治出滚滚清水向东流

    落实责任是关键,成都始终注重把治水理水作为用之不觉、 失之难存的生命线工作。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成都构建了“三级党政、四级河长”组织体系,推行河长履职情况智慧化、差异化在线考评,坚持“四不两直”暗访督查,严格施行红黄牌警示红黑榜通报制度,各级河长巡河480.1万余人次,逐个锁定破坏水生态“老大难”问题,发现解决问题19.3万余个,完成环保督察涉水1897个问题整改。同时坚持全域截污,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626”工程,清理整治1.6万余户“散乱污”工业企业,2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59%。持续推动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补强设施短板。新改建污水管道416公里,完成1617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2.1万余户排水户内部管网普查,完成2127公里市政重大病害管网、1.1万余户排水户内部管网治理。截至目前,全市269座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达522万吨/日,20户以上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自2020年6月以来,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率稳定100%达标。

    用情护水 护出人水和谐幸福源

    河湖安澜是保障,成都始终注重把治水活水作为城美人和、安居乐业的普惠性福祉。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建设3047个基层河湖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村社全覆盖,深化“河长+公、检、法、纪、政协”等协作机制,引导民间河长参与河湖管理保护,创新“一河一校”模式,组织“最美河湖”等评选活动,构建“导向清晰、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全民行动体系。加快建设李家岩水库,开工建设久隆水库、三坝水库,构建“多源互济、纵横连通”调水供水格局。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11.54%、3.47%。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面推动智慧水务建设,建设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格,配套物联感知设备19.5万余个,归集3.8亿条数据,实现河长制管理“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深入推进岷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开展“六清”行动,整治河湖“四乱”,建成市县镇村四级禁捕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域鸟类分布增至566种,水生生物鱼类增至920余种,生态蓉城正逐步重现,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切实提升。

    实干兴水 兴出城乡共荣快发展

    城市发展是出路,成都始终注重把治水兴水作为兴城之基、富民之本的根本性遵循。实施“蓉水”“融岸”“荣城”为核心的天府蓝网建设,统筹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水岸城一体化打造,建成220公里。围绕“水资源有保证、水安全有保障、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水价值有体现、水管理有创新”标准,投入市级补助资金1.06亿元,培育水产旅融合型、水生态保护型、水文化传承型水美新业态,建成水美乡村303个、示范带7条,建设美丽幸福河湖11条,提升绿色经济效益,实现水美促进民富。依托锦江打造“一带、一核、十二景区、二十三园”的“蜀都味、国际范”都市滨水锦江公园,全线贯通都江堰至黄龙溪220公里锦江绿道,亮丽呈现锦江、江安河、东安湖等一批滨水空间,深度融合发展文体旅商新兴业态,打造“夜游锦江”魅力IP,黄龙溪“龙舟竞渡”盛景再现,戏水游客络绎不绝,“水活业兴”“逐水而游”成为新时尚,水质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正逐步显现。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铁腕治水 用情护水 实干兴水——成都高质量推动河长制落地见效

  • 2023年08月30日 18时53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成都市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响应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号召,坚持人民至上,厚植“江河情怀”,铁腕治水、用情护水、实干兴水,使蓉城大地水更清、河更畅、湖更美,展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都河湖万千气象。

    铁腕治水 治出滚滚清水向东流

    落实责任是关键,成都始终注重把治水理水作为用之不觉、 失之难存的生命线工作。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成都构建了“三级党政、四级河长”组织体系,推行河长履职情况智慧化、差异化在线考评,坚持“四不两直”暗访督查,严格施行红黄牌警示红黑榜通报制度,各级河长巡河480.1万余人次,逐个锁定破坏水生态“老大难”问题,发现解决问题19.3万余个,完成环保督察涉水1897个问题整改。同时坚持全域截污,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626”工程,清理整治1.6万余户“散乱污”工业企业,2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59%。持续推动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补强设施短板。新改建污水管道416公里,完成1617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2.1万余户排水户内部管网普查,完成2127公里市政重大病害管网、1.1万余户排水户内部管网治理。截至目前,全市269座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达522万吨/日,20户以上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自2020年6月以来,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率稳定100%达标。

    用情护水 护出人水和谐幸福源

    河湖安澜是保障,成都始终注重把治水活水作为城美人和、安居乐业的普惠性福祉。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建设3047个基层河湖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村社全覆盖,深化“河长+公、检、法、纪、政协”等协作机制,引导民间河长参与河湖管理保护,创新“一河一校”模式,组织“最美河湖”等评选活动,构建“导向清晰、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全民行动体系。加快建设李家岩水库,开工建设久隆水库、三坝水库,构建“多源互济、纵横连通”调水供水格局。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11.54%、3.47%。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面推动智慧水务建设,建设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格,配套物联感知设备19.5万余个,归集3.8亿条数据,实现河长制管理“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深入推进岷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开展“六清”行动,整治河湖“四乱”,建成市县镇村四级禁捕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域鸟类分布增至566种,水生生物鱼类增至920余种,生态蓉城正逐步重现,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切实提升。

    实干兴水 兴出城乡共荣快发展

    城市发展是出路,成都始终注重把治水兴水作为兴城之基、富民之本的根本性遵循。实施“蓉水”“融岸”“荣城”为核心的天府蓝网建设,统筹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水岸城一体化打造,建成220公里。围绕“水资源有保证、水安全有保障、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水价值有体现、水管理有创新”标准,投入市级补助资金1.06亿元,培育水产旅融合型、水生态保护型、水文化传承型水美新业态,建成水美乡村303个、示范带7条,建设美丽幸福河湖11条,提升绿色经济效益,实现水美促进民富。依托锦江打造“一带、一核、十二景区、二十三园”的“蜀都味、国际范”都市滨水锦江公园,全线贯通都江堰至黄龙溪220公里锦江绿道,亮丽呈现锦江、江安河、东安湖等一批滨水空间,深度融合发展文体旅商新兴业态,打造“夜游锦江”魅力IP,黄龙溪“龙舟竞渡”盛景再现,戏水游客络绎不绝,“水活业兴”“逐水而游”成为新时尚,水质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正逐步显现。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