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河湖管护看四川——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宝田村
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宝田村
“青山抱城廓,绿水绕人家”,绿色的竹林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这画一样的风景中坐落着一个美丽的乡村,它就是位于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西面的宝田村。宝田村距离雅安市雨城区52公里,村域面积约23平方公里,595户2145人,主要经济来源林、竹、茶和外出务工,耕地面积约829亩,现有一个茶叶加工厂,农家乐民宿15户,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1.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4.5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宝田村的绿水(杨村河)总长约8公里,这8公里的“绿水青山”离不开村级河长的细心呵护。自2022年全面推广“解放模式”后,宝田村扎实开展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推广工作,杨村河的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水质也得到了提升,村民爱河护河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到宝田村观光游玩、避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也是逐年提高。
围绕“一个体系”
以制度促管理、以责任提升环境治理。宝田村党总支研究决定,组建以村级河长、村副书记晏正文为主任的河长工作室,统领全村河湖管理保护的各项工作。工作室下设三支队伍:一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巡护队伍16人;一支由妇女组成的巾帼志愿宣传队伍18人;一支由3人组成的河湖保洁队伍。三支队伍共计37人,负责宝田村辖区内水域的管护和宣传工作,确保水域环境持续改善。为进一步做实“解放模式”推广,宝田村设立乡风文明生态超市,制定宝田村乡风文明生态超市评分细则。自设立乡风文明生态超市以来,已开展河湖水环境保护评比1次,评比积分兑换物品70人次,水环境保护举报奖励1人次,护河之星奖励2人次。通过开展河湖水环境评比活动,有力促进宝田村村民参与河湖保护的积极性和参与河湖管理的主动性,真正达到人人河湖、人人爱护、人人管的目标。
发挥“三队作用”
自“解放模式”推广运行以来,宝田村召开“解放模式”工作推进会15次,开展村民保护环境小讲堂4次,党员志愿巡护队巡护发现问题2个,解决问题2个,教育批评违规钓鱼人员5起7人,处理向河岸倾倒垃圾2起;河湖保洁队清理河道内漂浮物和河岸垃圾约3.5吨;巾帼宣传队利用院坝会、入农户、微信平台等形式向群众和游客发放河湖环境保护宣传单、水环境保护倡议书和“三不四要”宣传册约2200余份,接受宣传群众2000余人,与养殖户签订水环境保护承诺书2份,与农家乐经营户签订承诺书15份;与晏场村和后经村签订了联防联控协议书,开展2次联合巡查,共同守护杨村河水生态环境安全。
促进“一个融合”
以前的宝田村只有高叠洞一个景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人流量稀少,旅游业难以发展。“解放模式”推广运行以来,宝田村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得到实质性提升,宝田村充分挖掘河湖资源,将绿色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一是打造海子山康养项目,宝田村的游客流量不断增加,2023年以来15家农家乐接待游客10000多人次,比2022年增收约40万元,带动宝田村群众依靠售卖竹笋、老川茶、老腊肉等农家特色产品人均增收约200余元。二是与雅安外国语实验小学、四川文化产业学院学校签订了教育实践基地的协议,每年约2000名学生到宝田村开展为期7天的研学与写生活动,通过提供服务工作、售卖农家土特产为宝田村群众带来约60万元的年创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5万元。
“解放模式”推广运转以来,宝田村河湖管护的组织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有效打通了村级河湖长制工作“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全民参与爱河护河氛围,宝田村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