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河湖管护看四川——阿坝州茂县赤不苏镇赤不苏村
阿坝州茂县赤不苏镇赤不苏村
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赤不苏村坐落于茂县赤不苏镇云基峰下,赤不苏河穿境而过。赤不苏村全村户籍人口424户1627人,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99 %,是一个典型的羌族传统村寨。全村面积58.344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地处于高山河谷地带,平相对海拔2100-2500米,赤不苏村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条件优越、羌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是赤不苏镇的窗口和门户,先后荣获“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村”“州(4A)先进村党组织”、“州三家园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赤不苏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广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载体,坚持因地制宜实现“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发展目标,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绘就了一幅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河湖长治,方能碧水长流
赤不苏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设置河长工作室。河长工作室依托基层党组织建立,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由村级河长担任,组建“三支队伍”,其中:党员志愿巡护队队员10人、巾帼志愿宣传队5人、河湖保洁队5人,各设队长1名,指定一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开展河湖宣传、保洁、监督等工作。
设立乡风文明生态超市,制定《雅都镇赤不苏村乡风文明生态超市评分规则》,采用积分奖励制,每季度对积极参与河湖管理、自觉保护生产生活环境和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和常住户进行评比、表彰和奖励积分,所得积分在村委会公示无异议后,凭积分可到赤不苏村乡风文明生态超市兑换米、油、卫生纸等日常用品。通过积分奖励,推动形成良好爱河护河风气和氛围。
此外,赤不苏村积极探索河湖治理新机制,与邻村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同时镇村两级共管共治,形成了全域治水、全民护水、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河湖管护新格局。
聚焦河湖综合环境治理,赤不苏村以生活污水收集、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河道治理为重点。通过改造厕所、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清理打捞浮萍、水草、生活垃圾等方式,全面提升水域环境。通过多种途径让河畅流、水常清,赤不苏村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以水为景,以景兴产
赤不苏村将水生态治理、水景观打造与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创新“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羌文化发展的势头。着力打造特色羌文化品牌,依托特色民俗节日、老街亮化打造工程、开发羌绣等文创产品加快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突出民俗、文化特色,展现羌乡民族文化魅力,依托赤不苏村羌文化核心区及自身生态优势,全力打造赤不苏村民宿产业。目前,已成功创建“赤不苏原生态羌文化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以生态促产业,水好果更好
赤不苏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为Ⅲ类,水质状况良好,达标率100%。赤不苏村积极探索高半山立体农业模式,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先后投入300余万元试种瑞雪、蜜脆、福布拉斯等新品种苹果共400余亩,种植技术严格遵循生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优品培育标准。已试验发展“一亩保命粮、一亩高产果、一亩增收菜”的“三个一亩”高效复合套种模式,水果、蔬菜品质优良,种植实现亩产值4万元,有效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增强自身发展内生动力,形成了“粮食安全有保障,立体经济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如今,赤不苏村正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落地见效,全力做好绿色“水文章”释放“水活力”,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