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河湖管护看四川——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桂郪村
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桂郪村
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桂郪村位于船山区北部,与大英县隆盛镇、回马镇接壤,距遂宁市城区12公里,国道350、茂遂高速贯穿全村,由原漆家桥村、光明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3.99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859户2543人,耕地面积2310亩,总长2.6公里的郪江河穿村而过。
一河一湖皆风景,一点一滴生态情。桂郪村以试点推广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契机,通过项目改造河道,落实河长制守好管好责任河,以水美村,以水兴业,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改造河道 小河沟流淌幸福水
“兄弟,今年过年回来不?村里的漆家桥小河沟河道整修一新,还修了景观步道,今后遇到暴雨,再不用担心洪水淹没良田了,晚上吃了饭出来散步也方便……”近日,桂郪村村民田绍余抑制不住兴奋,迫不及待地给在外务工的亲人诉说了这个好消息。
同样感到兴奋的还有羊肚菌种植大户陈善龙。望着10余栋刚修建完毕的羊肚菌种植大棚,陈善龙信心满满。“河道整治好后,羊肚菌种植基地的用水就有了保障。”
基层河湖有人管,能管好,让河长制终端见效是“解放模式”的核心理念。去年10月,桂郪村大力推进漆家桥河道整治工程,通过清掏河道内淤泥、修建堤防和河道两岸美化,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着力追求“河长制”到“河长治”的华丽转变。
桂郪村村支书李建介绍,漆家桥河道整治工程总投资4246.57万元,建设内容为综合治理河长7.9公里,新建堤防4.159公里,河道疏浚5.72公里。“整个工程目前已经完成80%左右,建成后将提升郪江漆家桥段灌溉、蓄水功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达到蓄水、保水、美化的效果。”
据悉,接下来,桂郪村将制定河道管护具体方案,定期开展河道清漂、河岸清扫保洁等工作,坚持水陆并举、治管并重,扎实推进小河沟生态治理,真正让村民感受到河道治理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共管共治 完善河湖管护队伍
“李书记,漆家桥河道治理工程占我家土地的事情,上级给答复了没有?”“田大哥快坐,你莫着急,这个事情我已经汇报给相关部门了,最迟一周后就会下来实地查看……”一大早,村民田学均就来到村委会办公室找到李建,询问漆家桥段防洪治理工程占地处理意见。
原来,前不久,漆家桥段防洪治理工程项目施工方在挖土填埋河道时,把田学军家原本在划线范围外的一厘多土地给掩埋了,导致即将成熟的中药材黄姜绝收,田学均情绪激动。
安抚村民情绪、联系施工方负责人到现场查看情况、向区水利局汇报具体情况……李建的另一个身份是“协调员”,主要负责沟通配合乡镇环保、公安、村建、国土、农业等部门,处理好辖内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关系。
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河湖治理,除了“协调员”,桂郪村还设立了基层河湖管护“巡逻员”“参谋员”“信息员”。
李建介绍,“巡逻员”主要负责巡河护河,以河长所辖河段流域为基础构建单元网格,设立巡河保洁员,整合基层网格员、民间河长等力量,加强农村小河流巡河护河工作,全力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参谋员”出谋划策,针对辖区河湖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行政河长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员”则负责动态掌握辖区内河湖水质、水量、岸线保护和涉河建设情况,收集、整理资料,受理群众投诉和举报,及时双向反馈问题及处置情况,彻底打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最后一米距离。
如今,四员的多方参与,既深化了护水模式,也调动了群众参与河湖管理保护的积极性。
以水兴业 持续实现生态价值
仲秋时节,走进桂郪村,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川东北民居映入眼帘。一条流淌在村间、蜿蜒而下欢乐的郪江河如甘露般滋润着肥沃的土地。
博渔水产养殖基地老板刘莲萍每天都会准时来给鱼儿们喂食,一把饲料撒向“大圆桶”,原本平静的水面顿时翻腾起来,鱼群纷纷游上来争食。
刘莲萍介绍,这种“大圆桶”式养鱼叫高密度圆桶养鱼,圆桶外面是镀锌板,里面是帆布,垒个底座加上进水系统、增氧系统、排水系统就能养鱼。
因看中郪江河水源充足、水质好,去年9月,刘莲萍来到桂郪村搞起了养殖业。“鲈鱼对水质要求高,水质有了保障,鲈鱼的品质才有保障。”刘莲萍说,养殖基地每天从郪江河抽水过来,经过简单处理后再注入“大圆桶”,注入活水的同时也会放掉一部分底部污水,放掉的可以用来浇灌农作物。
因养出的鲈鱼口感好,肉质紧实鲜嫩,没有泥腥味,如今,刘莲萍养出的成鱼供不应求,鱼苗更是远销重庆、云南、贵州等地。今年,刘莲萍算了笔账,24桶鲈鱼预计产量4万余斤,产值将达到60余万元。
水兴百业旺。桂郪村通过河湖管护“解放模式”的推进,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特色果蔬、水产养殖等产业,打造“村容村貌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服务设施美、社会和谐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标杆,为农业农村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眼下,村上有金绿农牧、静怡种植园、桂香农业、增辉家庭农场、聚友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企业,流转土地2000余亩,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带动流域及周边群众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