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河湖管护看四川——德阳市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

  • 2023年01月14日 15时32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马井镇建设村

    建设村位于什邡市马井镇西北部,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由原新建村和庆云村合并而来,地处成、德交界地带,是彭什川芎产业园(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首批精品示范点)的核心种植区。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小组17个、4683人、耕地5800余亩,主要发展水稻、川芎、晒烟,是“产业大村、优治新村”,2021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帮扶优秀村、德阳市文明村,连续三年评为什邡市“洁美行动”优秀村。

    霸王沟-“秀水长廊”

    月亮沟-“流水养殖区”

    彭什川芎产业园

    俯瞰鸭子河

    建设村辖区内有“一河两渠四沟”,分别是鸭子河,人民渠6支渠1号分支渠、2号分支渠,杨家沟、什邡沟、霸王沟和月亮沟四条排洪沟。近年来,建设村在落实河湖常态化治理、管护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经验、新做法,今年以来,建设村以全市推广“河湖末梢管理试点”和创建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契机,推动辖区内水环境向着幸福河湖,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力。

    建设村“河长工作室”

    “田水交融”+“解放模式”

    近年来,随着河湖长制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建设村有效发挥河长、管护员功能,着力提升村民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自觉维护河湖环境积极性,辖区内水环境不断提升,但农业面源污染、“秸秆入河”仍然是影响建设村水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今年以来,结合“解放模式”的推广,建设村探索兴建“生态发酵池”12口,每口平均投入秸秆、杂草1000斤,域内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有效解决了“秸秆、杂草入河”问题,面源污染与水环境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秸”尽所能、变废为宝!建设村秸秆还田技术培训会

    河长办调研“生态发酵池”建设、运行情况

    “末梢管理”+“解放模式”

    今年来,建设村结合全市“河湖末梢管理试点”创新“三一五”管护模式(“三”打造即岸线无占用、污水无直排、垃圾无乱扔的健康河湖目标,“一”即围绕爱河、护河这一个核心发动群众参与,“五”即健全责任分解、群众参与、上下游联动、奖惩、考评打分五种机制)推广要求,以推广“解放模式”为契机,逐步创新优化“解放模式”河道管护机制,辖区内河道“巡护队、宣传队、保洁队”常态化履职的同时,注重探索各种新的方式让沿岸群众有效提高爱河护河意识,自发参与其中,逐步形成“人人参与,自管自护”的农村末梢水管理体系。

    什邡市“河湖末梢管理试点”工作宣传牌

    向河道“保洁队”兑现补助

    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清理河道杂物

    “1+10+N”+“解放模式”

    结合什邡市河湖长制“1+10+N”创新工作机制(将河流的整治细分到每个流域、每个村及每户沿河村民,然后由流经的村、社区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1人,每人联系沿岸居住的10户群众,再由联系的群众向亲朋好友辐射)的推广,近年来,建设村群众爱河护河意识不断提高,从自发到河边投工投劳到“募捐”木板搭建凉亭,建设村实现利用有限的资金将境内的环境“老大难”排洪霸王沟、月亮沟等建设成了漂亮的“花园河”,今年“解放模式”的试点推行,又进一步完善了全村的河道管护体系,建设村正向着“幸福河湖”建设不断迈步。

    月亮沟秋景

    全力打造“花园河道”

    一艘“红船”

    建设村“振兴亭”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基层河湖管护看四川——德阳市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

  • 2023年01月14日 15时32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马井镇建设村

    建设村位于什邡市马井镇西北部,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由原新建村和庆云村合并而来,地处成、德交界地带,是彭什川芎产业园(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首批精品示范点)的核心种植区。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小组17个、4683人、耕地5800余亩,主要发展水稻、川芎、晒烟,是“产业大村、优治新村”,2021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帮扶优秀村、德阳市文明村,连续三年评为什邡市“洁美行动”优秀村。

    霸王沟-“秀水长廊”

    月亮沟-“流水养殖区”

    彭什川芎产业园

    俯瞰鸭子河

    建设村辖区内有“一河两渠四沟”,分别是鸭子河,人民渠6支渠1号分支渠、2号分支渠,杨家沟、什邡沟、霸王沟和月亮沟四条排洪沟。近年来,建设村在落实河湖常态化治理、管护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经验、新做法,今年以来,建设村以全市推广“河湖末梢管理试点”和创建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契机,推动辖区内水环境向着幸福河湖,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力。

    建设村“河长工作室”

    “田水交融”+“解放模式”

    近年来,随着河湖长制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建设村有效发挥河长、管护员功能,着力提升村民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自觉维护河湖环境积极性,辖区内水环境不断提升,但农业面源污染、“秸秆入河”仍然是影响建设村水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今年以来,结合“解放模式”的推广,建设村探索兴建“生态发酵池”12口,每口平均投入秸秆、杂草1000斤,域内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有效解决了“秸秆、杂草入河”问题,面源污染与水环境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秸”尽所能、变废为宝!建设村秸秆还田技术培训会

    河长办调研“生态发酵池”建设、运行情况

    “末梢管理”+“解放模式”

    今年来,建设村结合全市“河湖末梢管理试点”创新“三一五”管护模式(“三”打造即岸线无占用、污水无直排、垃圾无乱扔的健康河湖目标,“一”即围绕爱河、护河这一个核心发动群众参与,“五”即健全责任分解、群众参与、上下游联动、奖惩、考评打分五种机制)推广要求,以推广“解放模式”为契机,逐步创新优化“解放模式”河道管护机制,辖区内河道“巡护队、宣传队、保洁队”常态化履职的同时,注重探索各种新的方式让沿岸群众有效提高爱河护河意识,自发参与其中,逐步形成“人人参与,自管自护”的农村末梢水管理体系。

    什邡市“河湖末梢管理试点”工作宣传牌

    向河道“保洁队”兑现补助

    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清理河道杂物

    “1+10+N”+“解放模式”

    结合什邡市河湖长制“1+10+N”创新工作机制(将河流的整治细分到每个流域、每个村及每户沿河村民,然后由流经的村、社区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1人,每人联系沿岸居住的10户群众,再由联系的群众向亲朋好友辐射)的推广,近年来,建设村群众爱河护河意识不断提高,从自发到河边投工投劳到“募捐”木板搭建凉亭,建设村实现利用有限的资金将境内的环境“老大难”排洪霸王沟、月亮沟等建设成了漂亮的“花园河”,今年“解放模式”的试点推行,又进一步完善了全村的河道管护体系,建设村正向着“幸福河湖”建设不断迈步。

    月亮沟秋景

    全力打造“花园河道”

    一艘“红船”

    建设村“振兴亭”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