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河 千年水码头焕发新活力
河长说河
以各地各级河湖长为征稿对象,河湖长可讲述自己履职尽责的故事、河湖治理的方法和经验、从事河湖管理保护事业的认识和感受、对加快打造河湖长制3.0版本的思考等。
本期河长:张圆,男,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锦江黄龙溪段镇级河长。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锦江黄龙溪段是锦江流经千万人口城市后出境的最后一道屏障,位于成都市最南端。这里自古以来舟楫如梭、商贾云集,乃是进入天府腹地的水运码头。
锦江同成都市域内其它江河最终都汇入长江,因此锦江水质的好坏与长江流域水质直接挂钩。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作为锦江黄龙溪段镇级河长,我深感使命艰巨、责任重大。
日复一日练就“绝世神功”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各项工作繁琐而复杂,加之黄龙溪有“天府第一名镇”的美誉,这两年疫情防控工作时常压得我“喘不过气”。
自2020年担任锦江黄龙溪段镇级河长以来,我始终没有忘记一名河长的初心和使命。每天忙完手中的工作,我都会到河边“打卡”巡河30分钟以上,往返路程超过两公里,数年如一日。
日复一日的“打卡”,让我对黄龙溪的每一条河沟、每一条水渠都了如指掌,来参观考察的人都说我是这里的“活地图”。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练就了“望闻问切”的巡河本领:巡河用眼“望”动静,走到岸边“闻”味道,找来群众“问”情况,“切”中要害上措施。
全力守护锦江安澜
在老一辈人口中,我得知上世纪50年代的锦江清澈见底,黄龙溪沿岸尽是绿油油的白杨树、杨柳和茂密的竹林。然而随着上游水质的恶化,锦江黄龙溪段水质逐渐下滑,到80年代跌入谷底。
所幸,这一景象并未持续太久。2017年,成都全面实行河长制,河长成为了治水护河第一责任人,我也很荣幸成为河长队伍中的一员。在日复一日的巡河过程中我时刻关心锦江的水环境质量,一旦发现问题,赓即做好溯源排查,将水环境问题抓早抓小。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我一定会到河边踩高就低寻找污染源,常常满鞋泥泞、一身杂草,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模样,我也会笑出声来。
尤其对于黄龙溪而言,因地下管网设计和走向复杂,发现管网破损、渗漏等问题时就需要召集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土专家”,通过将红墨水倒进管道观察流向、机器人内窥检查等各种方法去寻找最佳整治方案。为了不影响景区的正常运行,我们常常在夜间作业,通宵抢修更是“家常便饭”。
2017年Ⅴ类、2018年Ⅳ类、2019年Ⅳ类、2020年Ⅲ类、2021年Ⅲ类……为了让“锦江澄碧浪花平”的美景再现蓉城,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锦江治水思路,稳步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持续改善。
“幸福河”送幸福上门
黄龙溪古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成都近郊游的名片。相关数据统计,每年仅夏季慕名而来的游客就超过600万人。
伴随着锦江的水一天比一天清澈,我发现老码头的人气重新旺了起来,沿锦江两岸打造绿道吸引了八方游客,跨河廊桥成了网红打卡地,古韵悠长的船工号子又响起来了,生态改善带旺旅游业,红利初显。
150公里长的锦江,我仅是众多基层河长的一员。水质越来越好、河里的鱼越来越多、河面上的白鹭也飞回来了……如今锦江“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盛世景象再现,正是锦江流域所有基层河长付出和努力的结果,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看着我守护的这一江清水,我可以很自豪地向家人和朋友们说:“这就是我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