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易地扶贫搬新居 贫困户过上幸福新生活

  • 2018年08月23日 17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8月10日,距离马边彝族自治县镇江庙乡两河口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不远处的庄稼地里,搬迁户彭成德正在打理自家的白竹。搬进集中安置点不到半年时间,他已经习惯了“小洋楼”里的生活。

      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一排排青瓦白墙红镶边的民居在山脚错落有致,房前花园,屋后果园,还有单独的牲畜养殖区……这里是乐山市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44亩,投资2350万元。自去年11月底投用以来,已有106户484人入住。

      近年来,马边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思路,为解决高山贫困地区脱贫问题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规划、实行梯度安置”的脱贫之路。

      搬得出 多种户型贫困户自己选

      马边地处小凉山腹地,山高谷深,住房安全问题突出。但易地搬迁怎么搬?谁说了算?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难题。

      “这里每家每户住的户型不尽相同,都是自己选的房。”据彭成德回忆,村干部曾多次开会了解各家情况及搬迁诉求,建设期间还组织搬迁户看现场环境和了解建设成本等,“这么好的房子,政府补助占大头,一家5口仅花了1万多元,就和穷山沟说了再见。”

      记者注意到,在两河口村的集中安置点,既有60平方米的廉租房供1人户的贫困户免费使用,也有36种彝汉不同风格户型,能充分满足农村2至3人户、4至5人户、6人以上户等多人户的贫困家庭。

      “在住房方面,我们充分考虑贫困群众家庭人数、自筹资金能力等因素,在全县设计36种彝汉不同风格、不同面积的住房户型,农户自筹资金每户不超过1万元。”马边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近年来彝家新寨建设经验,马边探索形成县、乡、村“三梯度”搬迁安置模式,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不搞“运动式”搬迁。

      稳得住 茶园留住“下山”的贫困户

      距离两河口村不远的苏坝乡白杨槽村,是一个以茶叶种植为主的村,全村有茶园8640亩,村里劳动力几乎都从事着与茶叶有关的工作。

      8月11日一早,彝族贫困户李罗布撸起袖子就钻进了茶山(茶园堡)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李罗布告诉记者,2017年一家四口搬下山后,女儿和儿子外出务工,自己除了打理自家种植作物,平时还会在村里的茶园做工。

      白杨槽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坐落在当地一个叫老云盘的半山上,山下是官帽舟水库,远远望去,安置点就隐匿在“茶树海”中,这里有和李罗布一样的贫困户75户390人,其中有36户彝族贫困搬迁户曾住在既不通路又无法种植的山里。

      “为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我们把新居选在了茶山上,便于贫困户能继续从事劳动生产。”白杨槽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安置点提供好的生活环境,配套完成了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电力设施、民俗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从这里到幼儿园、小学只要10分钟。”

      能致富 产村相融提升“造血”功能

      除了让贫困户住进舒适的房子,马边县更注重提升搬迁群众“造血”功能,依托安置点周边发展条件以及搬迁户实际需求,出台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发展措施,“以产带迁、以业促迁”,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

      搬进新居后,因为离山上老屋不算远,彭成德将其拆除复垦,周边重新种上白竹,“以前我家人均年收入才2700多元,现在可以上万元了。”

      两河口村支部书记曲模阿喜告诉记者,村里把发展产业作为解决搬迁贫困户“能致富”的根本。除了1300亩茶园,村里还建成1980亩白竹基地、750亩柳杉,其中拟继续利用近千亩土地连片打造白竹产业,形成3000亩白竹示范种植基地,建设“白竹之村”,并与商家形成产销收购配套,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

      马边县还根据不同村、不同地域特色,规划在荣丁、雪口山、荍坝、梅子坝等7个乡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旅游、茶叶、青梅等主导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稳定增收途径。 (记者 吴晓彤)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易地扶贫搬新居 贫困户过上幸福新生活

  • 2018年08月23日 17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8月10日,距离马边彝族自治县镇江庙乡两河口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不远处的庄稼地里,搬迁户彭成德正在打理自家的白竹。搬进集中安置点不到半年时间,他已经习惯了“小洋楼”里的生活。

      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一排排青瓦白墙红镶边的民居在山脚错落有致,房前花园,屋后果园,还有单独的牲畜养殖区……这里是乐山市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44亩,投资2350万元。自去年11月底投用以来,已有106户484人入住。

      近年来,马边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思路,为解决高山贫困地区脱贫问题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规划、实行梯度安置”的脱贫之路。

      搬得出 多种户型贫困户自己选

      马边地处小凉山腹地,山高谷深,住房安全问题突出。但易地搬迁怎么搬?谁说了算?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难题。

      “这里每家每户住的户型不尽相同,都是自己选的房。”据彭成德回忆,村干部曾多次开会了解各家情况及搬迁诉求,建设期间还组织搬迁户看现场环境和了解建设成本等,“这么好的房子,政府补助占大头,一家5口仅花了1万多元,就和穷山沟说了再见。”

      记者注意到,在两河口村的集中安置点,既有60平方米的廉租房供1人户的贫困户免费使用,也有36种彝汉不同风格户型,能充分满足农村2至3人户、4至5人户、6人以上户等多人户的贫困家庭。

      “在住房方面,我们充分考虑贫困群众家庭人数、自筹资金能力等因素,在全县设计36种彝汉不同风格、不同面积的住房户型,农户自筹资金每户不超过1万元。”马边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近年来彝家新寨建设经验,马边探索形成县、乡、村“三梯度”搬迁安置模式,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不搞“运动式”搬迁。

      稳得住 茶园留住“下山”的贫困户

      距离两河口村不远的苏坝乡白杨槽村,是一个以茶叶种植为主的村,全村有茶园8640亩,村里劳动力几乎都从事着与茶叶有关的工作。

      8月11日一早,彝族贫困户李罗布撸起袖子就钻进了茶山(茶园堡)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李罗布告诉记者,2017年一家四口搬下山后,女儿和儿子外出务工,自己除了打理自家种植作物,平时还会在村里的茶园做工。

      白杨槽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坐落在当地一个叫老云盘的半山上,山下是官帽舟水库,远远望去,安置点就隐匿在“茶树海”中,这里有和李罗布一样的贫困户75户390人,其中有36户彝族贫困搬迁户曾住在既不通路又无法种植的山里。

      “为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我们把新居选在了茶山上,便于贫困户能继续从事劳动生产。”白杨槽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安置点提供好的生活环境,配套完成了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电力设施、民俗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从这里到幼儿园、小学只要10分钟。”

      能致富 产村相融提升“造血”功能

      除了让贫困户住进舒适的房子,马边县更注重提升搬迁群众“造血”功能,依托安置点周边发展条件以及搬迁户实际需求,出台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发展措施,“以产带迁、以业促迁”,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

      搬进新居后,因为离山上老屋不算远,彭成德将其拆除复垦,周边重新种上白竹,“以前我家人均年收入才2700多元,现在可以上万元了。”

      两河口村支部书记曲模阿喜告诉记者,村里把发展产业作为解决搬迁贫困户“能致富”的根本。除了1300亩茶园,村里还建成1980亩白竹基地、750亩柳杉,其中拟继续利用近千亩土地连片打造白竹产业,形成3000亩白竹示范种植基地,建设“白竹之村”,并与商家形成产销收购配套,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

      马边县还根据不同村、不同地域特色,规划在荣丁、雪口山、荍坝、梅子坝等7个乡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旅游、茶叶、青梅等主导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稳定增收途径。 (记者 吴晓彤)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