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说明

  • 2018年07月02日 11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2018年6月29日)

    彭清华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两个《决定》稿起草的主要考虑和形成过程

    省委明确提出,这次省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战略谋划和部署。这次省委全会拟作出两个《决定》:一个是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是管总的指导性文件;另一个是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专项文件。

    作出这样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需要深学笃行、知行合一,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在既有部署基础上,进一步跟进学习、深化认识,结合四川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5次发表重要讲话,20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今年2月来川视察指导,对我们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需要在过去学习贯彻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并结合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完善治蜀兴川战略举措,坚定贯穿到四川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三,当前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需要我们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关于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把握阶段特征,围绕解决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对实现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实施路径、工作机制等进行系统谋划,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起草过程中注重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梳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10个方面,逐一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对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安排,确保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坚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确立的发展愿景、作出的战略谋划、部署的重点任务,不提新口号,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思路和举措进行再梳理、再谋划、再落实。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注重战略谋划与实际操作相衔接,始终抓住事关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紧紧盯住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目标,提出务实管用、可操作、可督察的政策举措。四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运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成果。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党组负责同志分别牵头组成的调研组向省委提交了22个重点课题研究报告,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党组向省委提交了意见建议报告,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单位),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川部委属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和金融单位向省委共提交了306个调研报告,省委还以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全省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各方面意见建议,凝聚全省上下的智慧,为两个《决定》的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做好两个《决定》起草工作,今年4月中旬,省委决定成立全会文件起草组,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两个多月时间里,起草组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工作,数易其稿,6月10日形成了两个《决定》初稿。起草过程中,省委多次听取起草组工作汇报,先后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文稿起草有关重大问题。6月1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进行深入讨论,之后按程序征求了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省纪委委员,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市(州)党委、省直部门(单位)党组(党委),省老领导、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等方面意见。省委专门召开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对《决定》稿的意见,我还利用出差调研机会听取了部分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征求意见过程中,大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作出重要修改。6月26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再次对两个《决定》稿进行讨论,同意提交这次全会审议。

    二、两个《决定》稿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两个《决定》稿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题和主线贯穿全篇,定位上合理分工,内容上各有侧重。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稿,分三个板块、十二个部分。第一板块即第一部分,强调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第二板块即第二至十一部分,按照省委梳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10个方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个方面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政治保证,一项一项作出安排部署。第三板块即第十二部分,强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实。

    《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稿,共26条。第1条为总论,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明确提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第2至第26条平行展开,重点围绕区域布局、开放合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重点改革、风险防范、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组织保障等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针对性提出务实举措,力求写出“干货”。写法上打破常规,突出重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穿靴戴帽,不面面俱到。

    两个《决定》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征求意见反馈情况看,各方面都高度赞同。大家普遍认为,两个文件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一以贯之坚持省委既定部署,又与时俱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注重一致性、保持连续性、富有针对性、突出指导性,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回答了事关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方向明确、措施具体、操作性强,符合我省实际,顺应群众期盼。全会审议通过后,必将成为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行动纲领。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两个《决定》,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部署、重大举措。这里,就《决定》中几个涉及四川全局的重大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科学理论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其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集中体现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执政之问”,为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理论体系,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川的生动实践,聚焦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课题,为治蜀兴川标注了时代方位、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谋划、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是对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的直接检验,是拥护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具体行动,是履职能力和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作为根本指针,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高举思想旗帜、坚决维护核心,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省委在全省部署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根本目的就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大学习中“学懂”、在大讨论中“弄通”、在大调研中“做实”,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头雁”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坚持问题导向学习讨论,紧扣四川实际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更加坚定了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更加强化了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信心决心。制定两个《决定》,就是要使“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成果淬火升温、凝炼结晶,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往深处做、往实里抓,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必须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武装头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领会吃透“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十个指明”的根本要求,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必须更加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贯彻“五个着力”重要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发展作出的总体擘画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必须更加自觉用以推动工作,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科学确立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不断开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新局面。

    第二,关于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发展高度重视,要求四川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调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抓住了四川发展的要害所在,为我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接续奋斗和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四川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区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近些年来,针对不同阶段发展的实际,先后提出实施“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多点多极支撑”等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对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这个不足,有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大而不强;也有不平衡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首位城市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的6.7倍,城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以占全省17.8%的面积,承载了全省45.8%的人口,贡献了60.6%的经济总量;而“三州”地区占全省面积的60.3%,人口只占8.4%,地区生产总值占5.3%。这种情况,是四川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也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对四川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历史地看,要放到新时代的大背景中来看,放到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看。

    如何破解四川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全省上下高度关注、十分期待。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反响。在这次“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各方面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其中包括:四川地处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有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成都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四川区域经济板块特征突出,就单一城市而言,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副中心城市,必须把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形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各经济区和城市群中,可以依据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资源要素、发展潜力等条件,明确2至3个能起牵引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并支持和鼓励这些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我省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在错位发展中实现协同发展,等等。从一些地区走过的历程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是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区域发展问题尤为重要。

    基于此,《决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这既是立足现实的重大考量,也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延续和提升,就是要着力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不足等突出问题,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干”就是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就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就是要强化统筹,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这里,我们在“一干多支”中将环成都经济圈单独作为“一支”,与成都市区分开来,主要是考虑成都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成都周边各市有各市的定位,与成都应当是“近水楼台”而不是“月明星稀”的关系。而在“五区协同”中将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统一定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则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对以甘孜、阿坝两州为主体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以及大小凉山地区,我们更多的是在“五区协同”中突出其生态功能,这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服务国家大局的需要,也是确保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需要。

    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关键是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作为“主干”,成都要重点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加快建设“五中心一枢纽”,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高起点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增强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增强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作为“支点”,环成都经济圈重点是与成都协同配套,积极承接成都产业转移,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川南经济区位于川渝滇黔结合部,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黄金水道”,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基础厚实,智能终端、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人口、教育、财力等比较优势明显,最可能率先成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要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是革命老区和老工业基地,人口、产业、区域等方面特色鲜明,必须加快推动振兴发展,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资源丰富,其经济功能要集中在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的安宁河谷地区,重点推动转型升级,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甘孜、阿坝和大小凉山地区要把生态功能放在第一位,重点推进脱贫攻坚,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经济等。各区域之间要积极推进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设施互通、服务共享、市场开放,统筹全省城市群布局、产业发展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生态功能布局,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更不能相互拆台、搞恶性竞争,必须着眼全省“一盘棋”来谋划推动工作,实现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

    形成这样的格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放任自然,必须加强统筹、善加引导。省委考虑,建立“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省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各经济区设立由省四套班子领导牵头、各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分区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建立完善区域协同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工作指导、协调和推进力度。

    关于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问题,各地摩拳擦掌,积极性很高,这是好事。省委认为,作为四川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没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副中心是不行的,一个还不够,二三个也不多。但谁能担此重任,要靠实力说话。这次在《决定》稿中,按照国家颁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结合近年来发展情况,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目前在全省都是排在前列的。省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各地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综合实力,靠实实在在的业绩脱颖而出。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形成几个经济总量3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到时候我们会敲锣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给你戴上。

    第三,关于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四川作为内陆地区,更需要全方位扩大开放。当前,我们正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把西部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全面开放合作战略,加快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重要使命,也是我省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

    这些年来,四川对外开放有长足发展,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充分,开放发展通道平台不足,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开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等。我们要认清发展大势,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难题,尽快补齐短板,在新一轮开放合作中赢得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四川“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指明了方向。推动沿海协同开放,主要是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等,打通出海大通道;推动沿边协同开放,主要是对接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用好陆路国际开放口岸;推动沿江协同开放,主要是深化与重庆、武汉、上海等沿长江城市合作,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借道出川、借“船”出海。如果说“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着重就省内区域发展布局而言的,那么“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则是对四川对外开放格局的总体谋划,这些都是事关全局的战略考虑和长远之计。

    扩大开放合作最重要的是对接先进生产力,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对此,《决定》稿提出了“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的战略方针。“突出南向”,就是要主动融入国家中新合作机制,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对接南亚、东南亚这个拥有2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拓展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升东向”,就是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成渝经济区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合作机制等方面全面提升,更好对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环太平洋国家先进生产力。“深化西向”,就是要优化释放中欧班列通道能力,发挥西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优势,推进对欧高端合作,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扩大北向”,就是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不可能平均用力,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在现阶段,要把南向和东向开放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东部沿海是我国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省最大的内资来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全球生产要素最集中、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香港也是我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突出南向开放就是要主动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通我省地理距离最近的出海大通道、开拓潜力最大的新兴国际市场。我们还要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合作,充分利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深化川浙、川粤等多领域交流合作。总之,通过东联西延、南北突进,把“四向拓展”这篇文章做好了,我省立体全面开放这盘棋就走活了,就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必须搭建平台载体。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实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探索更多突破性举措,积极争取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务实建设国别合作园区,突出特色打造中法生态园,推动中德、中韩、新川等园区实质性建设,规划建设东盟产业园。既要加强政府间合作,更要运用市场力量,用好国际规则,力争取得新进展。同时,依托省内高校打造留学生学习基地,支持有基础的地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创造条件面向南亚、东南亚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发挥好交流交往的桥梁使者作用。着力提升口岸能级,支持成都等地利用现有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申报国家开放口岸,积极争取设立更多海关特殊监管区、综合保税区等。全面优化投促平台,继续办好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海科会、旅博会等重大展会和投资促进活动,建立全球川商交流合作机制,持续实施“千人计划”“天府万人计划”等,为四川发展争得更多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和人才。同时大力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四,关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是发展现代化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动脉”,也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交通运输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本实现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转变。航空枢纽建设处于西部地区领先地位,成都是全国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客运量居全国第四位;高速公路总里程、通车里程数均居全国前列。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交通体系不完善,尤其是高铁通车里程较少、等级偏低,与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通达性不高,与全国迈入“高铁时代”的大势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铁路货运通道“老”“旧”“绕”,水路运输潜能未有效发挥。还有线路结构不均衡,运输供给不高效等。这种状况不改变,建设经济强省就无从谈起。

    高铁建设是我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突出“短板”。解决这个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经过认真研究,省委确定重点推进成都经自贡至宜宾和成都经南充至达州两条3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作出这一决策,是与我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突出南向、提升东向开放战略重点相一致的。这两条高铁建成后,四川与全国主要经济区均可实现300公里以上时速的高铁直达,6至8小时可直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全国经济中心以及北部湾经济区,3至4小时可直达西安、郑州、武汉、贵阳、昆明等中西部经济中心城市,从根本上改变我省目前只有一条300公里时速出川通道的局面。省内则可形成宜宾、达州两个新的交通枢纽,使成都与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实现1小时左右交通连接,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形成有力支撑。同时,可以将部分既有客运线路置换出来扩大货运运能,进一步完善出川货运大通道,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全省上下必须服从这个大局,下最大决心,一举冲破阻滞四川“四向拓展”的“动脉血栓”一举奠定“全域开放”的全新格局。

    要统筹抓好其他铁路建设,整体提升全省铁路运输水平。成贵(经乐山)铁路要确保我省境内段今年底建成通车,力争明年实现与贵阳全线通达;川藏铁路要确保成雅段今年建成通车,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雅安至康定(新都桥)段;成兰铁路要加快推进成都至川主寺段建设,成都至西宁铁路力争今年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昆(经攀枝花)铁路扩能改造、川南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启动隆昌至叙永、广元经巴中至达州铁路扩能改造,成都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工程项目要尽快开工、尽早投入使用。还要扎实做好汉巴南、绵遂内等铁路前期工作及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成都至格尔木铁路等项目规划研究。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讲求多式协同,必须统筹发挥空铁公水集成优势。从我省当前实际出发,航空重点是填补空白、加密线路,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增加成都至欧美、南亚、东南亚航线,加快支线规划、布局和建设,做大做强航空物流,发展无人机运输,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公路重点是完善网络、提升等级,促进川渝路网一体化发展,增加川滇川黔高速公路密度,推进川藏川青川甘骨干通道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高海拔地区除主通道外,重点要放在提升国省道公路等级上,同时继续加强全省通村通乡公路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水运要积极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川境段航道问题整治,提高运输能力;加快推进乐山、宜宾、泸州三港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同时,积极推进达州至万州港铁水联运,形成通江达海新通道。在主干道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同步推进支线和“毛细血管”的建设,全面消除“断头路”、打通“最后一公里”。

    第五,关于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这些年努力,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推动全省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顺应发展大势,发挥比较优势。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变革正有力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中赢得一席之地,构建起四川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支撑。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窗口期”,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做响品牌、拓展市场,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根据四川产业发展实际,《决定》稿提出重点发展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区域辐射带动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这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最有可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要发挥全产业链发展优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5G、智能穿戴设备等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加快建成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我省是军工大省,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基础雄厚、优势明显,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步伐,抓好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着力推动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培育一批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等一直是四川引以为豪的物产,食品饮料产业理应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要大力实施“川酒振兴计划”,使“六朵金花”重放光彩,同时培育一批茶、竹、果蔬、中药材和饮用水全国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和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我省钒钛、稀土、锂矿、石墨等战略资源富集,先进材料产业潜力巨大,要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技术和拳头产品研发,大力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先进建筑材料、钒钛钢铁稀土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我省是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水电装机达7500多万千瓦,在建装机还有2000多万千瓦,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也很丰富,发展能源化工产业要科学有序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资源开发,积极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争取国家加快四川水电外送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高载能产业,促进水电消纳,争取在两三年内基本解决弃水问题。优化天然气(页岩气)开发模式,提升化工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数字经济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融合性,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还可以通过与众多产业的嫁接,催生出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释放出巨大动能,要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要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产业,抓好智慧城市和智能工厂示范建设,大力发展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需要注意的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能遍地开花、一拥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抓好规划布局、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品牌建设和人才支撑,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聚力突破,推动各地产业错位发展、配套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发展现代经济,尤其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着力抓好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部署落实,推动国资国企、行政管理体制、电力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要突出创新引领,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大幅度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在川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驻川企业作用,开展协同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搭建产学研和银政企合作平台,带动创新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一个地区市场有没有活力、创新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重要标尺。要按照《决定》明确的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推出更有实效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家创业热情,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凝聚我省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六,关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这三项工作紧密联系,都事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殷殷嘱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作为标尺,时刻想一想这几项工作的位置摆得怎么样、抓得实不实、群众满意不满意,以此检验我们的群众感情深不深、看齐意识强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擦亮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我们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决定》稿对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作出部署,重点是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创建一批农业强县,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盘大棋”,涉及面很宽,需要在总体谋划、全面推进基础上,抓好一些“吹糠见米”的重点工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决定》稿提出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具体举措,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系统推进。要全面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进经验,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让四川乡村更加幸福美丽。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也是我们向中央立下的“军令状”。现在,我省还有68个贫困县、5295个贫困村和171万农村贫困人口,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压力也不小。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最近又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全党发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进军号令。这一仗打不好,我们无法向党中央、向总书记交代,也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要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众,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扎实做好住房安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就业培训、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把“回头看”工作做好做细,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注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凉山彝区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影响全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决定》稿确立了抓好彝区脱贫攻坚综合帮扶的任务,省委日前研究出台了《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了12个方面34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派出了总数达5700多人的综合帮扶工作队,并在凉山州召开了10余万人参加的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就是要表明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举全省之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全省各级各部门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支持凉山州脱贫攻坚作为分内之责,为夺取这一对于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存需求转向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七,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川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富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省有独特优势。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推动巴蜀文化繁荣发展,使全省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凝聚在一起,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精神文化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从我国先行地区实践经验看,经济强省建设有利于文化强省建设,文化强省建设又会促进经济强省建设。《决定》稿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就是要推动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做好这方面工作,关键是研究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现在群众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加强“文化小康”建设,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名家培养工程等,创造更多具有四川特色、巴蜀气派、中国精神的文艺精品,培养一支德艺双馨、服务大众、影响广泛的文艺川军,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更好满足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要,不断提升四川在全国文化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贡献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支持成都加快建设领先全国、辐射全省的西部文创中心和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鼓励各地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产业亮点和品牌。四川文创人才汇聚、信息产业基础较好,要发挥优势,大力推进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我省旅游资源丰富,文旅结合潜力巨大,要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把文旅融合打造成为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的靓丽名片。

    第八,关于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文明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必须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来抓,自觉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蓝天、碧水和净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保领域“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决定》稿提出在全省发起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好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大部署,又紧扣实际提出碧水保卫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等特殊任务。“八大战役”是着眼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实际工作中需要与抓好中央和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起来,制定细化具体实施意见、工作方案,每个方面都要落实责任主体、制定具体举措、明确目标进度、完善考核机制、从严奖惩问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仗接着一仗打。各级领导干部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要自觉做到“四不”,不因多年积累的问题而推责,不因涉及复杂利益而回避,不因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付出一定代价而退缩,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延缓。做到这“四不”,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这“两观”解决了,就会一通百通。

    生态保护与推动发展不是对立的,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稿提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五大行动”,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以此带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营造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九,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必须瞄准重点领域打好关键之战,最大限度争取主动。《决定》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先,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建立完善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及时整治风险点位,把防止违规举债、矛盾隐患排查、决策风险评估等工作抓细抓实。坚持有的放矢,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出问题,对重大风险有专项方案,对可能的突发风险、紧急情况有充分预案,对个别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应对措施,确保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坚持综合施策,把防范各类风险作为系统工程统筹推进,强化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筑牢“防火墙”、切断“传导线”,坚决防止小风险演化成大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防止个别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坚持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对失责渎职的严肃追责问责,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十,关于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同全国一样,四川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正风肃纪任务艰巨,修复净化政治生态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决不让危害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现象在四川有任何市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克服“七个有之”问题,以坚强政治定力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绝不能存有松口气、换换频道的思想情绪;持续深入加强政德建设,倡导培育良好家风,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铲除封建腐朽文化滋生的土壤。

    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方政治生态不好,则正气不彰、歪风滋长,必然破坏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发展;政治生态好,就能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极大释放市场活力和增长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是否良好,干部作风是重要检验。要持续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高度重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新表现,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前不久,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决定》稿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围绕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创造性提出务实举措,就是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引导大家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集中到治蜀兴川事业发展上来。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保障就是重要的发展环境。必须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依法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以法治良序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党员干部依法履职行权,坦荡真诚同企业家接触交往,热情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党委、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强化契约意识,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要给投资者以稳定预期。依法加强企业平等保护和产权司法保护,严防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严防超标的、超范围采取财产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切实维护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营造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的良好环境。

    讨论修改和审议通过两个《决定》稿,是这次全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省委提出的工作思路、重点任务、战略举措和目标要求,认真思考、深入讨论、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把《决定》稿审议好、修改好,使之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说明

  • 2018年07月02日 11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18年6月29日)

    彭清华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两个《决定》稿起草的主要考虑和形成过程

    省委明确提出,这次省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战略谋划和部署。这次省委全会拟作出两个《决定》:一个是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是管总的指导性文件;另一个是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专项文件。

    作出这样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需要深学笃行、知行合一,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在既有部署基础上,进一步跟进学习、深化认识,结合四川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5次发表重要讲话,20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今年2月来川视察指导,对我们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需要在过去学习贯彻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并结合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完善治蜀兴川战略举措,坚定贯穿到四川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三,当前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需要我们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关于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把握阶段特征,围绕解决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对实现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实施路径、工作机制等进行系统谋划,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起草过程中注重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梳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10个方面,逐一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对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安排,确保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坚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确立的发展愿景、作出的战略谋划、部署的重点任务,不提新口号,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思路和举措进行再梳理、再谋划、再落实。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注重战略谋划与实际操作相衔接,始终抓住事关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紧紧盯住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目标,提出务实管用、可操作、可督察的政策举措。四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运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成果。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党组负责同志分别牵头组成的调研组向省委提交了22个重点课题研究报告,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党组向省委提交了意见建议报告,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单位),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川部委属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和金融单位向省委共提交了306个调研报告,省委还以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全省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各方面意见建议,凝聚全省上下的智慧,为两个《决定》的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做好两个《决定》起草工作,今年4月中旬,省委决定成立全会文件起草组,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两个多月时间里,起草组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工作,数易其稿,6月10日形成了两个《决定》初稿。起草过程中,省委多次听取起草组工作汇报,先后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文稿起草有关重大问题。6月1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进行深入讨论,之后按程序征求了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省纪委委员,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市(州)党委、省直部门(单位)党组(党委),省老领导、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等方面意见。省委专门召开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对《决定》稿的意见,我还利用出差调研机会听取了部分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征求意见过程中,大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作出重要修改。6月26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再次对两个《决定》稿进行讨论,同意提交这次全会审议。

    二、两个《决定》稿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两个《决定》稿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题和主线贯穿全篇,定位上合理分工,内容上各有侧重。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稿,分三个板块、十二个部分。第一板块即第一部分,强调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第二板块即第二至十一部分,按照省委梳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10个方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个方面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政治保证,一项一项作出安排部署。第三板块即第十二部分,强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实。

    《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稿,共26条。第1条为总论,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明确提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第2至第26条平行展开,重点围绕区域布局、开放合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重点改革、风险防范、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组织保障等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针对性提出务实举措,力求写出“干货”。写法上打破常规,突出重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穿靴戴帽,不面面俱到。

    两个《决定》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征求意见反馈情况看,各方面都高度赞同。大家普遍认为,两个文件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一以贯之坚持省委既定部署,又与时俱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注重一致性、保持连续性、富有针对性、突出指导性,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回答了事关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方向明确、措施具体、操作性强,符合我省实际,顺应群众期盼。全会审议通过后,必将成为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行动纲领。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两个《决定》,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部署、重大举措。这里,就《决定》中几个涉及四川全局的重大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科学理论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其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集中体现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执政之问”,为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理论体系,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川的生动实践,聚焦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课题,为治蜀兴川标注了时代方位、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谋划、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是对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的直接检验,是拥护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具体行动,是履职能力和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作为根本指针,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高举思想旗帜、坚决维护核心,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省委在全省部署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根本目的就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大学习中“学懂”、在大讨论中“弄通”、在大调研中“做实”,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头雁”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坚持问题导向学习讨论,紧扣四川实际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更加坚定了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更加强化了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信心决心。制定两个《决定》,就是要使“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成果淬火升温、凝炼结晶,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往深处做、往实里抓,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必须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武装头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领会吃透“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十个指明”的根本要求,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必须更加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贯彻“五个着力”重要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发展作出的总体擘画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必须更加自觉用以推动工作,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科学确立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不断开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新局面。

    第二,关于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发展高度重视,要求四川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调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抓住了四川发展的要害所在,为我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接续奋斗和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四川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区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近些年来,针对不同阶段发展的实际,先后提出实施“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多点多极支撑”等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对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这个不足,有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大而不强;也有不平衡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首位城市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的6.7倍,城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以占全省17.8%的面积,承载了全省45.8%的人口,贡献了60.6%的经济总量;而“三州”地区占全省面积的60.3%,人口只占8.4%,地区生产总值占5.3%。这种情况,是四川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也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对四川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历史地看,要放到新时代的大背景中来看,放到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看。

    如何破解四川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全省上下高度关注、十分期待。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反响。在这次“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各方面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其中包括:四川地处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有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成都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四川区域经济板块特征突出,就单一城市而言,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副中心城市,必须把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形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各经济区和城市群中,可以依据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资源要素、发展潜力等条件,明确2至3个能起牵引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并支持和鼓励这些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我省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在错位发展中实现协同发展,等等。从一些地区走过的历程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是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区域发展问题尤为重要。

    基于此,《决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这既是立足现实的重大考量,也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延续和提升,就是要着力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不足等突出问题,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干”就是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就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就是要强化统筹,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这里,我们在“一干多支”中将环成都经济圈单独作为“一支”,与成都市区分开来,主要是考虑成都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成都周边各市有各市的定位,与成都应当是“近水楼台”而不是“月明星稀”的关系。而在“五区协同”中将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统一定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则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对以甘孜、阿坝两州为主体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以及大小凉山地区,我们更多的是在“五区协同”中突出其生态功能,这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服务国家大局的需要,也是确保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需要。

    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关键是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作为“主干”,成都要重点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加快建设“五中心一枢纽”,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高起点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增强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增强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作为“支点”,环成都经济圈重点是与成都协同配套,积极承接成都产业转移,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川南经济区位于川渝滇黔结合部,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黄金水道”,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基础厚实,智能终端、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人口、教育、财力等比较优势明显,最可能率先成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要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是革命老区和老工业基地,人口、产业、区域等方面特色鲜明,必须加快推动振兴发展,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资源丰富,其经济功能要集中在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的安宁河谷地区,重点推动转型升级,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甘孜、阿坝和大小凉山地区要把生态功能放在第一位,重点推进脱贫攻坚,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经济等。各区域之间要积极推进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设施互通、服务共享、市场开放,统筹全省城市群布局、产业发展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生态功能布局,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更不能相互拆台、搞恶性竞争,必须着眼全省“一盘棋”来谋划推动工作,实现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

    形成这样的格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放任自然,必须加强统筹、善加引导。省委考虑,建立“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省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各经济区设立由省四套班子领导牵头、各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分区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建立完善区域协同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工作指导、协调和推进力度。

    关于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问题,各地摩拳擦掌,积极性很高,这是好事。省委认为,作为四川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没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副中心是不行的,一个还不够,二三个也不多。但谁能担此重任,要靠实力说话。这次在《决定》稿中,按照国家颁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结合近年来发展情况,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目前在全省都是排在前列的。省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各地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综合实力,靠实实在在的业绩脱颖而出。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形成几个经济总量3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到时候我们会敲锣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给你戴上。

    第三,关于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四川作为内陆地区,更需要全方位扩大开放。当前,我们正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把西部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全面开放合作战略,加快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重要使命,也是我省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

    这些年来,四川对外开放有长足发展,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充分,开放发展通道平台不足,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开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等。我们要认清发展大势,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难题,尽快补齐短板,在新一轮开放合作中赢得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四川“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指明了方向。推动沿海协同开放,主要是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等,打通出海大通道;推动沿边协同开放,主要是对接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用好陆路国际开放口岸;推动沿江协同开放,主要是深化与重庆、武汉、上海等沿长江城市合作,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借道出川、借“船”出海。如果说“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着重就省内区域发展布局而言的,那么“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则是对四川对外开放格局的总体谋划,这些都是事关全局的战略考虑和长远之计。

    扩大开放合作最重要的是对接先进生产力,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对此,《决定》稿提出了“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的战略方针。“突出南向”,就是要主动融入国家中新合作机制,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对接南亚、东南亚这个拥有2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拓展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升东向”,就是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成渝经济区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合作机制等方面全面提升,更好对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环太平洋国家先进生产力。“深化西向”,就是要优化释放中欧班列通道能力,发挥西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优势,推进对欧高端合作,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扩大北向”,就是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不可能平均用力,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在现阶段,要把南向和东向开放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东部沿海是我国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省最大的内资来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全球生产要素最集中、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香港也是我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突出南向开放就是要主动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通我省地理距离最近的出海大通道、开拓潜力最大的新兴国际市场。我们还要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合作,充分利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深化川浙、川粤等多领域交流合作。总之,通过东联西延、南北突进,把“四向拓展”这篇文章做好了,我省立体全面开放这盘棋就走活了,就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必须搭建平台载体。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实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探索更多突破性举措,积极争取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务实建设国别合作园区,突出特色打造中法生态园,推动中德、中韩、新川等园区实质性建设,规划建设东盟产业园。既要加强政府间合作,更要运用市场力量,用好国际规则,力争取得新进展。同时,依托省内高校打造留学生学习基地,支持有基础的地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创造条件面向南亚、东南亚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发挥好交流交往的桥梁使者作用。着力提升口岸能级,支持成都等地利用现有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申报国家开放口岸,积极争取设立更多海关特殊监管区、综合保税区等。全面优化投促平台,继续办好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海科会、旅博会等重大展会和投资促进活动,建立全球川商交流合作机制,持续实施“千人计划”“天府万人计划”等,为四川发展争得更多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和人才。同时大力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四,关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是发展现代化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动脉”,也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交通运输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本实现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转变。航空枢纽建设处于西部地区领先地位,成都是全国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客运量居全国第四位;高速公路总里程、通车里程数均居全国前列。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交通体系不完善,尤其是高铁通车里程较少、等级偏低,与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通达性不高,与全国迈入“高铁时代”的大势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铁路货运通道“老”“旧”“绕”,水路运输潜能未有效发挥。还有线路结构不均衡,运输供给不高效等。这种状况不改变,建设经济强省就无从谈起。

    高铁建设是我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突出“短板”。解决这个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经过认真研究,省委确定重点推进成都经自贡至宜宾和成都经南充至达州两条3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作出这一决策,是与我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突出南向、提升东向开放战略重点相一致的。这两条高铁建成后,四川与全国主要经济区均可实现300公里以上时速的高铁直达,6至8小时可直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全国经济中心以及北部湾经济区,3至4小时可直达西安、郑州、武汉、贵阳、昆明等中西部经济中心城市,从根本上改变我省目前只有一条300公里时速出川通道的局面。省内则可形成宜宾、达州两个新的交通枢纽,使成都与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实现1小时左右交通连接,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形成有力支撑。同时,可以将部分既有客运线路置换出来扩大货运运能,进一步完善出川货运大通道,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全省上下必须服从这个大局,下最大决心,一举冲破阻滞四川“四向拓展”的“动脉血栓”一举奠定“全域开放”的全新格局。

    要统筹抓好其他铁路建设,整体提升全省铁路运输水平。成贵(经乐山)铁路要确保我省境内段今年底建成通车,力争明年实现与贵阳全线通达;川藏铁路要确保成雅段今年建成通车,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雅安至康定(新都桥)段;成兰铁路要加快推进成都至川主寺段建设,成都至西宁铁路力争今年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昆(经攀枝花)铁路扩能改造、川南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启动隆昌至叙永、广元经巴中至达州铁路扩能改造,成都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工程项目要尽快开工、尽早投入使用。还要扎实做好汉巴南、绵遂内等铁路前期工作及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成都至格尔木铁路等项目规划研究。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讲求多式协同,必须统筹发挥空铁公水集成优势。从我省当前实际出发,航空重点是填补空白、加密线路,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增加成都至欧美、南亚、东南亚航线,加快支线规划、布局和建设,做大做强航空物流,发展无人机运输,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公路重点是完善网络、提升等级,促进川渝路网一体化发展,增加川滇川黔高速公路密度,推进川藏川青川甘骨干通道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高海拔地区除主通道外,重点要放在提升国省道公路等级上,同时继续加强全省通村通乡公路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水运要积极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川境段航道问题整治,提高运输能力;加快推进乐山、宜宾、泸州三港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同时,积极推进达州至万州港铁水联运,形成通江达海新通道。在主干道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同步推进支线和“毛细血管”的建设,全面消除“断头路”、打通“最后一公里”。

    第五,关于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这些年努力,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推动全省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顺应发展大势,发挥比较优势。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变革正有力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中赢得一席之地,构建起四川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支撑。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窗口期”,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做响品牌、拓展市场,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根据四川产业发展实际,《决定》稿提出重点发展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区域辐射带动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这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最有可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要发挥全产业链发展优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5G、智能穿戴设备等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加快建成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我省是军工大省,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基础雄厚、优势明显,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步伐,抓好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着力推动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培育一批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等一直是四川引以为豪的物产,食品饮料产业理应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要大力实施“川酒振兴计划”,使“六朵金花”重放光彩,同时培育一批茶、竹、果蔬、中药材和饮用水全国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和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我省钒钛、稀土、锂矿、石墨等战略资源富集,先进材料产业潜力巨大,要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技术和拳头产品研发,大力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先进建筑材料、钒钛钢铁稀土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我省是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水电装机达7500多万千瓦,在建装机还有2000多万千瓦,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也很丰富,发展能源化工产业要科学有序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资源开发,积极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争取国家加快四川水电外送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高载能产业,促进水电消纳,争取在两三年内基本解决弃水问题。优化天然气(页岩气)开发模式,提升化工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数字经济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融合性,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还可以通过与众多产业的嫁接,催生出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释放出巨大动能,要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要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产业,抓好智慧城市和智能工厂示范建设,大力发展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需要注意的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能遍地开花、一拥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抓好规划布局、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品牌建设和人才支撑,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聚力突破,推动各地产业错位发展、配套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发展现代经济,尤其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着力抓好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部署落实,推动国资国企、行政管理体制、电力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要突出创新引领,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大幅度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在川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驻川企业作用,开展协同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搭建产学研和银政企合作平台,带动创新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一个地区市场有没有活力、创新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重要标尺。要按照《决定》明确的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推出更有实效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家创业热情,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凝聚我省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六,关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这三项工作紧密联系,都事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殷殷嘱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作为标尺,时刻想一想这几项工作的位置摆得怎么样、抓得实不实、群众满意不满意,以此检验我们的群众感情深不深、看齐意识强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擦亮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我们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决定》稿对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作出部署,重点是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创建一批农业强县,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盘大棋”,涉及面很宽,需要在总体谋划、全面推进基础上,抓好一些“吹糠见米”的重点工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决定》稿提出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具体举措,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系统推进。要全面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进经验,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让四川乡村更加幸福美丽。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也是我们向中央立下的“军令状”。现在,我省还有68个贫困县、5295个贫困村和171万农村贫困人口,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压力也不小。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最近又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全党发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进军号令。这一仗打不好,我们无法向党中央、向总书记交代,也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要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众,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扎实做好住房安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就业培训、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把“回头看”工作做好做细,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注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凉山彝区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影响全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决定》稿确立了抓好彝区脱贫攻坚综合帮扶的任务,省委日前研究出台了《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了12个方面34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派出了总数达5700多人的综合帮扶工作队,并在凉山州召开了10余万人参加的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就是要表明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举全省之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全省各级各部门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支持凉山州脱贫攻坚作为分内之责,为夺取这一对于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存需求转向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七,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川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富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省有独特优势。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推动巴蜀文化繁荣发展,使全省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凝聚在一起,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精神文化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从我国先行地区实践经验看,经济强省建设有利于文化强省建设,文化强省建设又会促进经济强省建设。《决定》稿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就是要推动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做好这方面工作,关键是研究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现在群众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加强“文化小康”建设,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名家培养工程等,创造更多具有四川特色、巴蜀气派、中国精神的文艺精品,培养一支德艺双馨、服务大众、影响广泛的文艺川军,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更好满足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要,不断提升四川在全国文化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贡献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支持成都加快建设领先全国、辐射全省的西部文创中心和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鼓励各地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产业亮点和品牌。四川文创人才汇聚、信息产业基础较好,要发挥优势,大力推进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我省旅游资源丰富,文旅结合潜力巨大,要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把文旅融合打造成为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的靓丽名片。

    第八,关于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文明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必须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来抓,自觉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蓝天、碧水和净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保领域“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决定》稿提出在全省发起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好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大部署,又紧扣实际提出碧水保卫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等特殊任务。“八大战役”是着眼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实际工作中需要与抓好中央和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起来,制定细化具体实施意见、工作方案,每个方面都要落实责任主体、制定具体举措、明确目标进度、完善考核机制、从严奖惩问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仗接着一仗打。各级领导干部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要自觉做到“四不”,不因多年积累的问题而推责,不因涉及复杂利益而回避,不因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付出一定代价而退缩,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延缓。做到这“四不”,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这“两观”解决了,就会一通百通。

    生态保护与推动发展不是对立的,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稿提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五大行动”,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以此带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营造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九,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必须瞄准重点领域打好关键之战,最大限度争取主动。《决定》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先,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建立完善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及时整治风险点位,把防止违规举债、矛盾隐患排查、决策风险评估等工作抓细抓实。坚持有的放矢,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出问题,对重大风险有专项方案,对可能的突发风险、紧急情况有充分预案,对个别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应对措施,确保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坚持综合施策,把防范各类风险作为系统工程统筹推进,强化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筑牢“防火墙”、切断“传导线”,坚决防止小风险演化成大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防止个别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坚持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对失责渎职的严肃追责问责,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十,关于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同全国一样,四川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正风肃纪任务艰巨,修复净化政治生态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决不让危害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现象在四川有任何市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克服“七个有之”问题,以坚强政治定力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绝不能存有松口气、换换频道的思想情绪;持续深入加强政德建设,倡导培育良好家风,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铲除封建腐朽文化滋生的土壤。

    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方政治生态不好,则正气不彰、歪风滋长,必然破坏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发展;政治生态好,就能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极大释放市场活力和增长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是否良好,干部作风是重要检验。要持续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高度重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新表现,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前不久,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决定》稿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围绕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创造性提出务实举措,就是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引导大家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集中到治蜀兴川事业发展上来。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保障就是重要的发展环境。必须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依法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以法治良序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党员干部依法履职行权,坦荡真诚同企业家接触交往,热情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党委、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强化契约意识,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要给投资者以稳定预期。依法加强企业平等保护和产权司法保护,严防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严防超标的、超范围采取财产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切实维护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营造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的良好环境。

    讨论修改和审议通过两个《决定》稿,是这次全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省委提出的工作思路、重点任务、战略举措和目标要求,认真思考、深入讨论、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把《决定》稿审议好、修改好,使之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