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乡建光伏电站 一年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永红乡是马边最偏远的彝族村落之一,所辖4个村均为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2户1463人。“这里4个村的‘家底’几乎为零,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非常大。”该乡团包子村驻村第一书记胡环坦言,为破解“空壳”困境,永红乡整合4个村的帮扶资金,通过国网乐山供电公司的帮助,在团包子山顶建起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帮助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突破。
追逐阳光 把阳光变成钱
从马边县城出发,沿着山路前行50余公里,便来到了平均海拔1400米的永红乡团包子山山顶,一片光秃秃的荒坡上,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该光伏发电项目占地14亩,装机容量660千瓦,一期105千瓦于去年4月并网发电,二期555千瓦于今年1月并网发电。“预计每个贫困村年均增收近8万元、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100余元。”胡环告诉记者,正常年景,永红乡年均日照时数为1000余小时,光伏发电系统每年每千瓦可以产生近千元左右的收益,年总收益达50余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益20余万元,受益年限达20年以上,10年就能回本。
然而,有人也提出了质疑,永红乡日平均日照时间为3个多小时,远低于阿坝等地的5个多小时,“光伏扶贫”是否真有效果?
“你坐车上去颠簸惨了吧?”面对质疑,马边县发展改革局发展规划股股长汪兵介绍,“目前,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依旧是我们发展集体经济最大的拦路虎,经过多种尝试,大部分产业很难在这深山里落地扎根。”
他认为,永红乡地形陡峻,不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只有5年的资金补助,树苗种下去,也要有几年才能见收益;其次,4个村都没有集体收入,产业单一,脱贫攻坚的资源和能力缺乏,“比起贫瘠的土地和不便的基础设施,太阳能资源已算是优势。”
“希望有一个项目,能把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和每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用在实处,给村民带来长效扶贫收益。”经过多方考察,胡环和曾任五马村第一书记的罗洪荣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太阳能资源,2016年底起,前后共整合全乡4个村各类项目资金420余万元,试水“阳光经济”。
贫困户入股 当股东拿分红
“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里连基础设施都无法维护,现在可好了,等集体收入再累计多点、基础条件再好点,我们也能发展集体产业。”至今,阿杜石杜还记得2016年4月20日召开村民大会时的场景,听说村上要建光伏发电站,全村人几乎都来了。
“我听过水发电、煤发电,光伏发电是个啥子东西?”59岁的村民吉史达曲心里有疑惑。
“光伏发电就是通过光伏发电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是现在国家提倡的清洁能源。我们可以把村上的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30万元、村周转资金20万元,以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6000元的产业发展滚动资金,投资建集体光伏发电站,到时候就等着把阳光变成兜里的钞票。”罗洪荣边向村民解释,边列出计划表,“资金投入后,贫困户和村集体都成了‘光伏扶贫’项目股东,村民每年不仅能领取个人股分红,还能领取集体部分分红。”
在永红乡一期光伏发电项目投用后,2017年永红乡另外3个村整合同样的项目资金,在团包子山山顶修建了550余千瓦的二期光伏发电项目。“按照国家电网0.75元/千瓦时的收购价,二期项目这个季节每天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冬季少一些,夏季还会多一些。”在胡环看来,光伏发电站的建设,相当于给永红乡送上一张“阳光存折”。
目前,光伏发电已成为永红乡稳定的收入来源,但胡环并不满足于此。下一步,他们将尝试把光伏发电站和设施农业建设合二为一,下面发展养殖业,上面是光伏发电站,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地多产。 (记者 吴晓彤)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