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精准扶贫需要市场思维
□帅青红(西南财经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研究所所长)
电商扶贫不仅成为精准扶贫的一项特色工程,更有可能成为新“蓝海”,成电商发展下一轮“风口”。
今年,四川安排第二批39个县电商精准扶贫资金4200万元,推动电商扶贫走向深入,可谓力度空前,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不过企业要真正做好电商扶贫,在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做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离不开市场化思维。市场化思维可以为企业解决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是卖什么。电子商务进农村实际是要构建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现在看来,消费品下乡这一条渠道是畅通的,真正难突破的是农产品进城。
我们在部分贫困县、贫困村进行过调研,产业薄弱甚至无产品可卖成为一个共性问题。电商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贫困村确定适合发展的产业。从资源和环境来说,大多数贫困村都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开发是没有问题的。电子商务企业要利用自己的技术、信息优势,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找准要发展的产业。需要注意的是,在寻找合适产业的过程中,差异化很重要,既要考虑资源禀赋,也要考虑市场环境,从而做到“一村一品”。找准了产业,就会有优质的产品,才有可能发挥电商渠道的优势,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效益。
第二是怎么卖。电子商务拉近了贫困村和市场的距离,但能不能真正对接上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不仅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更关乎贫困地区能不能实现“自我造血”,脱贫不返贫。
企业在合理利用政策的基础上,更要学会用市场化的方式去分析决策。比如在销售渠道上,同样是农特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的产品就适合在大型电商平台销售;非标的,规模小的产品可能就要考虑社区、朋友圈等更为分众的销售渠道,销售半径会不一样。这就需要企业有很强的区分和把控能力。
要注重品牌的塑造。特色农产品打造区域性品牌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比如汶川车厘子、大凉山特色水果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自然也不愁卖。这就需要政企共同努力,可以利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以及天府网交会等平台,推广更多的四川山乡好货。
有市场化思维,才可有效避免“不看市场看补贴”,政策一旦退出,“蓝海”就变“红海”的现象。政府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时候可更注重以结果、效应为导向,通过以奖代补,对参与电商扶贫予以鼓励,更好发挥“润滑剂”的作用。 (记者 王域西 整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