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今年过年有啥不一样?贫困地区3位返乡者的故事

  • 2018年02月24日 08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贫困曾经是他们家乡的标签,在三位返乡者眼里——

      近乡情更怯。穿过拥挤的人潮,回到家的人,除了享受亲情,还有什么别样乡愁?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贫困地区,对准回家过年的返乡投资者、打工者和大学生,跟随他们春运的归家路,通过他们的眼睛、心灵去感受个体、家庭、山村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宏大历史命题的微观注脚。

      故事1

      主人公:蹇正

      苍溪籍洛阳川商

      布局观光农业 把洛阳牡丹种到四川


      2月23日,正月初八。一大早,广元市苍溪县石马镇小沙村村民蹇正发动汽车出了门。往年这个时候,是从家乡开车返回洛阳,那里有他的公司;今年,他是要去石马镇,“打听一下土地流转最新进展”。

      蹇正是小沙村的骄傲。2000年,25岁的他带着几个同乡外出务工。一个一个工程地干,如今已在洛阳开了一家公司,年利润三四千万元。

      今年春节回家,他有了新想法。去年10月底,蹇正接到苍溪县就业局的电话,希望他返乡投资创业。怎样才能为家乡作点贡献?蹇正决定回家看看再说。

      “变化太大了!”以前小沙村到镇上不通硬化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湿滑;如今水泥路一直修到镇上。他跑了几次镇政府谈项目,以前半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只需 10分钟。

      西成高铁也通车了,在洛阳和家乡之间往返更便捷。以前都是开车去洛阳,需要13个小时。今年农历腊月廿五,蹇正回洛阳收账,感受了一回高铁的好处,“全程不到7个小时,轻松!”

      村里的水利设施也越来越多,土坯房都变成了砖房。

      “我们村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村,自己应该为家乡作贡献。”蹇正说,计划在石马镇的凤凰山流转土地800亩,种植软籽石榴、猕猴桃、花草等,打造观光旅游、采摘娱乐的生态庄园,预计投资2000多万元。春节前已完成500多亩,年内可以全部完成土地流转。现在不少村民都有车了,想在周边转转却没有地方可去,凤凰山的项目搞好了,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年还没过完,蹇正带着项目经理和设计师又去凤凰山上转了一遍。一块巨石挡在路上,有人建议拆掉,他看了五六分钟,“从外形上看,特别像石猴,为什么不留下来做景观呢?”他计划从洛阳引进牡丹在山上种,吸引游客来赏花。

      干建筑的,转行搞观光休闲农业,行吗?妻子很担忧。两人为这个还闹了点别扭。其实蹇正心里有盘算,“石马镇地理位置有优势,一步踩三县。”紧邻广元市旺苍县、巴中市南江县,客源不用担心。“正月初三,我开车测算过,从巴中市里开车到石马镇只要一个半小时,完全适合周末自驾游。”

      蹇正预计,投资前10年不会有收益,但他看得开,“既然是为家乡作贡献,时间长一点无所谓。”有了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蹇正认为未来乡村会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提前布局是不错的选择。

      春节后,小儿子将正式转入石马镇小学上学。“老婆孩子都回来了,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记者手记

      家乡的礼物

      采访中,蹇正言谈间流露出感恩情怀,不止一次地强调,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大家都富有。他笑称,石马镇是养育他的热土,投资项目就算给家乡的一份礼物。

      其实,这何尝又不是家乡送给他的礼物?广阔的舞台、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巨变之中的故乡,继续在哺育和回馈着这里的人们。

      在故乡眼中,无论是企业家、打工者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远行的游子,体内天然蕴藏着归来的基因。家乡一点一滴、可感可知的变化,正是触发他们返乡的密匙。(记者 侯冲)

      故事2

      主人公:黄译萱

      攀枝花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大二学生

      “摘帽”后的首个春节 第一次在新房里过年

      初春的攀枝花,暖暖的阳光洒在山坡上。2月23日,正月初八,布德镇老村子村,黄译萱搬了两把凳子放在屋檐下,和妈妈一起晒太阳。

      “现在家里情况好多了,你想考证书就考,不要担心家里。”黄译萱今年20岁,是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大二的学生,想考会计资格证,需要买一些参考书,又怕给家里增加负担。妈妈听出了她的顾虑,鼓励她去追求理想。

      老村子村曾经交通滞后,产业基础薄弱,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黄译萱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在两间土坯房居住了30多年。

      2016年9月,黄家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盖起了89平方米的新房,去年3月完工搬进新家,日子也开始好起来。“今年是第一次在新房里过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卧室,不用再和姐姐挤一张床。”

      农历腊月二十九,20多位亲戚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在小院里吃年饭。“头一次请这么多人。”说起这顿团圆饭,黄译萱乐了,“以前都是家里有啥就吃啥,今年爸爸专门买了鱼,可是没人会做。”最后是表哥主动担当大厨,端出了一盆有“年年有余”意味的硬菜。

      2017年底,老村子村整村脱贫,黄译萱家也甩掉了“穷帽”。

      去年春节回家,黄译萱发现很多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今年回家,水泥路更长了,“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路两边也有了新变化。以前种土豆、玉米的地,很多变成了芒果林、核桃林、早桃林,自家的5亩地一大半栽上了芒果苗。“我爸说芒果卖得起价,以前是没技术种不好,现在大家都愿意种。”

      村第一书记张菲菲介绍,该村贫困户普遍缺乏种植、管理、养殖技术。为此,办了农业培训班,将专家请进村培训。黄译萱的爸爸就是培训班学员之一,学会了芒果嫁接和管理技能。“等过完大年,爸爸就要开始嫁接芒果了,收成好的话,今年可以卖一两千元。”

      黄家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春节前,家里又新增了8只羊,“都是种羊,是我们家的宝贝,准备下小羊用的。”黄译萱说,春节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母羊,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割草。

      还有四天,黄译萱就要离家返校了。2月23日下午,趁爸爸妈妈出门,她小心翼翼地拿出新年礼物——两双女鞋、一条男裤,把它们藏在父母房间的衣柜里。这是她用攒下的生活费买的,“爸妈平时舍不得吃穿,我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记者手记

      日子就这样亮堂起来

      说起新房子,黄译萱总是滔滔不绝,在她的心中,新房就是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住上好房子,家里的日子也亮堂起来。

      去年,记者采访这个彝族女孩时,她有一点腼腆,眼神里透露着小心翼翼;今年,女孩的笑容多了,言语中透露着自信。

      女孩的变化源自家庭、村庄的变化,源自一场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随着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幸福感必将洒满更多的山乡。(记者 寇敏芳)

      故事3

      主人公:桑泽

      甘孜州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外出务工村民

      雀儿山隧道通车 不想再外出打工了

      2月22日,正月初七的晚上,甘孜州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桑泽一家8口人围坐在屋子里,桌子上摆放着10多样菜,一家人笑声不断。“雀儿山隧道没通车前,即便是春节,要吃上这么丰盛的饭菜那也是很难的。”桑泽说。

      过去,村子被挡在雀儿山脚下,每逢春节,雀儿山的皑皑白雪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要说买年货,就是回家都难得很。”对在甘孜县务工的桑泽来说,过年100多公里的返乡之路,就是又险又贵的“难于上青天”。雀儿山每年积雪覆盖近8个月,雨雪天翻车事故容易发生。从甘孜县返乡,来回票价约240元,“全村人的年均收入仅3000多元,多回几趟家就是下血本了。”

      去年雀儿山隧道通车了,翻山时间从过去的2个小时缩减至10余分钟,还避开了危险。

      桑泽在除夕前一天——2月14日从甘孜县返乡,发现“车上同村返乡的人多了”。到了家,发现“走亲戚更方便了!”

      餐桌上的菜也变多了。“以前过年,吃得最多的是白菜、萝卜和洋芋。想吃个青椒、青菜,还要坐7个小时的车去甘孜县买。”米也便宜了。“以前交通条件不行,德格县的大米卖得比甘孜县贵。”去年春节,他在德格县采购100斤大米需花上300元。“现在运费便宜了,今年春节买大米只需要250多元。”

      游客也增多了。“这几天,村里来的游客有好几十个,比去年多了两倍。”桑泽说,游客多是来一睹雀儿山雪景。他希望游客还能为村里的牧俗文化而驻足。村里已建起牧俗风情文化博览区,预计年底开放,游客可以骑马、放牛,体验牧俗文化,购买牛肉干、药材。村里也将增加保安、保洁、解说员等工作岗位,30%门票收入用于村民分红。

      “我不想外出打工了。”桑泽告诉记者,以前在村里只能靠采药材、养牦牛谋生。隧道通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也变多了。“听说村里的扎嘎开了旅馆,去年一个小长假就挣了3万多。我也想在村里发展旅游。”

      记者手记

      让更多桑泽拥抱春运

      采访中,最触动我的,是桑泽和村民们早就期待着能够成为万千春运大军中的一员。这个春运,“桑泽们”如愿以偿,从“回家难”到“回家易”,回到家还想留下来,是因为雀儿山隧道通车送来了一份大大的春节厚礼,它保障了返乡游子的安全出行,预示了生活变化的可能。

      期待更多的桑泽能够拥抱春运。这样的拥抱,意味着他们又开启了生活的崭新一页。(记者 魏冯)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今年过年有啥不一样?贫困地区3位返乡者的故事

  • 2018年02月24日 08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贫困曾经是他们家乡的标签,在三位返乡者眼里——

      近乡情更怯。穿过拥挤的人潮,回到家的人,除了享受亲情,还有什么别样乡愁?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贫困地区,对准回家过年的返乡投资者、打工者和大学生,跟随他们春运的归家路,通过他们的眼睛、心灵去感受个体、家庭、山村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宏大历史命题的微观注脚。

      故事1

      主人公:蹇正

      苍溪籍洛阳川商

      布局观光农业 把洛阳牡丹种到四川


      2月23日,正月初八。一大早,广元市苍溪县石马镇小沙村村民蹇正发动汽车出了门。往年这个时候,是从家乡开车返回洛阳,那里有他的公司;今年,他是要去石马镇,“打听一下土地流转最新进展”。

      蹇正是小沙村的骄傲。2000年,25岁的他带着几个同乡外出务工。一个一个工程地干,如今已在洛阳开了一家公司,年利润三四千万元。

      今年春节回家,他有了新想法。去年10月底,蹇正接到苍溪县就业局的电话,希望他返乡投资创业。怎样才能为家乡作点贡献?蹇正决定回家看看再说。

      “变化太大了!”以前小沙村到镇上不通硬化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湿滑;如今水泥路一直修到镇上。他跑了几次镇政府谈项目,以前半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只需 10分钟。

      西成高铁也通车了,在洛阳和家乡之间往返更便捷。以前都是开车去洛阳,需要13个小时。今年农历腊月廿五,蹇正回洛阳收账,感受了一回高铁的好处,“全程不到7个小时,轻松!”

      村里的水利设施也越来越多,土坯房都变成了砖房。

      “我们村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村,自己应该为家乡作贡献。”蹇正说,计划在石马镇的凤凰山流转土地800亩,种植软籽石榴、猕猴桃、花草等,打造观光旅游、采摘娱乐的生态庄园,预计投资2000多万元。春节前已完成500多亩,年内可以全部完成土地流转。现在不少村民都有车了,想在周边转转却没有地方可去,凤凰山的项目搞好了,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年还没过完,蹇正带着项目经理和设计师又去凤凰山上转了一遍。一块巨石挡在路上,有人建议拆掉,他看了五六分钟,“从外形上看,特别像石猴,为什么不留下来做景观呢?”他计划从洛阳引进牡丹在山上种,吸引游客来赏花。

      干建筑的,转行搞观光休闲农业,行吗?妻子很担忧。两人为这个还闹了点别扭。其实蹇正心里有盘算,“石马镇地理位置有优势,一步踩三县。”紧邻广元市旺苍县、巴中市南江县,客源不用担心。“正月初三,我开车测算过,从巴中市里开车到石马镇只要一个半小时,完全适合周末自驾游。”

      蹇正预计,投资前10年不会有收益,但他看得开,“既然是为家乡作贡献,时间长一点无所谓。”有了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蹇正认为未来乡村会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提前布局是不错的选择。

      春节后,小儿子将正式转入石马镇小学上学。“老婆孩子都回来了,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记者手记

      家乡的礼物

      采访中,蹇正言谈间流露出感恩情怀,不止一次地强调,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大家都富有。他笑称,石马镇是养育他的热土,投资项目就算给家乡的一份礼物。

      其实,这何尝又不是家乡送给他的礼物?广阔的舞台、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巨变之中的故乡,继续在哺育和回馈着这里的人们。

      在故乡眼中,无论是企业家、打工者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远行的游子,体内天然蕴藏着归来的基因。家乡一点一滴、可感可知的变化,正是触发他们返乡的密匙。(记者 侯冲)

      故事2

      主人公:黄译萱

      攀枝花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大二学生

      “摘帽”后的首个春节 第一次在新房里过年

      初春的攀枝花,暖暖的阳光洒在山坡上。2月23日,正月初八,布德镇老村子村,黄译萱搬了两把凳子放在屋檐下,和妈妈一起晒太阳。

      “现在家里情况好多了,你想考证书就考,不要担心家里。”黄译萱今年20岁,是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大二的学生,想考会计资格证,需要买一些参考书,又怕给家里增加负担。妈妈听出了她的顾虑,鼓励她去追求理想。

      老村子村曾经交通滞后,产业基础薄弱,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黄译萱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在两间土坯房居住了30多年。

      2016年9月,黄家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盖起了89平方米的新房,去年3月完工搬进新家,日子也开始好起来。“今年是第一次在新房里过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卧室,不用再和姐姐挤一张床。”

      农历腊月二十九,20多位亲戚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在小院里吃年饭。“头一次请这么多人。”说起这顿团圆饭,黄译萱乐了,“以前都是家里有啥就吃啥,今年爸爸专门买了鱼,可是没人会做。”最后是表哥主动担当大厨,端出了一盆有“年年有余”意味的硬菜。

      2017年底,老村子村整村脱贫,黄译萱家也甩掉了“穷帽”。

      去年春节回家,黄译萱发现很多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今年回家,水泥路更长了,“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路两边也有了新变化。以前种土豆、玉米的地,很多变成了芒果林、核桃林、早桃林,自家的5亩地一大半栽上了芒果苗。“我爸说芒果卖得起价,以前是没技术种不好,现在大家都愿意种。”

      村第一书记张菲菲介绍,该村贫困户普遍缺乏种植、管理、养殖技术。为此,办了农业培训班,将专家请进村培训。黄译萱的爸爸就是培训班学员之一,学会了芒果嫁接和管理技能。“等过完大年,爸爸就要开始嫁接芒果了,收成好的话,今年可以卖一两千元。”

      黄家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春节前,家里又新增了8只羊,“都是种羊,是我们家的宝贝,准备下小羊用的。”黄译萱说,春节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母羊,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割草。

      还有四天,黄译萱就要离家返校了。2月23日下午,趁爸爸妈妈出门,她小心翼翼地拿出新年礼物——两双女鞋、一条男裤,把它们藏在父母房间的衣柜里。这是她用攒下的生活费买的,“爸妈平时舍不得吃穿,我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记者手记

      日子就这样亮堂起来

      说起新房子,黄译萱总是滔滔不绝,在她的心中,新房就是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住上好房子,家里的日子也亮堂起来。

      去年,记者采访这个彝族女孩时,她有一点腼腆,眼神里透露着小心翼翼;今年,女孩的笑容多了,言语中透露着自信。

      女孩的变化源自家庭、村庄的变化,源自一场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随着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幸福感必将洒满更多的山乡。(记者 寇敏芳)

      故事3

      主人公:桑泽

      甘孜州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外出务工村民

      雀儿山隧道通车 不想再外出打工了

      2月22日,正月初七的晚上,甘孜州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桑泽一家8口人围坐在屋子里,桌子上摆放着10多样菜,一家人笑声不断。“雀儿山隧道没通车前,即便是春节,要吃上这么丰盛的饭菜那也是很难的。”桑泽说。

      过去,村子被挡在雀儿山脚下,每逢春节,雀儿山的皑皑白雪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要说买年货,就是回家都难得很。”对在甘孜县务工的桑泽来说,过年100多公里的返乡之路,就是又险又贵的“难于上青天”。雀儿山每年积雪覆盖近8个月,雨雪天翻车事故容易发生。从甘孜县返乡,来回票价约240元,“全村人的年均收入仅3000多元,多回几趟家就是下血本了。”

      去年雀儿山隧道通车了,翻山时间从过去的2个小时缩减至10余分钟,还避开了危险。

      桑泽在除夕前一天——2月14日从甘孜县返乡,发现“车上同村返乡的人多了”。到了家,发现“走亲戚更方便了!”

      餐桌上的菜也变多了。“以前过年,吃得最多的是白菜、萝卜和洋芋。想吃个青椒、青菜,还要坐7个小时的车去甘孜县买。”米也便宜了。“以前交通条件不行,德格县的大米卖得比甘孜县贵。”去年春节,他在德格县采购100斤大米需花上300元。“现在运费便宜了,今年春节买大米只需要250多元。”

      游客也增多了。“这几天,村里来的游客有好几十个,比去年多了两倍。”桑泽说,游客多是来一睹雀儿山雪景。他希望游客还能为村里的牧俗文化而驻足。村里已建起牧俗风情文化博览区,预计年底开放,游客可以骑马、放牛,体验牧俗文化,购买牛肉干、药材。村里也将增加保安、保洁、解说员等工作岗位,30%门票收入用于村民分红。

      “我不想外出打工了。”桑泽告诉记者,以前在村里只能靠采药材、养牦牛谋生。隧道通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也变多了。“听说村里的扎嘎开了旅馆,去年一个小长假就挣了3万多。我也想在村里发展旅游。”

      记者手记

      让更多桑泽拥抱春运

      采访中,最触动我的,是桑泽和村民们早就期待着能够成为万千春运大军中的一员。这个春运,“桑泽们”如愿以偿,从“回家难”到“回家易”,回到家还想留下来,是因为雀儿山隧道通车送来了一份大大的春节厚礼,它保障了返乡游子的安全出行,预示了生活变化的可能。

      期待更多的桑泽能够拥抱春运。这样的拥抱,意味着他们又开启了生活的崭新一页。(记者 魏冯)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