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探究的脱贫村——瓦堆湾村
邻居和村干部都发现,70岁的罗全文变了——原本不太爱讲话的他,变得开朗不少。去年底脱贫后,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时常在他的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来。
跟罗全文一样高兴的,还有全村其他几十户贫困户。曾是省级贫困村的瓦堆湾,经过3年多的脱贫攻坚,于2017年底成功退出了贫困村。
全村217名贫困人口3年减至零,是怎么做到的?
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我是2015年9月到的瓦堆湾村,村里的路很窄、路面很脏,到处是乱建的房子,整个村容村貌显得‘脏乱差’。”瓦堆湾村第一书记魏亮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情景。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魏亮和村干部对全村进行了一次大调研,对全村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摸排。
也正是在2015年,随着内江市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瓦堆湾驻村工作组来了,各种扶贫项目资金也陆续到位。但随着各种扶贫项目而来的,还有一些使用中遇到的难题。
“以往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零乱散,且资金投入后,受益最大的是承包土地的业主,而村民得到的实惠不多。”有驻村经历的魏亮发现了这一问题。
如何用好一笔笔项目资金,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瓦堆湾村决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全村脱贫攻坚的突破口。
在集中使用资金方面,2016年以来,瓦堆湾村将财政专项扶贫、水利建设、安全饮水、土地整理、电网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统筹集中安排,项目充分整合,并优先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0万元用于肉牛养殖、肉虾养殖等产业园区设施建设,电网、水利、土整等项目资金约5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工商企业投资22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引种饲养和经营管理等。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后,整个村子一下子就‘活’了,各种经济要素充分涌动,为瓦堆湾村下一步的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魏亮表示。
村集体资产“看得见”“摸得着”
中午时分,罗全文正忙活着张罗午饭。回锅肉、青椒肉丝、炒油菜、番茄鸡蛋汤……荤素搭配,丰盛又营养。
“过去求的是温饱,现在日子好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让罗全文感到高兴的是,作为贫困户,自家每年还有近千元的村集体经济分红。
说到给贫困户“分红”,这要得益于瓦堆湾村探索的一种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
2016年,瓦堆湾村利用财政扶贫资金投资建成的肉牛、肉虾养殖产业设施产权直接明确给村集体,股份量化给59户15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占有股份10692元。
与此同时,村集体将肉牛、肉虾养殖设施等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入股四川小渔村农业开发公司,具体经营权委托给双方共同组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发展肉牛、生态鱼(虾)养殖和柑橘、黑麦草种植产业。而在入股分红比例上,村集体每年按固定资产总值的6%—8%保底分红,所得利益全部分配给贫困户,达到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的目的。
“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村集体资产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瓦堆湾村村支书高华说。
2017年,罗全文将家里4亩地流转给了养殖专合社,每年能得到23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同时,通过村集体的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他全家也获得一笔额外收入。再加上儿孙在外打工以及儿媳妇在村里公益性岗位的收入,全家人去年年收入超过6万元,成功脱贫。
瓦堆湾村探索出的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在内江市市中区扶贫任务较重的7个镇13个村推广实施,也取得不错的成效。
延伸阅读
2017年11月13日至17日,内江市脱贫攻坚办公室组织了13个由22个扶贫专项牵头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的验收组,对全市85个拟退出贫困村开展贫困村退出全覆盖验收。对照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标准,85个拟退出贫困村均达到退出标准,瓦堆湾村就是其中之一。27791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8%。
下一步,内江市将以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结合实际,抓实抓好重点工作,创新探索有效做法,确保完成2018年脱贫攻坚任务,确保2019年内江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 (记者 邵明亮)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