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海拔太高隧道太深 缺氧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 2017年09月27日 17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雀儿山隧道无论设计还是建设,都经历了极为艰难的历程。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雀儿山隧道设计负责人蔚艳庆介绍,在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7公里的超特长隧道,既无成熟理论支撑,又无工程实例借鉴,隧道线路选择最难。

      2002年,方案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启动,隧道设计备选方案多达7个,经过8年多的气象、地质、结构、通风、施工技术的专题研究才确立了最优方案。

      首创“气象选线”成为破题的关键。有别于常规据地形、地质来选线,建立了两套自动气象观测站,在海拔3800米至5050米设立了7个人工监测点,工程师长期驻守现场,历时2年不间断监测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的气象及道路灾害情况,“最终确定进口海拔4378米,出口海拔4232米,可保证全年畅行。”

      2012年6月项目开工,施工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和机械设备都缺氧,隧道掘进至深处,每进隧道1000米含氧量较洞口降低10%,已无法正常作业。“5年多,大约3000名施工人员参建,很多工人最长只能干一年多时间,一年换一批。”业主方川高公司下属俄岗公司甘孜县工程处处长孙代说,一个人的活要三个人干,一台机械设备的功效仅能发挥40%。

      如何破解?施工方在进出口各设置了一个制氧站,每小时单站可产50立方米纯氧,再利用30多台风机,分别布置在隧道主洞和平行救援通道内,救援通道风机源源不断送氧、主洞不断抽气,形成空气循环。

      还有移动吸氧室。小面包车装载吸氧罐,运送至隧道中间,施工人员如有不适马上吸氧。

      “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使隧道内含氧量等效于海拔2500米至3000米地带。”蔚艳庆表示。 (记者 张舒)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海拔太高隧道太深 缺氧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 2017年09月27日 17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雀儿山隧道无论设计还是建设,都经历了极为艰难的历程。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雀儿山隧道设计负责人蔚艳庆介绍,在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7公里的超特长隧道,既无成熟理论支撑,又无工程实例借鉴,隧道线路选择最难。

      2002年,方案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启动,隧道设计备选方案多达7个,经过8年多的气象、地质、结构、通风、施工技术的专题研究才确立了最优方案。

      首创“气象选线”成为破题的关键。有别于常规据地形、地质来选线,建立了两套自动气象观测站,在海拔3800米至5050米设立了7个人工监测点,工程师长期驻守现场,历时2年不间断监测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的气象及道路灾害情况,“最终确定进口海拔4378米,出口海拔4232米,可保证全年畅行。”

      2012年6月项目开工,施工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和机械设备都缺氧,隧道掘进至深处,每进隧道1000米含氧量较洞口降低10%,已无法正常作业。“5年多,大约3000名施工人员参建,很多工人最长只能干一年多时间,一年换一批。”业主方川高公司下属俄岗公司甘孜县工程处处长孙代说,一个人的活要三个人干,一台机械设备的功效仅能发挥40%。

      如何破解?施工方在进出口各设置了一个制氧站,每小时单站可产50立方米纯氧,再利用30多台风机,分别布置在隧道主洞和平行救援通道内,救援通道风机源源不断送氧、主洞不断抽气,形成空气循环。

      还有移动吸氧室。小面包车装载吸氧罐,运送至隧道中间,施工人员如有不适马上吸氧。

      “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使隧道内含氧量等效于海拔2500米至3000米地带。”蔚艳庆表示。 (记者 张舒)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