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脱贫攻坚的劲头与保家卫国一样
2月2日,正月初六。一大早,渠县万寿乡灵感村第一书记廖阳便赶到灵感村6组、7组的失地农户易地集中安置点。头天晚上,他已联系好春节回家的一帮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初六一早来开坝坝会,听大家对安置点规划发展农家乐的想法。
目前,渠县的第一书记中,像廖阳这样的退伍军人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脱贫攻坚所需要的劲头与保家卫国是一样的”——这是这群退伍军人出身的第一书记们的口头禅。春节大假期间,他们中的不少人依然忙碌在脱贫攻坚一线,记者跟随其中几位,看这些“铁军”冲锋在前的军人本色。
换上胶鞋走田间 初六前谈妥易地搬迁事
在渠县宝城镇石桌村第一书记王磊的办公桌下,随时放着两双鞋、一双雨靴,其中一双是军绿色的胶鞋。正月初五一早,王磊就赶到村上,习惯性地换上胶鞋。“因为12年的军旅生涯,我对穿解放胶鞋有一种特别的喜好,形成了习惯,也方便在田间地头行走。”王磊打算跟村支部委员碰个头,然后带大伙儿走访十来家贫困户,摸清各家各户对扶贫易地搬迁初步选址有没意见。
为何春节期间还忙于工作?“不少农户都是老的小的在屋头,真正拿主意的还是在外打工的子女。春节期间正好子女回来过年,趁着他们外出之前,当面把意向定下来。”王磊坦言,这个春节,休息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但是脱贫攻坚任务重,军人做事讲的就是责任和担当。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时间紧,王磊和驻村工作组从正月初四就开始加班加点走家串户。今年,石桌村扶贫易地搬迁涉及的贫困户共有23户,已经有15户选择联建,其他贫困户选择散建或联建,这两天必须全部敲定,确保在9月20日前动工。
王磊走访的一家贫困户是75岁的王中英,王中英的儿子伍小红当天要赶回江苏南通上班。听完王磊的介绍,一家人商量后表示,自家选择散建。
初六加班结束,易地扶贫搬迁涉及的相关事宜已基本谈妥。王磊很高兴,正月初七上班后,就可以签协议了。
扶贫日志写了五大本 要把国家的政策兜底用好
2月1日,在渠县双土乡双土村村委会办公室,第一书记李旗龙正伏案书写工作日志。县委组织部专门给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印发了驻村工作日志本,并对填写工作日志有明确要求。然而,记者发现,李旗龙用的并不是县上发的驻村工作日志本。
“为啥拿自己的本子写工作日志?”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旗龙有些不好意思:“县上发的两本日志本,都已经写完了。”李旗龙驻村以来,每一天的日志内容都写得满满当当,“有时候事情多,一页写不够就写两页,这也是自己当兵养成的习惯。”一年多的时间,李旗龙已经写了五本驻村工作日志。
走在村上,李旗龙和春节前刚搬进新居的贫困户袁玉碧打招呼。袁玉碧属扶贫易地搬迁散建户,新家距村社道路十米左右。袁玉碧说,建房总共花了13.2万元,除去国家补助的12.5万元,自己只出了7000元。新房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共125平方米,家具齐全。儿子儿媳也带着两个孙女回家过年,老两口很高兴。
袁玉碧的老伴儿周治全因高血压导致脑溢血,瘫痪在家。据李旗龙介绍,双土村的贫困户大多是因病致贫,村上在推进脱贫攻坚中,除了发展养鱼、养猪和蔬菜、香椿种植等产业外,主要就是把国家的政策兜底用好。
决不失信于民 “咱们开年就开干!立说立行!”
正月初五9点过,县残联下派涌西村第一书记李郁乘班车从渠县县城赶往涌兴镇涌西村,去赶一场当天下午的会面。
下午的会面为何一早出发?“春节期间车流量大,早点出发才赶得到,不能失信于民。”李郁说,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作风。
在涌西村村委会办公室,李郁见到了在广州打工回乡的卢华中。“李书记,没想到你真的能来!”卢华中有些激动。
50岁的卢华中在广州打工多年,有了积蓄,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已三年没有回过家乡的他,这次回家一看,“老家真的不一样了。涌西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传统,现在村上决心要发展蚕桑业。这几天看下来,我心里有了底,我愿意投资在村上搞规模养蚕”。“村上发展蚕桑产业,正需要卢师傅你这样有资金、有技术的致富带头人,我们全力支持!”李郁说。
2015年4月李郁任驻村第一书记后,经过逐户走访,发现当地有养蚕的传统,而发展蚕桑产业,县上有政策资金扶持,经与村支两委商议,将蚕桑养殖定为本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之一。
同样打算在家乡创业的还有万寿乡灵感村6组村民王竹英、杨海、裴渠胜、刘炳然等。初六一早,在灵感村6、7组失地农户集中安置点进行的院坝会上,廖阳提出了以安置点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的计划。这一设想得到在场不少年轻人的积极回应,王竹英、杨海、裴渠胜、刘炳然等纷纷在廖阳的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姓名。“那咱们开年就开干!立说立行!”廖阳的话中满是豪气。 (杨东 记者 曾实 徐莉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