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双轮”驱动 助贫困劳动力拔穷根——我省开展两大就业扶贫行动透视

  • 2017年12月28日 12时1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最近在崇州市举行的就业扶贫“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 (省人社厅供图)

    省人社厅在茂县举行就业招聘会。 (省人社厅供图)

      聚焦

      12月23日,来自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围塘坝村贫困家庭的杜秋艳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参加“扶贫专班”培训后,她应聘到南充三环电子有限公司上班,现在每月能拿二三千元工资,家庭经济得到改善。

      就业扶贫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今年我省开展了技能培训脱贫和就业促进脱贫两大就业扶贫行动。据省就业局统计,截至12月初,我省已组织14.9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全省已有77.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我省从对口帮扶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资金倾斜力度等方面聚焦聚力,贫困家庭‘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效果十分显著。”省就业局局长黄晓东说。

      技能培训脱贫

      “送下去”和“请上来”,14.9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学习新技能

      “在‘扶贫专班’学习,吃住学都不花钱,还能学到一门技术,十分感谢政府。”杜秋艳说。

      就业技能的提升,是稳定就业的基础。省人社厅相关人士分析,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缺少谋生手段是贫困人口发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是就业扶贫一项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通过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的调查,我省对贫困劳动力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截至12月初,已培训14.9万人次。

      黄晓东介绍,针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我省注重分类施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送下去”和“请上来”的方式,突出培训实效。对贫困劳动力集中的乡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院校机构、专家能人、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农民夜校”等平台开展集中授课;对贫困劳动力较分散的乡村,采取“培训大篷车”“田间课堂”等方式送培训上门。另一方面,把贫困劳动力“请上来”。在全省遴选一批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开设“扶贫专班”,开展汽修装配、电子商务等20多类培训,定向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并且包吃住、包学会、包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共举办“扶贫专班”486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3万余人次。

      培训末端,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岗位推介、权益维护等服务,尽可能做到“包训包会包就业”。今年全省人社部门组织培训机构,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川籍农民工务工集中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今年共培训省外就业的川籍贫困劳动力2.9万人次;从全省技工院校、省级劳务培训基地、就业训练中心中遴选45个单位,采取“一帮一”方式,对口承接45个深度贫困县技能培训任务,并签署了对口培训帮扶协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培训增强了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力,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带来希望。广元市利州区回龙河街道同心村建卡贫困户韩双双父母去世,生活学习全靠亲戚救济,2014年10月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韩双双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并推荐到南鹰家政从事家政服务,月收入1800元。其丈夫在袁家坝银翔汽修厂上班,月收入3000元。今年7月,她又参加人社部门的免费技能培训后,被推荐到太平洋保险公司广元分公司就业,月收入2000元。目前,韩双双一家摘掉了穷帽,正朝致富路上大步迈进。

      就业促进脱贫

      产业与就业融合互动,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

      12月24日,绵竹市齐天镇圣寿村,当地贫困户王德玉正在绵竹市寿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地里收菜。他常年在寿康合作社种菜、收菜、转运、装车,每年可收入劳务工资2万元以上。

      绵阳市人社局相关人士介绍,寿康合作社结合国家扶贫攻坚项目,接受了精准扶贫户9人到合作社常年务工,每年户均劳务收入1万余元,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以来,我省通过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例如,依托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大力发展羌绣、彝绣、特色编织、唐卡等居家灵活就业形态,推动产业与就业融合互动。

      阿坝州茂县沟口乡水若村贫困户龙代琴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家庭经济吃紧。她参加了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羌绣培训班后,掌握了完整羌绣的绣法,还学会了剪纸、编织服饰等,考取了羌绣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与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通过为传习中心提供羌绣绣品,龙代琴每月可以赚千余元,极大地改善了母子四人的生活。

      我省还通过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力度,引导园区和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等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大力开发护林绿化、地质灾害监测、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按照“兜底线、救急难”的原则,继续对大龄、残疾等特困劳动力进行托底安置,截至目前,全省已安置特困劳动力8.3万人。

      对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的,我省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并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奖补。支持企业在贫困村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省共打造就业扶贫基地594个、就业扶贫车间387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7万余人。

      “下一步,我省将以更大力度抓好就业扶贫工作,力争2018年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90万人,就业培训不少于10万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黄晓东说。 (记者 刘春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双轮”驱动 助贫困劳动力拔穷根——我省开展两大就业扶贫行动透视

  • 2017年12月28日 12时1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最近在崇州市举行的就业扶贫“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 (省人社厅供图)

    省人社厅在茂县举行就业招聘会。 (省人社厅供图)

      聚焦

      12月23日,来自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围塘坝村贫困家庭的杜秋艳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参加“扶贫专班”培训后,她应聘到南充三环电子有限公司上班,现在每月能拿二三千元工资,家庭经济得到改善。

      就业扶贫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今年我省开展了技能培训脱贫和就业促进脱贫两大就业扶贫行动。据省就业局统计,截至12月初,我省已组织14.9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全省已有77.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我省从对口帮扶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资金倾斜力度等方面聚焦聚力,贫困家庭‘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效果十分显著。”省就业局局长黄晓东说。

      技能培训脱贫

      “送下去”和“请上来”,14.9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学习新技能

      “在‘扶贫专班’学习,吃住学都不花钱,还能学到一门技术,十分感谢政府。”杜秋艳说。

      就业技能的提升,是稳定就业的基础。省人社厅相关人士分析,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缺少谋生手段是贫困人口发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是就业扶贫一项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通过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的调查,我省对贫困劳动力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截至12月初,已培训14.9万人次。

      黄晓东介绍,针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我省注重分类施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送下去”和“请上来”的方式,突出培训实效。对贫困劳动力集中的乡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院校机构、专家能人、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农民夜校”等平台开展集中授课;对贫困劳动力较分散的乡村,采取“培训大篷车”“田间课堂”等方式送培训上门。另一方面,把贫困劳动力“请上来”。在全省遴选一批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开设“扶贫专班”,开展汽修装配、电子商务等20多类培训,定向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并且包吃住、包学会、包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共举办“扶贫专班”486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3万余人次。

      培训末端,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岗位推介、权益维护等服务,尽可能做到“包训包会包就业”。今年全省人社部门组织培训机构,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川籍农民工务工集中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今年共培训省外就业的川籍贫困劳动力2.9万人次;从全省技工院校、省级劳务培训基地、就业训练中心中遴选45个单位,采取“一帮一”方式,对口承接45个深度贫困县技能培训任务,并签署了对口培训帮扶协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培训增强了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力,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带来希望。广元市利州区回龙河街道同心村建卡贫困户韩双双父母去世,生活学习全靠亲戚救济,2014年10月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韩双双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并推荐到南鹰家政从事家政服务,月收入1800元。其丈夫在袁家坝银翔汽修厂上班,月收入3000元。今年7月,她又参加人社部门的免费技能培训后,被推荐到太平洋保险公司广元分公司就业,月收入2000元。目前,韩双双一家摘掉了穷帽,正朝致富路上大步迈进。

      就业促进脱贫

      产业与就业融合互动,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

      12月24日,绵竹市齐天镇圣寿村,当地贫困户王德玉正在绵竹市寿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地里收菜。他常年在寿康合作社种菜、收菜、转运、装车,每年可收入劳务工资2万元以上。

      绵阳市人社局相关人士介绍,寿康合作社结合国家扶贫攻坚项目,接受了精准扶贫户9人到合作社常年务工,每年户均劳务收入1万余元,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以来,我省通过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例如,依托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大力发展羌绣、彝绣、特色编织、唐卡等居家灵活就业形态,推动产业与就业融合互动。

      阿坝州茂县沟口乡水若村贫困户龙代琴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家庭经济吃紧。她参加了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羌绣培训班后,掌握了完整羌绣的绣法,还学会了剪纸、编织服饰等,考取了羌绣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与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通过为传习中心提供羌绣绣品,龙代琴每月可以赚千余元,极大地改善了母子四人的生活。

      我省还通过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力度,引导园区和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等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大力开发护林绿化、地质灾害监测、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按照“兜底线、救急难”的原则,继续对大龄、残疾等特困劳动力进行托底安置,截至目前,全省已安置特困劳动力8.3万人。

      对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的,我省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并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奖补。支持企业在贫困村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省共打造就业扶贫基地594个、就业扶贫车间387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7万余人。

      “下一步,我省将以更大力度抓好就业扶贫工作,力争2018年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90万人,就业培训不少于10万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黄晓东说。 (记者 刘春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