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单身汉带着瘫痪哥哥脱贫
这样的日子,杨映强曾经不敢想。杨映强今年49岁,大他4岁的哥哥从小脑瘫,后又中风致瘫,吃喝拉撒都要人照料。杨映强多次想外出打工,因要照顾哥哥,走不了。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50公里外的广元城。
多年来,爸爸妈妈拿哥哥当“宝”,有好吃的好玩的总是先给哥哥,还常常叮嘱杨映强:以后爸妈老了,你要照顾好哥哥。
兄弟二人都没结婚。20多年前,一名女子和杨映强谈婚论嫁,提议:以后分家过,行不?想想哥哥和多病的爸妈,杨映强摆摆手不同意,那名女子走了,再没回来。
四年前,父母离世,家里只剩兄弟俩。兄弟俩的家在半山边,距最近的人家要走半小时。哥哥不能说话,杨映强干活累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杨映强有时郁闷,便一个人到镇上打牌喝酒,深夜才归。村民们议论:哥哥卧床,弟弟扯拐,这家人完了。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杨映强家是精准识别的贫困户,由区湖泊管理局局长范子红结对,其他干部协助。
怎样把杨家扶起来?前年冬天,范子红每周来杨家3次,聊政策、说亲情,还送来一把轮椅,推着杨映强哥哥晒太阳,激将杨映强:哥哥瘫了,你再不“站”起来,全家就见不到阳光了。
在多方协力下,当地政府除了兜底杨家的医疗、社保外,还给哥哥发残疾人补助,又给弟弟安排公益岗位清扫组道。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财政又给予每人2.5万元建50平方米新房。
政策兜底,产业跟上。利用政府发放的6000元产业扶持资金,杨映强再向信用社申请扶贫小额信贷1万元,种植椴木木耳和核桃。驻村帮扶干部、包户干部、村组干部抽出时间,帮着他干。
去年6月,5000棒木耳缺水打蔫,杨映强请来驻村农技员何春艳,在其指导下买来皮管,搭起喷灌设施,当年摘耳8000斤,卖了2万多元。两年实践,杨映强渐渐成为“土专家”。
今年10月,在距离老家2公里的大瓦坪,新房建好,杨映强用卖木耳的钱购置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家具等。小河村的3家帮扶单位买来被褥、米面油等道喜。
杨映强说,今年过年,要去爸妈坟头烧纸,告诉他们现在的好生活。还要告诉他们:哥哥很好,请爸妈放心;争取成个家,一起照顾哥哥。
短评
精气神足促更快脱贫
脱贫工作到了攻坚期,剩下的大多是像杨映强家脱贫这样“难啃的硬骨头”。
在困难面前,杨映强也曾灰心丧气,好在,在各方帮助下,他重新站立起来,让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得以复苏。
摆脱贫困,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广元市利州区通过派干部、给政策、送岗位、传技术、搞产业,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重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只有贫困群众建立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地长久地摆脱贫困。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精气神足了,才能更快脱贫致富。 (记者 向朝伦 张庭铭)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