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嘉陵:产业就业双驱动,努力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 2017年11月30日 15时1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嘉陵区打造特色水果产业带,水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

    嘉陵区打造特色水果产业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嘉陵区143个贫困村都将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努力实现“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嘉陵区村民在脱贫奔康产业园里劳动。

    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引进企业设置“就业扶贫车间”,吸纳46名劳动力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5人,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是南充市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之一。该村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并鼓励农业产业园参与就业扶贫,7个产业园共吸纳劳动力就业335人。

      今年,南充市嘉陵区迎来“脱贫大考”,该区要实现59个贫困村退出,4445户、13699名贫困群众脱贫,全区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如何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成为这场“大考”的关键。嘉陵区委、区政府提出,依托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双轮驱动,整体统筹推进、狠下“绣花功夫”,努力让每一位贫困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脱贫攻坚冲刺已行至关键时期,嘉陵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围绕“一江三河”做文章,实施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填充、微田园到户

      高位规划制定产业推进蓝图

      行走在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前:农田错落有致,果树挂上沉沉的果实,村民三三两两劳作……这是该区建成的140余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之一。今年,该区计划建设200个共计3万亩脱贫奔康产业园,成为带动脱贫的“主力军”。产业园怎么建?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效益?这样的问题,不仅嘉陵区需要面对,也是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一道“必考题”。

      答案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依托嘉陵江、曲水河、吉安河与西河这些宝贵的自然禀赋,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嘉陵分流域分产业推动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园建设。“根据气候、土壤、种植习惯等特点,充分发挥丘陵、河谷的地理优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嘉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蓝图既定,产业推进路径明显。嘉陵明确,以“2+N”模式为主打,通过拉大发展骨架、小范围逐步填充,最终达到“百花齐放”——

      围绕“一江三河”规划,打造示范园。分区域、高标准地建好嘉陵江流域万亩蔬菜示范园,曲水河流域万亩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吉安河流域万亩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西河流域花椒、茶桑特色多经产业示范园的四个精品示范园,实现“村村建园、户户入园、人人进园”。

      分片推进,突出四线示范。充分发挥产业基地大示范、大带动作用,采取“跨乡连片”的方式,全力打造以一立镇塘湾村和大观乡蒲马院村为核心的中线、以李渡镇阁老坟村和东方井村为核心的南线、以新庙乡高顶寺村和合兴嘴村为核心的西线、以龙蟠镇朱村沟村和高坪宫村为核心的北线的4条产业“示范线”。

      分点实施,突出局部绣花。坚持“一村一业、一户一路、一人一技”的产业扶贫思路,围绕“短期能脱贫、长期可致富”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五方联动模式,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自主参与、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高效优质建设一立镇塘湾村、大观乡蒲马院村、大通镇玉村沟村等16个示范村,做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统筹稳步推进,产业成效初显。塘湾村建起柠檬专业合作社,给贫困户蒲世春一家带来大变化。“流转土地6.5亩,流转费是2800多元,打工一年还有2000多元,加上分红去年就增收五六千元。”蒲世春笑着说。今年,该村还发展300亩柑橘产业,全村产业园面积达1000多亩。

      数据显示,目前该区已培育种养新型经营业主1300多个,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带动贫困户1.5万户),建成贫困村村级脱贫奔康产业园208个,吸纳1.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增收1200-2000元。通过“产业园+贫困户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产业园+土地流转分红+入股分红”“合作社+土地流转分红+入股分红”等形式进行利益链接,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为用活产业扶持基金,嘉陵区按照每个贫困村50万元的标准建立产业扶持基金,并对产业发展资金受限的贫困户提供不高于1万元的无息借款,通过资产租赁、股权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嘉陵区已发放产业扶持周转金2290万元,扶持3400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创新增收模式群众脱贫奔小康

      近日,嘉陵区世阳镇小院寺村生猪脱贫奔康产业园建成投产。该猪场规划约10亩,计划建设圈舍1500多平方米,可养殖生猪3000头。配套猪粪水干稀分离、大型沼气池、沼液管网灌溉系统等。据了解,这是嘉陵区首次试水固定资产扶贫。

      猪场由嘉陵区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承建,产权归其所有。其中,每个猪场主体工程投入110万元,全部使用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涉及贫困户110户,政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提供配套设施。“每个养殖小区形成的固定资产,都量化到对应的110个贫困农户,作为贫困农户的长期增收项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将建好的养殖小区租赁给当地龙头企业天兆猪业公司使用,每年每个猪场收取租金30万元和排污设施使用费5万元,“合同期10年,到期后续租转租,持续有收益。”

      目前,嘉陵区共有6667户贫困户入股生猪、种养脱贫奔康产业园,撬动银行贷款9474万元,年内共计分红1400余万元。此外,该公司还从全区3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严格筛选出30多个专合社,重点支持柑橘、柠檬、桑茶和蔬菜等产业提档升级,预计带动贫困户2000户入园增收。贫困户贷款小额信贷1万元入股天兆模式的区级脱贫奔康生猪产业园,年分红2000元,而对入股产业园区和区农投公司,信贷资金由园区业主和农投公司统贷统还,贫困户年分红不低于6%,解决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增收问题。

      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实实在在的效益让贫困群众吃了“定心丸”。除了用好小额信贷资金,嘉陵还创新多种增收模式,坚决打实产业扶贫攻坚战。

      激活资产得租金。采取“发包、租赁、参股”等方式,开发集体土地、山岭、塘库等资源,重组闲置资产,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和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获得经营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建立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通过土地出租、代耕代种、收益分成等方式促农增收。

      股权量化得底金。强化“七权”同确成果运用,积极推进股权量化。采取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种养殖园,以40%的比例股权量化到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保底分红。

      劳务合作得薪金。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提供山林看护、公路维护、村镇保洁等公益性岗位2300余个,保障贫困群众就业;开展技术培训和就业引导,促进闲散就业;深化脱贫奔康产业园对贫困群众的带动辐射作用,引导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大观乡裕兴专合社吸纳贫困户58户,以50—80元/天的报酬从事园区锄草、套袋、采摘、分类等工作,实现年增收1.2万元。

      庭院种养得奖金。出台种养业奖补政策,区财政配套户均3000元的产业发展金发展庭院经济,根据规模大小采取贫困户自愿申报、群众大会初评、村两委初审、乡镇审核的方式,对种养业收入进行10%-15%的奖补,最高不超过2000元。

      用准产业风险基金。扩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保险覆盖面,区财政本级安排资金,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增强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就业扶贫

      “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为困难群众广辟增收途径

      “扶贫车间”进乡村多措并举促就业

      为帮助贫困群众中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老弱病残群体灵活就业、劳动增收致富,嘉陵区把“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作为目标导向,多方整合资源,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

      11月24日,嘉陵区双店乡“永越服饰”就业扶贫车间,贫困户刘小凤正在认真编织衣物。刘小凤和丈夫育有两个孩子,刘小凤的父亲身患疾病,公公也有腰椎间盘突出。医药费使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双店乡引入南充“永越服饰”后,刘小凤很快成了这里的缝纫工,她早晚在家照顾老人,其余时间都在厂里上班,一年下来有近两万元收入,昔日愁眉苦脸的刘小凤脸上时常露出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嘉陵区在南充市率先建起“就业扶贫车间”,把“就业扶贫车间”建到乡镇,把岗位送到贫困户手里。该区依托区内汽车汽配、丝纺服装、食品药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源优势,出台奖补政策,高标准打造“扶贫车间”,把“扶贫车间”建到了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26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劳动力就业158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86人,人均年增收2.3万元。

      今年以来,嘉陵还组织专场招聘活动10余场,提供岗位5600余个,实现就业19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62人。目前,已实现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人数14845人,占贫困劳动力总人数的61%。下一步,该区将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嘉陵贫困劳动力就业APP,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扶持微信公众账号,通过“互联网+”就业扶贫,全方位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

      针对无劳力、无技术的贫穷群众,嘉陵区在南充市范围内率先建立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制度,通过完善个人申请、村核实公示、区乡审核审批流程,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就业的作用。目前,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675人,其中,2017年新增243人,为贫困劳动力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45万元。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更多社会力量正在汇集,共同助力贫穷群众就业增收。通过实施“腾飞创业”扶贫行动,嘉陵区扶持一批贫困劳动力创业示范户,全面推开“免担保、免抵押”创业贷款扶贫工作,多渠道邀请本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目前,贫困劳动力创办领办的家庭农场、专合社、理发店、小卖部、奶茶店等多种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嘉陵区涌现出来,全区新增贫困劳动力创业168人,带动就业347人,发放创业补贴47万元,发放创业贷款110万元,免费提供创业指导231人次,推荐创业项目60余个。

      为建立健全就业扶贫机构,加强组织保障,嘉陵在辖区内乡镇(街道)挂牌成立43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建立163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新聘劳动保障协理员248人,投入专项和配套资金上百万元解决办公及人员经费问题,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和办理就业扶贫各类服务。

      培训+奖补激活内生动力

      “上半年我家靠养猪和外出打零工,总共收入近2万元,政府还奖励了我2000多元,现在扶贫政策好啊,我家今年必须脱贫。”近日,大观乡蒋氏祠村村民贾德超美滋滋地算起了账,上半年他务工收入6000元,获得奖补180元;种植养殖收入12600元,获得奖补1890元,这更加坚定了他脱贫的决心。

      “自从奖补政策出台后,到村里脱贫奔康产业园务工的村民陡增,许多贫困户提前来咨询用工信息,生怕没了岗位。”蒋氏祠村第一书记杨清说,该村30多户贫困户通过“三项奖补”政策获得了奖补。

      “三项奖补”怎么来的?原来,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时,为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避免大包大揽,该区在今年3月陆续出台文件,规定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对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的,年收入1万元以上,按年度实际收入的3%、最高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发展庭院种植养殖业增收1000元以上的,按年度实际收入的10%-15%、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孝老爱亲且每月赡养费达到100元以上的,按每年100-300元标准给予奖补。截至目前,该区总计兑现奖补资金321.34万元,其中就业增收奖补资金175万元。

      除了正向激励,更要培育就业技能。嘉陵区太和乡办起贫困劳动力中式烹调培训班,来自全乡的4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了培训。课堂上,专业厨师为大家详细讲解各种中式菜品的制作流程,学员们一边细心观看,一边在大厨的指导下参加实践操作,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等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中餐便在学员们的努力下一一呈现出来。该乡松林湾村贫困户张平通过培训和学习,学会了很多中式菜品的制作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不仅学会了做简单的家常菜,还在大厨的指导下实验出了几个拿手菜,再好好锻造一下就可以趁我们太和乡发展旅游产业的机会,投资做个小型的农家乐,我自己来掌厨。”

      为改善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嘉陵区通过开展农村“三农”创业人才(技术型、投资型、市场型)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及传统工艺培训等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培训班,以“技能培训田间课堂”“培训下乡”等“短平快”的培训形式,为精准脱贫提供智力、技能支撑。“通过调查,根据大多数贫困群众的意愿,我们先精心挑选了中式烹饪、家政、小家电维修等10多个专业进村开展培训,并且都由定点培训机构组织人员,带着设备和学习材料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开展教学,同时把职业技能考试从以往的教室课堂搬进了村里。”该区就业局负责人介绍。

      通过整合财政支持,嘉陵区实行免费培训项目清单制度,统筹组织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对参加各类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按50元每天,最高不超过300元的标准给予交通食宿补贴。截至目前,完成就业技能相关培训1438人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410人次、创业培训210人次、劳务品牌培训24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及传统工艺培训290人次,投入培训资金160余万元,培训后就业76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51人,有20户(人)贫困户实现了自主创业。 (武功山歌 图片由嘉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嘉陵:产业就业双驱动,努力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 2017年11月30日 15时1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嘉陵区打造特色水果产业带,水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

    嘉陵区打造特色水果产业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嘉陵区143个贫困村都将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努力实现“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嘉陵区村民在脱贫奔康产业园里劳动。

    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引进企业设置“就业扶贫车间”,吸纳46名劳动力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5人,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是南充市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之一。该村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并鼓励农业产业园参与就业扶贫,7个产业园共吸纳劳动力就业335人。

      今年,南充市嘉陵区迎来“脱贫大考”,该区要实现59个贫困村退出,4445户、13699名贫困群众脱贫,全区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如何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成为这场“大考”的关键。嘉陵区委、区政府提出,依托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双轮驱动,整体统筹推进、狠下“绣花功夫”,努力让每一位贫困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脱贫攻坚冲刺已行至关键时期,嘉陵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围绕“一江三河”做文章,实施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填充、微田园到户

      高位规划制定产业推进蓝图

      行走在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前:农田错落有致,果树挂上沉沉的果实,村民三三两两劳作……这是该区建成的140余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之一。今年,该区计划建设200个共计3万亩脱贫奔康产业园,成为带动脱贫的“主力军”。产业园怎么建?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效益?这样的问题,不仅嘉陵区需要面对,也是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一道“必考题”。

      答案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依托嘉陵江、曲水河、吉安河与西河这些宝贵的自然禀赋,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嘉陵分流域分产业推动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园建设。“根据气候、土壤、种植习惯等特点,充分发挥丘陵、河谷的地理优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嘉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蓝图既定,产业推进路径明显。嘉陵明确,以“2+N”模式为主打,通过拉大发展骨架、小范围逐步填充,最终达到“百花齐放”——

      围绕“一江三河”规划,打造示范园。分区域、高标准地建好嘉陵江流域万亩蔬菜示范园,曲水河流域万亩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吉安河流域万亩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西河流域花椒、茶桑特色多经产业示范园的四个精品示范园,实现“村村建园、户户入园、人人进园”。

      分片推进,突出四线示范。充分发挥产业基地大示范、大带动作用,采取“跨乡连片”的方式,全力打造以一立镇塘湾村和大观乡蒲马院村为核心的中线、以李渡镇阁老坟村和东方井村为核心的南线、以新庙乡高顶寺村和合兴嘴村为核心的西线、以龙蟠镇朱村沟村和高坪宫村为核心的北线的4条产业“示范线”。

      分点实施,突出局部绣花。坚持“一村一业、一户一路、一人一技”的产业扶贫思路,围绕“短期能脱贫、长期可致富”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五方联动模式,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自主参与、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高效优质建设一立镇塘湾村、大观乡蒲马院村、大通镇玉村沟村等16个示范村,做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统筹稳步推进,产业成效初显。塘湾村建起柠檬专业合作社,给贫困户蒲世春一家带来大变化。“流转土地6.5亩,流转费是2800多元,打工一年还有2000多元,加上分红去年就增收五六千元。”蒲世春笑着说。今年,该村还发展300亩柑橘产业,全村产业园面积达1000多亩。

      数据显示,目前该区已培育种养新型经营业主1300多个,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带动贫困户1.5万户),建成贫困村村级脱贫奔康产业园208个,吸纳1.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增收1200-2000元。通过“产业园+贫困户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产业园+土地流转分红+入股分红”“合作社+土地流转分红+入股分红”等形式进行利益链接,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为用活产业扶持基金,嘉陵区按照每个贫困村50万元的标准建立产业扶持基金,并对产业发展资金受限的贫困户提供不高于1万元的无息借款,通过资产租赁、股权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嘉陵区已发放产业扶持周转金2290万元,扶持3400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创新增收模式群众脱贫奔小康

      近日,嘉陵区世阳镇小院寺村生猪脱贫奔康产业园建成投产。该猪场规划约10亩,计划建设圈舍1500多平方米,可养殖生猪3000头。配套猪粪水干稀分离、大型沼气池、沼液管网灌溉系统等。据了解,这是嘉陵区首次试水固定资产扶贫。

      猪场由嘉陵区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承建,产权归其所有。其中,每个猪场主体工程投入110万元,全部使用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涉及贫困户110户,政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提供配套设施。“每个养殖小区形成的固定资产,都量化到对应的110个贫困农户,作为贫困农户的长期增收项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将建好的养殖小区租赁给当地龙头企业天兆猪业公司使用,每年每个猪场收取租金30万元和排污设施使用费5万元,“合同期10年,到期后续租转租,持续有收益。”

      目前,嘉陵区共有6667户贫困户入股生猪、种养脱贫奔康产业园,撬动银行贷款9474万元,年内共计分红1400余万元。此外,该公司还从全区3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严格筛选出30多个专合社,重点支持柑橘、柠檬、桑茶和蔬菜等产业提档升级,预计带动贫困户2000户入园增收。贫困户贷款小额信贷1万元入股天兆模式的区级脱贫奔康生猪产业园,年分红2000元,而对入股产业园区和区农投公司,信贷资金由园区业主和农投公司统贷统还,贫困户年分红不低于6%,解决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增收问题。

      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实实在在的效益让贫困群众吃了“定心丸”。除了用好小额信贷资金,嘉陵还创新多种增收模式,坚决打实产业扶贫攻坚战。

      激活资产得租金。采取“发包、租赁、参股”等方式,开发集体土地、山岭、塘库等资源,重组闲置资产,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和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获得经营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建立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通过土地出租、代耕代种、收益分成等方式促农增收。

      股权量化得底金。强化“七权”同确成果运用,积极推进股权量化。采取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种养殖园,以40%的比例股权量化到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保底分红。

      劳务合作得薪金。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提供山林看护、公路维护、村镇保洁等公益性岗位2300余个,保障贫困群众就业;开展技术培训和就业引导,促进闲散就业;深化脱贫奔康产业园对贫困群众的带动辐射作用,引导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大观乡裕兴专合社吸纳贫困户58户,以50—80元/天的报酬从事园区锄草、套袋、采摘、分类等工作,实现年增收1.2万元。

      庭院种养得奖金。出台种养业奖补政策,区财政配套户均3000元的产业发展金发展庭院经济,根据规模大小采取贫困户自愿申报、群众大会初评、村两委初审、乡镇审核的方式,对种养业收入进行10%-15%的奖补,最高不超过2000元。

      用准产业风险基金。扩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保险覆盖面,区财政本级安排资金,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增强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就业扶贫

      “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为困难群众广辟增收途径

      “扶贫车间”进乡村多措并举促就业

      为帮助贫困群众中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老弱病残群体灵活就业、劳动增收致富,嘉陵区把“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作为目标导向,多方整合资源,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

      11月24日,嘉陵区双店乡“永越服饰”就业扶贫车间,贫困户刘小凤正在认真编织衣物。刘小凤和丈夫育有两个孩子,刘小凤的父亲身患疾病,公公也有腰椎间盘突出。医药费使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双店乡引入南充“永越服饰”后,刘小凤很快成了这里的缝纫工,她早晚在家照顾老人,其余时间都在厂里上班,一年下来有近两万元收入,昔日愁眉苦脸的刘小凤脸上时常露出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嘉陵区在南充市率先建起“就业扶贫车间”,把“就业扶贫车间”建到乡镇,把岗位送到贫困户手里。该区依托区内汽车汽配、丝纺服装、食品药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源优势,出台奖补政策,高标准打造“扶贫车间”,把“扶贫车间”建到了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26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劳动力就业158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86人,人均年增收2.3万元。

      今年以来,嘉陵还组织专场招聘活动10余场,提供岗位5600余个,实现就业19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62人。目前,已实现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人数14845人,占贫困劳动力总人数的61%。下一步,该区将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嘉陵贫困劳动力就业APP,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扶持微信公众账号,通过“互联网+”就业扶贫,全方位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

      针对无劳力、无技术的贫穷群众,嘉陵区在南充市范围内率先建立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制度,通过完善个人申请、村核实公示、区乡审核审批流程,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就业的作用。目前,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675人,其中,2017年新增243人,为贫困劳动力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45万元。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更多社会力量正在汇集,共同助力贫穷群众就业增收。通过实施“腾飞创业”扶贫行动,嘉陵区扶持一批贫困劳动力创业示范户,全面推开“免担保、免抵押”创业贷款扶贫工作,多渠道邀请本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目前,贫困劳动力创办领办的家庭农场、专合社、理发店、小卖部、奶茶店等多种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嘉陵区涌现出来,全区新增贫困劳动力创业168人,带动就业347人,发放创业补贴47万元,发放创业贷款110万元,免费提供创业指导231人次,推荐创业项目60余个。

      为建立健全就业扶贫机构,加强组织保障,嘉陵在辖区内乡镇(街道)挂牌成立43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建立163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新聘劳动保障协理员248人,投入专项和配套资金上百万元解决办公及人员经费问题,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和办理就业扶贫各类服务。

      培训+奖补激活内生动力

      “上半年我家靠养猪和外出打零工,总共收入近2万元,政府还奖励了我2000多元,现在扶贫政策好啊,我家今年必须脱贫。”近日,大观乡蒋氏祠村村民贾德超美滋滋地算起了账,上半年他务工收入6000元,获得奖补180元;种植养殖收入12600元,获得奖补1890元,这更加坚定了他脱贫的决心。

      “自从奖补政策出台后,到村里脱贫奔康产业园务工的村民陡增,许多贫困户提前来咨询用工信息,生怕没了岗位。”蒋氏祠村第一书记杨清说,该村30多户贫困户通过“三项奖补”政策获得了奖补。

      “三项奖补”怎么来的?原来,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时,为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避免大包大揽,该区在今年3月陆续出台文件,规定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对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的,年收入1万元以上,按年度实际收入的3%、最高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发展庭院种植养殖业增收1000元以上的,按年度实际收入的10%-15%、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孝老爱亲且每月赡养费达到100元以上的,按每年100-300元标准给予奖补。截至目前,该区总计兑现奖补资金321.34万元,其中就业增收奖补资金175万元。

      除了正向激励,更要培育就业技能。嘉陵区太和乡办起贫困劳动力中式烹调培训班,来自全乡的4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了培训。课堂上,专业厨师为大家详细讲解各种中式菜品的制作流程,学员们一边细心观看,一边在大厨的指导下参加实践操作,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等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中餐便在学员们的努力下一一呈现出来。该乡松林湾村贫困户张平通过培训和学习,学会了很多中式菜品的制作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不仅学会了做简单的家常菜,还在大厨的指导下实验出了几个拿手菜,再好好锻造一下就可以趁我们太和乡发展旅游产业的机会,投资做个小型的农家乐,我自己来掌厨。”

      为改善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嘉陵区通过开展农村“三农”创业人才(技术型、投资型、市场型)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及传统工艺培训等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培训班,以“技能培训田间课堂”“培训下乡”等“短平快”的培训形式,为精准脱贫提供智力、技能支撑。“通过调查,根据大多数贫困群众的意愿,我们先精心挑选了中式烹饪、家政、小家电维修等10多个专业进村开展培训,并且都由定点培训机构组织人员,带着设备和学习材料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开展教学,同时把职业技能考试从以往的教室课堂搬进了村里。”该区就业局负责人介绍。

      通过整合财政支持,嘉陵区实行免费培训项目清单制度,统筹组织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对参加各类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按50元每天,最高不超过300元的标准给予交通食宿补贴。截至目前,完成就业技能相关培训1438人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410人次、创业培训210人次、劳务品牌培训24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及传统工艺培训290人次,投入培训资金160余万元,培训后就业76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51人,有20户(人)贫困户实现了自主创业。 (武功山歌 图片由嘉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