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堰塘村通致富路 村民生活有“钱途”

  • 2017年11月28日 21时0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进村察一线

      覆盖全村7个社526户群众的交通路网建起来,特色产业从无到有

      云雾中,黄墙黛瓦的彝家新寨若隐若现,夜雨后,乌黑的沥青路泛起点点亮光。11月22日清晨,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的沉寂被打破,不少村民沿着新铺的通村公路向村旁的甜橙核心示范园出发,开始了一天的“上工”。

      村民“上工”的路名叫赤水路,是一条在叙永县城建交通大会战中改造升级的“脱贫路”。该路沿赤水河畔依山而建,横贯全村,东行可与G76川黔高速相连。这也是一条见证了堰塘村山乡巨变的致富路,昔日的碎石路变为宽阔平坦的“白+黑”硬化路后,生产便道纵横交错,特色产业从无到有,昔日闭塞的小山村成了“四好村”。

      通路 村民生活今非昔比

      “苹果、花生、豆腐、面条……”22日一早,与“上工”的村民方向相反,一辆便民服务车沿着赤水路向堰塘村村中心缓慢行驶,车上的喇叭在欢快地“报菜名”。

      “等一下,我要买。”听到屋外传来的叫卖声,村民丁忠贤立马跑出家门,“天气冷了,给孩子买点花生在火炉上烤着吃。”

      听到呼喊后,便民服务车停下来,两包花生、一包挂面,这场几乎足不出户的交易就此完成。眼下生活的方便快捷,让丁忠贤想起过去,不由感慨。

      堰塘村地处赤水河北岸,村里流传着一首民谣:“马桑树儿弯溜溜,有女不嫁响水沟,天晴难得割草晒,下雨难得挖疙兜(用于烧火取暖的树根)。”“响水沟”是堰塘村别名,这首民谣就是对村里过去交通落后、生产不便的真实写照。

      今年初,叙永县决定实施“脱贫攻坚、城建交通、园区建设”三大会战。在城建交通大会战中,叙永县要求今年42个预脱贫村100%通上硬化路,堰塘村的交通面貌由此发生巨变。

      经过多部门协同攻坚,全长36公里的赤水路全部升级改造,原有的泥结碎石路全部硬化,贯穿堰塘村等中心村的路段还铺上了沥青。改造后的赤水路每天都有开往乡镇和县城的客车经过,每逢赶集日还有专门加开的“赶场车”,村民出行变得十分便捷。加之赤水路与川黔高速直接相连,村民南经毕节赴黔桂、北出泸州达成渝,均可在半日内实现。

      不仅如此,县上还投入700多万元资金,为村里新建了7.5公里社道,改建村社道路5.4公里,堰塘村进村入户的大路、田间地头的生产便道全部硬化。这些便道和通村主路一起连线成面,构筑起覆盖全村7个社526户群众的交通路网。

      借路 多元产业促农致富

      尽管天气阴冷,堰塘村旁的甜橙基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在这里忙着管护柑橘幼苗,以确保这批刚栽种不久的果苗能顺利越冬。

      得益于赤水河谷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堰塘村盛产桃、李、甜橙等优质水果,是叙永县有名的水果之乡。但赤水路未与川黔高速连通之前,水果难以运到外地市场,只能在当地贱卖。

      “以前我们的李子要背到几公里外的乡镇上卖,价格低不说,有时还卖不出去,只能送人。现在交通方便了,客商都是上门收购,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出好价钱。”村民罗治清尝到交通便捷的好处后,将家里的地全部栽上李子,还把家里的牛从1头“变”成了10头。

      交通改善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了不少企业眼里的“金土地”。陕西海升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村里流转了1000亩地建起高标准柑橘示范园,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在果园里当工人挣工资。“村里共359户农户进行了土地流转,仅此一项人均每年增收近2000元,目前柑橘示范园的面积还在扩大。”堰塘村村支书许涛介绍。

      除了种植水果,泸州潦乡古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起养蜂基地,发展养蜂产业。村里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参与村民的土地改种油菜、荞麦。据测算,每亩收入可达3000多元,比以前种玉米每亩能增收2000多元。

      目前,堰塘村的致富路还在延伸。依托村里特色种养业、优美的自然环境、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堰塘村正在建设一条高标准旅游公路。该公路会将村子和赤水河畔的乌蒙花海、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鸡鸣三省大峡谷等叙永县热门旅游目的地连为一体,帮助堰塘村驶入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苏忠国 记者 罗之飏)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堰塘村通致富路 村民生活有“钱途”

  • 2017年11月28日 21时0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进村察一线

      覆盖全村7个社526户群众的交通路网建起来,特色产业从无到有

      云雾中,黄墙黛瓦的彝家新寨若隐若现,夜雨后,乌黑的沥青路泛起点点亮光。11月22日清晨,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的沉寂被打破,不少村民沿着新铺的通村公路向村旁的甜橙核心示范园出发,开始了一天的“上工”。

      村民“上工”的路名叫赤水路,是一条在叙永县城建交通大会战中改造升级的“脱贫路”。该路沿赤水河畔依山而建,横贯全村,东行可与G76川黔高速相连。这也是一条见证了堰塘村山乡巨变的致富路,昔日的碎石路变为宽阔平坦的“白+黑”硬化路后,生产便道纵横交错,特色产业从无到有,昔日闭塞的小山村成了“四好村”。

      通路 村民生活今非昔比

      “苹果、花生、豆腐、面条……”22日一早,与“上工”的村民方向相反,一辆便民服务车沿着赤水路向堰塘村村中心缓慢行驶,车上的喇叭在欢快地“报菜名”。

      “等一下,我要买。”听到屋外传来的叫卖声,村民丁忠贤立马跑出家门,“天气冷了,给孩子买点花生在火炉上烤着吃。”

      听到呼喊后,便民服务车停下来,两包花生、一包挂面,这场几乎足不出户的交易就此完成。眼下生活的方便快捷,让丁忠贤想起过去,不由感慨。

      堰塘村地处赤水河北岸,村里流传着一首民谣:“马桑树儿弯溜溜,有女不嫁响水沟,天晴难得割草晒,下雨难得挖疙兜(用于烧火取暖的树根)。”“响水沟”是堰塘村别名,这首民谣就是对村里过去交通落后、生产不便的真实写照。

      今年初,叙永县决定实施“脱贫攻坚、城建交通、园区建设”三大会战。在城建交通大会战中,叙永县要求今年42个预脱贫村100%通上硬化路,堰塘村的交通面貌由此发生巨变。

      经过多部门协同攻坚,全长36公里的赤水路全部升级改造,原有的泥结碎石路全部硬化,贯穿堰塘村等中心村的路段还铺上了沥青。改造后的赤水路每天都有开往乡镇和县城的客车经过,每逢赶集日还有专门加开的“赶场车”,村民出行变得十分便捷。加之赤水路与川黔高速直接相连,村民南经毕节赴黔桂、北出泸州达成渝,均可在半日内实现。

      不仅如此,县上还投入700多万元资金,为村里新建了7.5公里社道,改建村社道路5.4公里,堰塘村进村入户的大路、田间地头的生产便道全部硬化。这些便道和通村主路一起连线成面,构筑起覆盖全村7个社526户群众的交通路网。

      借路 多元产业促农致富

      尽管天气阴冷,堰塘村旁的甜橙基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在这里忙着管护柑橘幼苗,以确保这批刚栽种不久的果苗能顺利越冬。

      得益于赤水河谷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堰塘村盛产桃、李、甜橙等优质水果,是叙永县有名的水果之乡。但赤水路未与川黔高速连通之前,水果难以运到外地市场,只能在当地贱卖。

      “以前我们的李子要背到几公里外的乡镇上卖,价格低不说,有时还卖不出去,只能送人。现在交通方便了,客商都是上门收购,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出好价钱。”村民罗治清尝到交通便捷的好处后,将家里的地全部栽上李子,还把家里的牛从1头“变”成了10头。

      交通改善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了不少企业眼里的“金土地”。陕西海升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村里流转了1000亩地建起高标准柑橘示范园,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在果园里当工人挣工资。“村里共359户农户进行了土地流转,仅此一项人均每年增收近2000元,目前柑橘示范园的面积还在扩大。”堰塘村村支书许涛介绍。

      除了种植水果,泸州潦乡古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起养蜂基地,发展养蜂产业。村里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参与村民的土地改种油菜、荞麦。据测算,每亩收入可达3000多元,比以前种玉米每亩能增收2000多元。

      目前,堰塘村的致富路还在延伸。依托村里特色种养业、优美的自然环境、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堰塘村正在建设一条高标准旅游公路。该公路会将村子和赤水河畔的乌蒙花海、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鸡鸣三省大峡谷等叙永县热门旅游目的地连为一体,帮助堰塘村驶入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苏忠国 记者 罗之飏)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