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如何“定乾坤”
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工业根基如何牢筑?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从年初开启工业“竞进拉练”活动,到成都制造2025规划扬帆起航,成都工业在四川“项目年”一路疾驰。
数据为证:去年1-11月,成都完成工业投资2076.2亿元,同比增长40.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37.3个百分点、全省30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全省市(州)中排名第1位。
赛出速度
去年12月16日,中国银隆(成都)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在新津破土动工,这一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从签约落户到进驻开工,用时不到4个月。
更亮眼的例子莫过于神龙汽车成都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23个月,令业内叹为观止。
2016年,“成都速度”一词频频亮相成都“工业圈”。对速度的渴望,出于对自身“短板”的准确认识:成都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未超过50%。狠抓工业,成为成都全市上下共识。
为此,成都从去年起创新开启工业“竞进拉练”活动,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区(市)县负责人走产业园区、工地,对标先进,学习经验。在去年1月21日的首次活动上,因为快速有效地推进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新都区得到成都市有关领导的“点赞”:这种“敢于下狠劲去干”的精神“希望大家学习”。
差距带来动力,动力带来成效。统计显示,去年1-11月,成都14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72.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240%;417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47.3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42.9%。
产业并进
2016年末,成都迎来过一场“大考”: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院士、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朱高峰带队,对成都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进行评估。在评估会上,专家代表用热烈掌声为成都投出赞成票。
而过去一年,这样的“点赞”,在成都制造业领域频频闪现。
有为“止滑回升”点赞。去年1-11月,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增速由年初的-2.4%提升到4.8%。成都澎湃而兴,定下万亿产业抱负:整个IT产业更要在2020年力争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建设“世界软件名城”。而紫光集团的到来,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又一支“强心剂”。
也有为“百舸争流”点赞。去年1-10月,成都汽车产业同比增长15.6%,实现汽车产量93.57万辆,同比增长18.3%;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展望2017,新的“集赞”亮点,或将闪现于汽车产业:去年“西博会”期间,吉利控股集团与成都市签下355亿元的投资合作项目,包括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落户138亿元新能源汽车,在成都经开区落户112亿元的沃尔沃SPA平台项目,以及105亿元的吉利BMA乘用车项目。
构筑空间
去年12月30日,一汽-大众成都基地传来喜讯,该基地第70万辆汽车下线,创造了一汽-大众25年来单一工厂生产汽车的新纪录。
作为成都发展大工业的“国家级”龙头之一,去年上半年,成都经开区整车生产量为52.4万辆,首次半年突破50万辆大关,预计全年将顺利突破110万辆大关。
在空间载体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有效规划利用,让空间载体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去年来,按照“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成都科学规划了龙泉山东侧工业发展走廊,加快构建以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新区)为龙头,N个近远郊区(市)县为主体的“3+N”工业发展大格局,并规划了“大创造”“大智造”和“大车都”工业板块,力求形成龙头引领、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去年11月,成都从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投入机制三个方面,推出10条专项政策,支持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建设。在各方努力下,去年成都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00亿元,有效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和配套水平。 (记者 蒋君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