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直击移风易俗攻坚战 脱贫攻坚“侦查队”深入峨边黑竹沟镇底底古村

  • 2017年01月06日 16时1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望

      垃圾桶、提示标语随处可见

      2016年12月28日,从峨边县城出发向西南方颠簸1个小时,再沿着蜿蜒的乡村水泥路行进几分钟,就到了黑竹沟镇底底古村。

      抬头望去,一座座金黄色的彝家新寨铺排在半山缓坡地带,沿着入户路走进彝寨深处,每过一段距离就有垃圾桶、休息凳和指示牌。井吉洛拿着扫帚,背着一个大箩筐,在新寨里“巡逻”。

      由于位置偏远,底底古村贫困发生率近40%。建设彝家新寨,毗邻黑竹沟的底底古村谋划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贫困户井吉洛应聘成为新寨的4个保洁员之一,靠工资摆脱贫困。上岗3个月,井吉洛最大的感受是,背上背垃圾的箩筐越来越轻了。“每天上午、下午各清扫一次,刚上岗的时候,每次要清扫3个小时,我们4个人每人都是满满一大箩筐垃圾。”井吉洛说,这些垃圾是同村乡亲们随手乱扔的,“有一次扫地,一户人当我的面把一大袋垃圾直接丢出来,但明明他家门口就有垃圾桶。”

      气愤的井吉洛找到村两委反映情况。“以后这样的行为赶跑了游客,我们靠啥脱贫致富?”村主任洛子沙沙坦言,村民生活习惯亟须改善。

      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底底古村发起移风易俗三年攻坚战,“不乱扔垃圾”成为重点改进内容。洛子沙沙告诉记者,每周包户帮扶干部都要开展巡查教育,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

      如今,“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热情礼貌”等标语在底底古村随处可见。在刚过去不久的彝族年里,底底古村开门迎客,最火爆的时候甚至一床难求。

      井吉洛说,现在“巡逻”一圈的时间少了一半,4个保洁员的垃圾加起来才一箩筐。

      

      湿泥巴味变洗衣粉清香

      上午10点半,井吉洛忙完,招呼记者到他家里坐。

      把记者领进屋后,井吉洛先到卧室脱下工作服,换上家居服。

      120平方米大小的平房被隔成四室一厅,客厅外面屋檐上挂着一排刚洗的冬衣,还散发着洗衣粉淡淡的清香。

      客厅里一套碎花色沙发、一张白色茶几、一台电视摆放得整整齐齐,米白色的地板砖被擦得发亮。“以前可没有地板砖,就是光秃秃的泥巴地,潮得很,满屋都是湿泥巴怪怪的味道。”

      说罢,井吉洛又把记者带进新修的室内厕所,一台洗衣机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空间,洗衣机上放着牙刷、牙膏和香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要爱干净。”井吉洛笑着说。

      井吉洛还告诉记者,随着该村发起移风易俗攻坚战,村民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变得越来越好。

      

      习惯改变靠教育

      记者:当上保洁员以后,自己习惯有没有什么变化?

      井吉洛:变化大着哩,以前觉得农活重,就不洗衣服,现在衣服脏了就洗,还要洗澡刷牙。你看,门口还贴着大红色的标示,我被评为村里的“洁美星”!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井吉洛:还是靠教育。我以前是不注意生活习惯的,但当了保洁员以后,发现别人乱扔垃圾给我带来很多麻烦,换位一思考,自己首先受到了教育。通过这几个月的帮扶教育,许多村民都知道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不少。

      切

      移风易俗对发展旅游意义重大

      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邓维杰:

      乡村旅游的主要顾客来自城市,旅游地整洁卫生是他们的基本要求。

      因此,对底底古村这样的村寨而言,开展以“不乱扔垃圾”为代表的一系列移风易俗攻坚行动,几乎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本身同样重要。这不仅仅是对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更是市场驱动和倒逼下,底底古村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迈过的坎。

      进一步推动好习惯好风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议底底古村成立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合作社,统筹力量,在促进村民行为习惯改变的同时,保留当地的特色风俗文化,打造出特色旅游产业。 (记者 王域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直击移风易俗攻坚战 脱贫攻坚“侦查队”深入峨边黑竹沟镇底底古村

  • 2017年01月06日 16时1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望

      垃圾桶、提示标语随处可见

      2016年12月28日,从峨边县城出发向西南方颠簸1个小时,再沿着蜿蜒的乡村水泥路行进几分钟,就到了黑竹沟镇底底古村。

      抬头望去,一座座金黄色的彝家新寨铺排在半山缓坡地带,沿着入户路走进彝寨深处,每过一段距离就有垃圾桶、休息凳和指示牌。井吉洛拿着扫帚,背着一个大箩筐,在新寨里“巡逻”。

      由于位置偏远,底底古村贫困发生率近40%。建设彝家新寨,毗邻黑竹沟的底底古村谋划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贫困户井吉洛应聘成为新寨的4个保洁员之一,靠工资摆脱贫困。上岗3个月,井吉洛最大的感受是,背上背垃圾的箩筐越来越轻了。“每天上午、下午各清扫一次,刚上岗的时候,每次要清扫3个小时,我们4个人每人都是满满一大箩筐垃圾。”井吉洛说,这些垃圾是同村乡亲们随手乱扔的,“有一次扫地,一户人当我的面把一大袋垃圾直接丢出来,但明明他家门口就有垃圾桶。”

      气愤的井吉洛找到村两委反映情况。“以后这样的行为赶跑了游客,我们靠啥脱贫致富?”村主任洛子沙沙坦言,村民生活习惯亟须改善。

      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底底古村发起移风易俗三年攻坚战,“不乱扔垃圾”成为重点改进内容。洛子沙沙告诉记者,每周包户帮扶干部都要开展巡查教育,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

      如今,“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热情礼貌”等标语在底底古村随处可见。在刚过去不久的彝族年里,底底古村开门迎客,最火爆的时候甚至一床难求。

      井吉洛说,现在“巡逻”一圈的时间少了一半,4个保洁员的垃圾加起来才一箩筐。

      

      湿泥巴味变洗衣粉清香

      上午10点半,井吉洛忙完,招呼记者到他家里坐。

      把记者领进屋后,井吉洛先到卧室脱下工作服,换上家居服。

      120平方米大小的平房被隔成四室一厅,客厅外面屋檐上挂着一排刚洗的冬衣,还散发着洗衣粉淡淡的清香。

      客厅里一套碎花色沙发、一张白色茶几、一台电视摆放得整整齐齐,米白色的地板砖被擦得发亮。“以前可没有地板砖,就是光秃秃的泥巴地,潮得很,满屋都是湿泥巴怪怪的味道。”

      说罢,井吉洛又把记者带进新修的室内厕所,一台洗衣机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空间,洗衣机上放着牙刷、牙膏和香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要爱干净。”井吉洛笑着说。

      井吉洛还告诉记者,随着该村发起移风易俗攻坚战,村民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变得越来越好。

      

      习惯改变靠教育

      记者:当上保洁员以后,自己习惯有没有什么变化?

      井吉洛:变化大着哩,以前觉得农活重,就不洗衣服,现在衣服脏了就洗,还要洗澡刷牙。你看,门口还贴着大红色的标示,我被评为村里的“洁美星”!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井吉洛:还是靠教育。我以前是不注意生活习惯的,但当了保洁员以后,发现别人乱扔垃圾给我带来很多麻烦,换位一思考,自己首先受到了教育。通过这几个月的帮扶教育,许多村民都知道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不少。

      切

      移风易俗对发展旅游意义重大

      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邓维杰:

      乡村旅游的主要顾客来自城市,旅游地整洁卫生是他们的基本要求。

      因此,对底底古村这样的村寨而言,开展以“不乱扔垃圾”为代表的一系列移风易俗攻坚行动,几乎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本身同样重要。这不仅仅是对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更是市场驱动和倒逼下,底底古村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迈过的坎。

      进一步推动好习惯好风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议底底古村成立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合作社,统筹力量,在促进村民行为习惯改变的同时,保留当地的特色风俗文化,打造出特色旅游产业。 (记者 王域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