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五要评分法”助推脱贫致富
对于眼前这片热火朝天的场景,村支书李之兴十分感慨:新河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贫困人口多,脱贫一直是个难点。“‘五要评分法’推行起来以后,大家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才来得这么快!”
要勤劳、要孝养、要和睦、要精神、要热心——在新河村,绵阳市政协和绵阳市住建局等帮扶单位推行的“五要评分法”,推动越来越多村民主动走上“脱贫路”。
对症下药:让村民“精神脱贫”
绵阳市住建局机关党委书记邹劲松第一次来到村里时,了解到的村情让他心里直打鼓: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很重,甚至有人争当贫困户。
“要实现贫困群众可持续性脱贫,首先要精神脱贫。”邹劲松说。
通过前期广泛调研,2016年6月,针对精神脱贫的“五要评分法”出炉:扶贫责任单位、镇、村组和村民代表组成了18人考评组,把“要勤劳、要孝养、要和睦、要精神、要热心”作为考评依据打分,每季度评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结果进行公示。
等级高低不仅事关“面子”。帮扶单位把帮扶资金发放与“五要”评分等级相结合,作为“杠杆”撬动贫困户积极性。“前段时间评出的一批,优秀给帮扶资金550元,良好是500元,一般是450元。”绵阳市住建局帮扶干部李强说。
72岁的贫困户李术清在第一次评分时得分最高:她种了7亩多玉米,农闲时就挖麦冬。此后,她不仅得到了550元的帮扶资金,帮扶单位还帮助她家整修了住房。
这对其他贫困户触动很大。有贫困户主动把房前屋后清扫干净;有贫困户主动提出打扫村道;有贫困户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
不等不靠:脱贫之后盼“致富”
这几天,新河村66岁村民李英芳心里特别高兴,他家刚出栏的6头肥猪卖了10000余元,一头母猪也快产仔了。“去年,我卖了18头肥猪,家里脱了贫,今年我还想多喂些猪,让家里富起来。”李英芳信心满满地说。
同样心怀致富期望,村民杨波则忙着照顾自己的5亩多麦冬。杨波患有视听残疾,儿子入赘外地。几年前和妻子离异后,又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他向记者算起收成账:“去年我收了1.5万斤玉米,卖了12000多元,种了一亩麦冬卖了近万元,可算是脱贫了。明年,我这五亩多麦冬估摸着能收个四五万元,还能致富。”
“脱贫后,今后的扶持可能没有了,会不会有点舍不得?”记者问得直接,杨波答得质朴:“政府的帮扶只能让我们脱贫,但要致富,还得靠自己的这双手。”
“五要评分法”的带动效应,正由贫困户向普通群众中扩展。通过“五要”教育,陈桂珍老两口的女儿同意把老人接进新家。李英芳修猪圈时,左邻右舍义务来帮忙;李英芳的生猪出栏后,他还专门杀了一头肥猪分给大家……
目前,新河村组建了兴飞蔬菜种植合作社,确定了蜜桃、莲藕+鲤鱼、麦冬三大主导产业,以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产业。 (记者 邹俊川)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