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6年第83期

  • 2016年07月01日 16时48分
  • 来源: 四川扶贫移民网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6月29日

    宜宾市筠连县系统推进“1+4”肉牛产业扶贫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

      筠连县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县。为培育主导产业,强化内生动力,该县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围绕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系统推进“1+4”产业扶贫工程,夯实脱贫奔康经济基础。2015年,全县肉牛存出栏13万余头,年产值6.7亿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400元,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县、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

      创新建立产业扶贫模式。在“山繁川育—藏牛于户”的庭院养牛模式基础上形成了以政府引导为基础、贫困群众参与为核心、市场主体加入为依托的产业扶贫模式。一是在政府引导上,成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700余万元肉牛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产仔奖补、贷款贴息、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和肉牛保险;二是在贫困群众参与上,针对贫困群众想发展但不愿担风险的矛盾心理,村社干部、党员带头树立榜样,用实际行动带动2948户贫困户养牛;三是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引进川南肉牛交易市场,县、乡(镇)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协会,养殖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市场、基地和农户的无缝对接。

      构建资源优化利用机制。一是优化财政资金利用,县上每年至少安排15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并整合畜牧养殖、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资金,用于饲草基地、养殖圈舍建设和技术培训;二是优化自然资源利用,采取“牛粪—沼气—牧草”、“牛粪—蚯蚓—鸡”等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化肥用量、面源污染减少和土壤肥力、综合效益提高的目的;三是优化能人资本利用,鼓励大户采取“借、赊、扶、帮”等多种举措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在大户承诺期内实现脱贫的,县财政按照每脱贫一户给予大户1000—2000元的项目奖励资金。

      构建柔性技术服务机制。一方面依靠基层公益服务体系自身力量,另一方面发挥市场主体和外部专家的技术优势。一是优化技术服务方式,在利用专业合作组织和肉牛饲料商等提供养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基础上,将肉牛养殖技术、饲草种植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视频植入电视点播系统,让养殖户足不出户就可便捷地学习所需技术;二是创新技术引进机制,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了“科研院校攻关研发+县级畜牧部门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面推广+村级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服务”的三方联动机制。三是组建特级专家团队,邀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和岗位科学家王之盛教授担任肉牛产业发展顾问。

      构建金融梯级叠加机制。一是建立产业循环利用扶持资金,一方面省、市、县三级为全县61个贫困村每村安排不少于30万元(共计2090万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另一方面县本级为非贫困村插花贫困户的18个乡镇分别建立30万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二是撬动放大金融信贷资金,基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对贫困户评级授信,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信用贷款。三是开发独具特色的“好牛贷”金融产品,为每头肉牛提供不低于6000元的贷款,为每头母牛提供6000—8000元贷款,并匹配每年2000元的信贷资金,用于购买草种、饲料等养殖周转。

      构建双重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强化保险制度,农户凭借市外购买肉牛检疫证明(附耳标号)参加保险,育肥牛、母牛分别为每头4000和6000元,保费分别为每头280元和360元,其中县财政补贴80%。二是降低融资成本,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采用基准利率和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县财政按到户贷款年利率5%预留贴息资金。三是县财政按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规模10%的比例设立风险金,并引进保险公司开展保证保险,形成了承保公司、贷款银行和政府7:1.5:1.5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分担机制,解决了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6年第83期

  • 2016年07月01日 16时48分
  • 来源: 四川扶贫移民网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6月29日

    宜宾市筠连县系统推进“1+4”肉牛产业扶贫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

      筠连县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县。为培育主导产业,强化内生动力,该县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围绕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系统推进“1+4”产业扶贫工程,夯实脱贫奔康经济基础。2015年,全县肉牛存出栏13万余头,年产值6.7亿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400元,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县、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

      创新建立产业扶贫模式。在“山繁川育—藏牛于户”的庭院养牛模式基础上形成了以政府引导为基础、贫困群众参与为核心、市场主体加入为依托的产业扶贫模式。一是在政府引导上,成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700余万元肉牛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产仔奖补、贷款贴息、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和肉牛保险;二是在贫困群众参与上,针对贫困群众想发展但不愿担风险的矛盾心理,村社干部、党员带头树立榜样,用实际行动带动2948户贫困户养牛;三是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引进川南肉牛交易市场,县、乡(镇)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协会,养殖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市场、基地和农户的无缝对接。

      构建资源优化利用机制。一是优化财政资金利用,县上每年至少安排15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并整合畜牧养殖、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资金,用于饲草基地、养殖圈舍建设和技术培训;二是优化自然资源利用,采取“牛粪—沼气—牧草”、“牛粪—蚯蚓—鸡”等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化肥用量、面源污染减少和土壤肥力、综合效益提高的目的;三是优化能人资本利用,鼓励大户采取“借、赊、扶、帮”等多种举措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在大户承诺期内实现脱贫的,县财政按照每脱贫一户给予大户1000—2000元的项目奖励资金。

      构建柔性技术服务机制。一方面依靠基层公益服务体系自身力量,另一方面发挥市场主体和外部专家的技术优势。一是优化技术服务方式,在利用专业合作组织和肉牛饲料商等提供养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基础上,将肉牛养殖技术、饲草种植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视频植入电视点播系统,让养殖户足不出户就可便捷地学习所需技术;二是创新技术引进机制,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了“科研院校攻关研发+县级畜牧部门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面推广+村级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服务”的三方联动机制。三是组建特级专家团队,邀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和岗位科学家王之盛教授担任肉牛产业发展顾问。

      构建金融梯级叠加机制。一是建立产业循环利用扶持资金,一方面省、市、县三级为全县61个贫困村每村安排不少于30万元(共计2090万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另一方面县本级为非贫困村插花贫困户的18个乡镇分别建立30万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二是撬动放大金融信贷资金,基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对贫困户评级授信,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信用贷款。三是开发独具特色的“好牛贷”金融产品,为每头肉牛提供不低于6000元的贷款,为每头母牛提供6000—8000元贷款,并匹配每年2000元的信贷资金,用于购买草种、饲料等养殖周转。

      构建双重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强化保险制度,农户凭借市外购买肉牛检疫证明(附耳标号)参加保险,育肥牛、母牛分别为每头4000和6000元,保费分别为每头280元和360元,其中县财政补贴80%。二是降低融资成本,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采用基准利率和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县财政按到户贷款年利率5%预留贴息资金。三是县财政按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规模10%的比例设立风险金,并引进保险公司开展保证保险,形成了承保公司、贷款银行和政府7:1.5:1.5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分担机制,解决了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