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中小微企业
长期以来,担保机构被诟病缺失“风险转移”机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担保行业的风险集中显现。
5月25日,四川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主办的新型银担合作签约仪式顺利举行,银担合作新机制初步建成。新机制包含哪些举措?能否破解这一难题?
新机制能有效分散风险
“共担风险,是新型银担合作的实质。”西南财大金融学院副院长周铭山表示,新型银担合作最关键的举措是促使银行实质承担风险,改变过去担保机构承担100%风险损失的状况。
举例来讲,四川华南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成都银行高新支行贷款500万元,在实质风险分担比例方面,银行承担30%,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承担30%,担保机构成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承担40%。一旦发生代偿,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损失就从以前的500万元降为200万元。
周铭山认为,建立好的分险机制可以有效防风险,就像一栋房子,如果只有一根柱子,一旦它出了问题,就会有全局性风险,房子肯定会塌;而如果有10根柱子,即便个别柱子出了问题,房子可能不会垮,而且柱子越多,每根的压力越小,更不易出现一损俱损的情况。
风险承担有效分散了,对于担保机构来说,保证金也相应减少。在上述例子中,担保公司向银行缴纳的保证金也从50万元(以按本金10%缴纳为例)降为20万元,提高了担保公司的资金流动性。
此外,随着参与银担合作的机构数量、合作领域不断增加,省再担保有限公司、合作银行、担保机构逐步搭建起了信息共享平台。某银行机构负责人表示,以前银行对于担保企业的规模、风控能力缺乏判断,放不放贷款、放多少都较为模糊。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使机构间实现风险联防。“换句话说,以前担保机构与银行是‘点对点’的合作,现在是银行体系与再担保体系之间的全面对接,更标准、更高效。”周铭山表示。
担保公司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一个生态体系,不承担风险是玩不长久的。”成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龚民表示,在经济下行期,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然而,由于信用评级下移,它们更难得到金融机构的帮助。因此,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当前最缺的资源是“信用”而不是其他。
增进信用,共担风险,构建体系,服务实体,正是新型银担合作的目标。
“权责统一,对于银行来说,既然承担了部分风险,就会主动引入风控体系,再加上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的风控体系,形成了稳固的‘铁三角’,提高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上述银行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下银行就会更加有信心,使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中小微企业。
现实的例子就是“首贷户”项目。在新型银担合作的基础上,省再担保公司积极开展“首贷户”项目,推动更多新客户获得贷款。
比如成都市凯乐家庭农场,按其条件,以前很难贷到款,得益于“铁三角”的增信分险能力,不久前由成都市农村产权流转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担保,成功从成都银行崇州支行贷款20万元。
“担保公司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龚民表示,新型银担合作将进一步引导银行参与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有效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面。 (记者 陈岩)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