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力量,从石头缝中坚强迸发——时代楷模王家元同志先进事迹(上)
从一条约5米宽的水泥村道蜿蜒而上,路两边,喀斯特地貌陡峭险峻。这片本来寸草不生的“石漠”,在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硬是被栽满了李子树。暮春时节,漫山遍野一片碧绿,果挂枝头。让石头“开花结果”的人,叫王家元,春风村党支部书记。
12年,春风村从一个土地贫瘠、交通落后、人心涣散的困难村,蜕变为无一贫困户、无一上访户、无一违法犯罪的“三无村”,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
在村里,老人叫这个“扛旗帜”的人为“家元”,同辈和后辈则喊他“三哥”。
眼前的王家元,个子不高、一头黑发、壮实精神。“啥子一头黑发哟,那是刚刚在理发店染的,他头发早就白了。”一旁的村民打趣说。又有人说,“三哥”头上的白发,就像那满山洁白的李花,从石头缝里迸发出力量和美。
拼出
一条路
“去年我的‘李子王’,卖85元一颗。”村民刘国彬的农家乐“红李子大王”开在水泥村道边。
这条路,是春风村和王家元前行路上梦开始的地方。
“人这一辈子,总该干点什么。”2004年,38岁的王家元陷入了思考。那时的王家元,意气风发。16岁就外出闯荡世界,兄弟三人做布匹生意,年收入10万元以上。他在筠连县城买上了13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春风村附近开了采石场,日子很红火。
回到村里,西装革履的王家元被村民上下打量得浑身不自在。“家元,你倒是找到钱了,我们的穷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哦。”乡亲们的话,让王家元心里很不是滋味。
彼时的春风村,三个村民小组,一个乱石遍布,只能种点玉米和红薯,另外两个都是荒芜的山坡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800元。更让王家元纠结的是,村口修了一半就荒废的公路。那条路是王家元的大哥王中元带领大伙儿修的,没想到路才开了个头,时任村主任的王中元就因公牺牲。
春风村人穷够了。2004年11月,村里换届选举,王家元高票当选村主任。
家里人齐反对。妻子廖运兰说,村主任“年薪”仅1800元,还不够烟钱和油钱。
王家元哭了。他来到大哥坟头,想着乡亲们期待的眼神、大哥没有完成的愿望,想来想去,他打定主意,“这村主任,我干!”
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王家元放了狠话:“如果任期内修不通出村公路,我就下课!”
但修路没那么容易。很多村民包包里连10块钱都拿不出来。有的村民还不理解,“修这个路就是为了他们家买汽车。”“我是想让大家都能买汽车!”王家元火了。他从家里拿了2000元垫上,“修路需要石材,尽管到我采石场拖,不要一分钱。”之后,买筑路工具,买水泥砂石,买雷管炸药,王家元一共花掉家里10多万元。
当个村主任还倒贴钱,廖运兰心里不爽。
为了躲避妻子的唠叨,王家元索性搬到工地上。孩子一个月没见到爸爸了,廖运兰就趁周末牵着孩子去工地找他。一看,气全消了。只见王家元抡着铁锤,一锤锤敲打着坚硬的石头,身上的衬衫已经湿透。村民们说,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那段时间不敢跟他握手,他手上的老茧‘割’人。”腾达镇党委书记石均说,“他是吃得亏、打得堆的群众贴心人。”
群众的心被焐热了。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二三岁的孩童,都到工地上帮忙。2005年3月,春风村终于有了一条长4公里的出村通道。
种好
一棵树
路修好了,村民笑嘻嘻的。但在外打拼多年的王家元深知,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了吹”。
春风村尝试过种海椒、火葱、烟叶等,拉到附近的宜宾、自贡等地去卖,几毛钱一斤都卖不脱。
搞产业,不能蛮干。王家元和村民一样样梳理,发现不少人房前屋后都种李子树。“有人专门开车来买,车胎都碾爆了也觉得值。”王家元眼睛一亮,找来市县农业专家“会诊”,发现当地岩缝中的黄泥土特别适合种李子。把账一算,种粮食每亩只能收成三四百元,种李子能达到5000元。“那就种李子。”王家元说。第一次社员大会就炸开了锅。“卖不脱,你负责?”“不种粮食,我到你家吃饭?”
“你来吃好了。”把话顶了回去,王家元便发动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率先种起李子。
满山的大石头难不倒春风村人。他们肩挑手扛,从20公里外运来泥土,一点点填在石头缝隙里,种下李子树苗。李子熟了,价格一路攀升。没种李子树的村民坐不住了。
“总算把你们摇醒了。”王家元说。短短几年,春风村就种植了121公顷李子树。每到3月,怪石林立的石头山开满了雪白的李花。王家元顺势号召村民办起了李花节、品果节,开起了农家乐。
刚开始办农家乐时,村民胡怀彬连菜都不会炒。遇上第一拨客人对菜不满意,他气哄哄地说,“你们到别家去吃。”眼看要闹僵了,王家元一路小跑赶了来,摘下胡怀彬的围裙,抄起了锅铲,“来来来,我教你炒菜。”村里人都知道,“三哥”做菜手艺是一绝。
胡怀银也想开农家乐。翻修了自家房子之后,没钱了,门口的院子还是稀泥巴。“三哥,帮下我嘛。”“没问题。”王家元立马找了十来个人,垫上几千元钱。一天一夜之后,一个敞亮的大院子出现在胡怀银眼前。
如今,春风村的李子“俏”得很,每公斤最高要卖到40元。往往李花开的时候,整棵树的李子就被预订了。人们都说,春风村的李子成了“期货”。
种了3.33公顷李子的胡怀彬,仅卖李子的收入就达到10万元以上,一家人再也不用睡在猪圈里;30多岁还没讨上媳妇的胡怀银,在自己的农家乐收获了爱情。
王家元头发白了,心里却很美,“看着群众富起来,是一个村干部最大的满足。”
盘活
一方土
春风村的121公顷李子树,集中在春风组。看着春风组的人腰包鼓了,另外两个组的人急了。有人追着王家元,“我们也要种李子”。“你们那儿土壤不适合,不能照搬。”几经研究,村委会为中沙、龙塘两个组分别确定了花卉、茶叶两个产业。
听说春风村想流转土地搞花卉产业,30公里外高县的业主周波找上门来,转了一圈后开出价码:“租金50元一亩,多一分钱不要。”
王家元向当时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石均汇报,被石均骂了一顿,“这么便宜?不准租!”王家元没吭声。
几天后,王家元再次找到石均,拿出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全是中沙组村民的签名,还按上了手印。“租不租地,我让大家自己决定。”石均找不到话反驳了。
签合同的时候,周波觉得自己赚了。没想到王家元话锋一转,“你用工必须优先用我们村上的人,这一条没商量。”
20公顷地种上了花卉苗木。王家元没少操心,铺路、找水,皮肤都晒破了。有一天晚上,周波运送苗木的货车翻了,王家元带了几十个村民,冒着暴雨,硬是用肩膀和双手,把货车拉了出来。
从那以后,周波也叫王家元“三哥”。但遇上和村民利益相关的事,王家元可不和他讲“哥俩好”。
有一次,王家元到成都周边的温江、郫县考察花卉产业,发现一棵树居然能卖到上千元。当周波想再次流转土地时,王家元不干了。“我们的村民也要当老板。”于是,中沙组形成了土地入股的发展模式。公司出苗子、出技术、负责销售;农民出土地、出劳力。所得的利润,双方按4:6分成,农民占大头。
来龙塘组发展茶叶加工的方元兴,也尝过王家元的“厉害”。
那时候,方元兴的加工厂在村里一枝独秀,连续几年的茶叶收购价格都维持在每公斤80元,“能不能给村民涨点价?”“不行。”方元兴一口浙江普通话,语气虽软,态度却硬。
王家元很郁闷,他爬上村里最高处的那个凉亭,灌两口烧酒、吼一嗓子山歌,一下有主意了。
下了山,王家元立刻发动村里人跟认识的江浙朋友群发短信。内容很简单:春风村有千亩茶园,速来。更多的业主来了,春风村一下子多了三家茶叶加工厂。这下,四家厂子开始“打架”。
王家元乐了:这家开价40元,那家就涨到45元,另外一家赶紧喊出50元……现在,春风村的茶叶收购价达到每公斤140元。三大产业发力,2015年,春风村人均纯收入实现1.92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7463元。
王家元笑了:能有今天,是因为春风人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记者 张彧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