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电子信息产业,四川有大量“填空”机会
作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先行者,邓中翰认为,在国家高新技术领域,四川是非常重要的省份。但要从行业的追赶者成为领先者,需要找准切入点,弯道超车。10月18日,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谈海归
从补短板到全面开花
记者:您回国创立中星微的成功让很多人认为,吸引一批有成就的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捷径。十多年过去了,这条捷径还能走通吗?
邓中翰:不仅能走通,还有了新的意义。我们那个年代回国是补短板,国家针对特定领域引进人才,主要集中在理工领域。现在中国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更需要留学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在国外市场中摸爬滚打的经验,帮助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现在海归创业已经遍地开花。无论是搞高精尖技术,还是律师、财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都吸引了大量留学人才回来。他们在各个方面,全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过。这是“点”到“面”的变化,意义重大。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吸引优秀的留学人才回国创业?
邓中翰:我们有像国家“千人计划”这样的优惠政策,各地也有高新园区提供优良的环境,工资待遇也在提升。对于归国留学人员来说,这是国内抛来的橄榄枝。
总体来看,吸引创新资源,一方面是建立好的机制,给他们优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市场的环境好、机遇大,回来不是让你进象牙塔,而是给你一片天地去开拓,而且是能成功的。
谈四川
新机遇期可弯道超车
记者:四川将信息安全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去年产值同比增长30%,发展速度很快。您怎样看待四川的努力?
邓中翰:在国家高新技术领域,四川是非常重要的省份,无论是军工还是民用,都有很好的储备和布局。作为行业的追赶者,要逐渐变成领先者,甚至开拓者。这种转变一方面需要创新资源的汇聚,另一方面需要找准切入点,弯道超车。
16年前,中星微电子就是找准了“数字媒体芯片”这一国际市场空白,将力量集中在芯片设计环节,才有了后来的发展。这种“瞄准高端领域、精准引入人才、占据产业前沿”也被称为“中星微模式”。
记者:四川能否复制“中星微模式”?
邓中翰:可以的。今天,电子信息产业迎来新一轮转型,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让英特尔这样的传统芯片巨头都受到冲击。技术的快速进步,也意味着产业分工越来越复杂。这些趋势都表明,整个产业在不断涌现新“空白”,这就给了四川“填空”的机会。
谈创新
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记者:我们在电子信息的潜在主材——石墨烯领域观察到一个现象:国内做石墨烯的都是小企业,往往研究能较快产业化的技术;国外则都是IBM、三星等大企业,布局一些关键的战略性技术。
邓中翰:小企业生存压力大,缺乏能力布局长远技术。大企业不仅有能力,而且应该具备长期布局关键技术的远见。我以前在IBM工作过,IBM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很多半导体知识产权都来自IBM。占领技术先机的企业,就有机会制定未来的技术标准,有可能形成“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局面。所以企业一定要形成战略制高点,因为产业变化越来越快,跟在别人后面是挣不到钱的。
记者:在国内,似乎一谈“双创”大家都想到互联网。而美国的创业重心已经转移到新材料、新工艺上。是不是我们创新创业的领域有些狭隘了。
邓中翰:我们国家市场非常大,所以在学习国外应用技术时有市场的优势,因此由BAT(百度、阿里、腾讯)掀起了一系列互联网服务的创业大潮,可喜可贺。但是我们要清醒,我们的制造业很多设备、标准、关键零部件都是国外的。我认为,将创新和大国工匠精神宣扬好,推动更多人在这些领域里创新创业,非常重要。要支撑一个大国的经济,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像美国、日本一样,在工艺上、硬件设计上真正领先。 (记者 陈岩)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