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路不通到客商云集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9月15日,盐边县共和乡大湾子村村民李文清起了个大早,收拾停当,骑上摩托车沿着平整的水泥路前往共和乡集镇,去卖他新晒好的青花椒。
“去年每斤干花椒卖27元左右,今年已经涨到40多元了。”李文清脸上挂着笑容,因为来的客商多,价格给得高,今年他家10多亩山地的花椒可以卖17万元。
现在的共和乡和以前相比起来,可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一切变化,与攀枝花市东区的对口帮扶密不可分。
从2012年底至今,东区先后累计投入资金1167万元帮扶盐边县共和乡,打通其交通的“任督二脉”,让共和乡的农特产品经济之路越走越宽。
改善基础设施 山村大变样
共和乡地处盐边县东北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该乡发展缓慢。
李文清所在的大湾子村,村中80多户人以种植花椒、核桃和烤烟为主。此前,村里的路不通,花椒、核桃全靠肩挑背扛。这仅是共和乡多个村庄的缩影。
2012年底,一条振奋人心的信息传来,东区对口援建共和乡,助农致富。从那时起,村民们就翘首企盼,日子一天天改变。
2013年,共和乡与红宝乡的主要通道三迷路启动改建,2014年初道路建成,共和乡太田片区7个村、3781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再接再厉,东区对共和乡集镇进行改造,集镇的环境彻底变样。
如今,成都、昆明、重庆等地的客商涌入共和乡,农产品一下畅销,价格节节攀升。
“输血”变“造血” 致富路更宽
这些天,共和乡白草坪村村民王远华脸上笑容一直不断,为啥?山上的核桃丰收了。
4年前,王远华在山上种了6亩核桃,由于品种不好,卖不了好价钱。如何让核桃树变成“摇钱树”,王远华一直在寻找良方。
东区确定帮扶共和乡后,还组织人员送技术。2012年,王远华作为第一批学技术的人员,在东区学到了不少核桃种植的经验。三年后,王远华家的核桃经济已经扬帆起航。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如何发挥“扶智”作用,也是东区思考的问题。
集镇一农资店内,老板江前跃和妻子朱定凤正在电脑上查阅农资信息。一年前,两人还是电脑盲,了解农资信息要走4个多小时到新县城。2014年4月,江前跃夫妇和120名村民参加了东区在共和乡政府举办的免费电脑技能培训,学会了上网、打字、制作表格。“现在,在家里上网就可以查阅信息、订货,很方便。”江前跃说。
到目前为止,共和乡近400名农村劳动力接受了技能培训。今年,东区的“造血”计划依然在继续,内容涉及林果药材种植和拓展城市就业能力的就业培训等。
培养人才 留下最有价值的资源
9月13日,就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杨四英收到了母亲汇来的5000元学费。这笔钱,是东区总工会几天前发放的救助金。
杨四英父亲去世,兄妹四人中有三人上学,仅靠母亲一人务农维持生计。今年高考,杨四英考入四川大学,直到开学之前,学费还没有凑齐。
9月10日,东区总工会的工作人员赶至共和乡,给杨四英等10名学子送去每人4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救助金,在学子求学的路上帮扶一把。
据东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秀介绍,自2013年以来,东区总工会已对共和乡43名考上大学的贫困新生进行了资助,资助总额达16.1万元。
8月31日,攀枝花市第一小学的教师敬颖亮和沈慧来到共和乡,她们将在这里支教一年。在东区对口帮扶共和乡中,市一小与共和乡中小学结成对子,市一小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到共和乡中小学校上示范课、专题讲座,一起开展课题等,把城里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农村。
编后
拔穷根,挪穷窝,帮扶部门和干部同心协力,送资金,送项目。省委、省政府已经全面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盐边县共和乡在这场攻坚战中获得了致富奔小康的力量。2012年底至今,攀枝花市东区先后投入1167万元帮扶共和乡,该乡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脱贫路上有人扶一把是好事,但如果能把外部有力的支持,化为澎湃的内生动力,那将为奔富提供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借帮扶部门前来“换脑”、“增智”之机,贫困村村干部要甩掉“等靠要”思想,作好决策、定好盘子,贫困户转变观念,主动掌握一技之长,勤劳致富;借扶贫干部帮助“造血”、“夯基”之力,贫困村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培育产业,做大农村经营性资产,壮大集体经济。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