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准短板 狠抓落实 四川精准发力扶贫脱贫
这是坡里村的第一处砖房、第一家小店。通路后的大半年时间里,195户彝族人家的村子,近百户陆续建房。
“记不住自己的生日,但记得这个日子!”阿扯怎惹说,两年前的5月4日,通村公路动工了。政府投资每公里20万元;村里一事一议,每户出资千元。没等公路完全修好,运建材的卡车刚能通行,村民们就开始张罗盖房。
低矮、昏暗、潮湿,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坡里村人已经住得太久。一年前,山脚下的阿保村建好了彝家新寨,砖房结实、敞亮,村道硬化,村庄整洁,屋里还有省委、省政府赠送的四件套:储物柜、餐桌椅、碗橱和钢炉,村民们亲切地唤作“省委四件套”。
这一切,坡里村人看得眼热。
在极度贫困的大凉山、小凉山部分彝区,“彝家新寨”是乡亲们最可触碰的幸福梦。
5年前,四川启动大小凉山彝区综合扶贫民生工程,脱胎于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三房”改造的彝家新寨建设,摆上优先位置。截至去年底,建成新寨1262个,惠及50余万群众。不只是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都把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视为重中之重,新村建设成为扶贫解困重要载体。
不只是住房解困。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捏指成拳,力拔穷根。
不只是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将攻坚引向纵深,阳光照进了坡里村那样的偏远角落。
阿扯怎惹在外务工时,左手重伤落下残疾,坡里村帮助他开起了小卖部。玛察拉伍盖房筹款,卖掉了几头牛羊,村里实施的肉牛养殖项目,将对她倾斜扶持。
精准扶贫,首先要盘清家底。8万多名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工作,识别出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贫困村11501个、贫困人口625万余人,精准扶贫信息网络织就。
过去4年,四川累计减贫85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7%。然而,现存497.65万贫困人口、上万个贫困村,“面宽、量大、程度深”,贫困问题依然严峻,攻坚任务繁重。
省内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集中了四川所有8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总数67.5%。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四川确定“四大片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心中有数,方能工作有方。今年四五月间,38位省领导和50位省直部门负责人、112位市州领导带队,到乡到村到户“解剖麻雀”,传导战略压力,梳理精准对策,推动落地生根。
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族地区推进15年免费教育,推广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对照短板、瞄准靶心,基础、新村、产业、社会保障、财政金融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即将出台,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力促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攻坚拔寨,要啃的都是硬骨头,不能按部就班。“对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的事”,坡里村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变“先易后难”为“先难后易”,227个极度贫困村要在3年内解困。今年,凉山增加极贫村彝家新寨建设项目85个,一般村则相应调减,一增一减,聚力紧要处。
发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年攻坚、一年提升”,川蜀大地鼓点铿锵。 (记者 张忠 张文 王明峰)
(原载201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