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搭建孵化器、助推器 科技与金融结合
自从2013年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以来,绵阳市从政策、服务、载体、金融、人才等多个方面对科技“小巨人”进行精准培育。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认为,要从全市的高度整合市县的政策资源、要素资源,针对企业初创到壮大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系统思考和制度设计。
去年,绵阳比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4项政策落地;省政府出台十条支持政策;绵阳市又实施33条差异化扶持政策——涌泉计划,依据初创期、成长期和壮大期不同阶段制定扶持标准。
“这意味着绵阳对科技‘小巨人’的扶持正式转为精准‘滴灌’。”绵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周钰介绍说,每月,绵阳市会开一次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题调度会。
1716创业工场就是调度会的产物,其联合创始人何晓翔说,通过有针对性和专业化的创业辅导和孵化,已有60多只科技“雏鹰”从这破壳而出。
科技型中小企业起步时急需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是调度会上企业提出来的诉求。有呼必应,绵阳市创新孵化载体建设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像1716创业工场这样的孵化器,去年绵阳市新增超10家,培育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研发领域、产品特性不同,不能简单套用一条扶持政策。”周钰解释说,精准培育就是要因企施策。
2012年底,四川中物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接到了韩国三星一个大单,公司决定要扩产,可资金缺口500多万元。由于没有抵押物,公司没能在传统银行贷到款。
一筹莫展时,在绵阳市科技局穿针引线下,公司从绵阳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贷到了500万元。“中物材料有两项专利,拿专利权质押可以在我们支行贷款。”绵阳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行长李翔解释说。
2014年,绵阳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池由2000万元增至1亿元,并采取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开发出“勿等贷”“科技宝”“精英贷”等10多种科技金融产品。
科技型中小企业力量薄弱,经常会遇到研发难题。对此,绵阳通过搭建平台,将科研院所的资源变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助推器”。
通过“难题招标”,豪斯特公司的无人机控制技术得到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帮助。“专家的指点帮我们少走了弯路,这也是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的。”公司副总经理刘强说。
通过精准培育,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去年新增2680家,其中新注册2224家,是前年的3.8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4478家,其中47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记者 王明峰 原载2015年03月28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