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与超越
涉及领域为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商务服务、房地产、软件与信息服务、农业和批发零售
阳光炽热,鲜花盛开。3月17日的“天使之城”美国洛杉矶,风笛悠长,庆祝圣帕特里克节大游行如期举行。
200多年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涌上大街,纪念先贤,宣泄欢乐,似乎借此向世界宣告:他们,是一个懂得感恩的群体。
曾经,1万多名中国工人也在北美山林中艰苦劳作,帮助打通内华达山脉。“几乎每一根枕木下面,都埋葬着一个华工。”时光飞逝,美国西部依旧列车飞驰。大地之下安息的华工,或不曾想到,上面穿行的列车,或许正载着他们的后辈——来求学、经商、公干的21世纪中国人,以及产自中国的货物。
这个队列中,自然少不了川商的身影。此刻,“看天下·探访境外新川商”报道组赶赴北美大陆,就是要探访川商在那里的情况。
探营
中国“钻机之王”狮虎群里抢肉
从北京出发前往美国休斯敦,路线不是一直向东,从东北方向,经过俄罗斯,过白令海峡,再由北向南,行程达13个小时。
10年前,中国“钻机之王”宏华集团,也正是沿着这条航路进入休斯敦。第一次走出国门,宏华没有选择东南亚或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而是一头扑进全球竞争最激烈的美国市场。有人将这形象地比喻为“在狮虎堆里抢肉吃”。
10年了,抢到了多少肉?
艰难的扎根从Chinese NO到Chinese Yes
宏华美国有限公司位于休斯敦市南郊一个叫弗雷斯洛的小镇上,紧邻一条名叫克利尔的小河。从市区出发,不到半小时车程就可以到。
3月11日,得知我们要来,公司总经理敖沛早早就等在工厂。今年42岁的敖沛是四川南充人,10年前,宏华美国公司创立时,他是负责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项目经理。“太难了!”说起初创期,敖沛语气变得凝重。10年前,休斯敦就已经是全球能源产业的翘楚,包括NOV和国民油井等世界级钻机巨头在内的数百家钻井设备生产企业云集当地,市场早就被瓜分一空,在这样的局面下,初来乍到的宏华需要面对的处境可想而知。“Chinese No。”敖沛还记得,刚开始,为了打开市场,他带着一帮人一家家上门推销,可是很多客户,一听说是中国企业,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
只好另辟蹊径,承诺客户先试用产品,满意了再给钱。靠着这种办法,宏华在美国卖出了第一台钻机。
2006年,世界最大的陆地钻井承包商Nabors公司共购买了63台DBS钻机设备,极大巩固了宏华在美国钻井行业的角色地位。
从2008年前后开始,宏华美国公司营业额开始大幅上升,从之前的年销售收入3000来万美元一直增长到2011年的1亿美元。
在敖沛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美国地图,上面贴满了红色和蓝色两种小圆点,分别代表宏华钻机的分布位置和客户公司所在地。整个北美,已有上百家企业在使用宏华的产品,其中,宏华生产的泥浆泵在当地市场份额占到了15%,遥遥领先很多老牌企业。
2013年,是宏华在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制造板块正式启动,由此奠定了中国设计、美国制造的全新格局。
顽强的超越原油熊市逼出转型升级
宏华美国公司一个高高耸立钻机,上面有硕大的英文标牌“BEYOND”(超越)。这是宏华在美国本土研发生产的第一款石油钻机,甚至还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美国一号”。
2013年,这款钻机就完成研制;去年初有了第一个意向买家,只等正式合同签订,8月就可以交货。不料,却遇上了全球油价暴跌。那个意向买家放弃了购买意愿,已经建好的钻机只能放到现在。
从去年底开始,公司陆续裁员,正式员工已经裁掉10多个,目前只剩下50多人。生产部门,由于没有订单,工人几乎都走完了。“过冬不能只靠猫。”敖沛透露,为了能够顺利渡过产业危机,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公司已经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方面,新设立了产品研发部,根据休斯敦当地客户的实际需求,尽快打造出更高端的产品。目前,一款名为“猫道”的钻管和钻杆自动化设备已经研发成功,将陆续投入规模化生产,客户将覆盖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另一方面,不断拓宽产品领域。随着去年底一款起重量达到22000吨的移动式起重机诞生,公司在起重设备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昂贵的学费1500万美元赔偿金买到的经验
宏华需要面对的挑战有很多。
敖沛告诉我们一个“交学费”的故事:初入美国时,宏华的产品销售是通过当地的代理公司。后来,随着实力不断壮大,公司开始自主销售,并一举拿下了在墨西哥的60台、总价达到2.5亿美元的销售合同。
喜庆的气氛还没有完全消散,麻烦却接踵而至。2014年3月10日,公司收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哈里斯县法院的仲裁确认,内容为,四川宏华及宏华美国个别及连带地支付给原告约1200多万美元之佣金赔偿,及承担利息费用、律师费及其他相关费用约300万美元。
1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9000万元,这么大一笔赔偿金,对于宏华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当时接到通知,一下子懵了。”敖沛回忆,直到今天,他对这个判决不服,但“归根结底,还是对美国的法律不熟悉。”对方正是利用了中国公司对当地法律不熟悉的短板,才发动了这次偷袭。
“学费贵了点儿。”敖沛说,从那以后,公司的每份合同,每个招聘,都要经过当地法务部专门审核。公司负责人也在加强对当地文化和法律的学习,否则,你随时都可能面临被起诉的境地。“我希望,这笔学费是为所有中国企业交的,大家引以为戒。”敖沛建议,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贸然行事,要提前做好功课,尤其是了解当地的市场、法律和文化,否则,很容易跌跟斗。
访谈
开放程度不设限愿与中国投资者积极交流
——专访美国休斯敦市首席发展官安迪·伊肯
全美最大制造业城市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记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美国发展。在休斯敦的中国企业情况如何?
安迪:休斯敦市总人口500余万,其中,中国人就高达近50万,换句话说,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这些大公司都有入驻,甚至有中国企业将其美国总部移到休斯敦。中国企业为休斯敦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奥巴马总统已提出“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回流。休斯敦在这方面的情况怎么样?
安迪:休斯敦是全美最大的制造业城市,有很多美国企业在回流,但我们的做法和别的州不一样。一些州会创造一个免税的环境来吸引企业。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投资气候,包括富集的人才、绝佳的港口和优质的基础设施。
记者:有人担心,回流本土的美国企业会和进入美国的外资企业形成竞争,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外国企业进入美国。
安迪:休斯敦是一个外资占比很高的经济体,在这里有94个外国领事馆,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每4个休斯敦人中就有一个不是在美国出生的。这种国际化程度创造了一种高度开放的环境,也高度鼓励外资进入,并不存在回流本土的美国企业和外资产生不公平竞争的情况,即便有竞争也是良性的,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记者:对吸引外资,尤其是中国企业,休斯敦有没有更多的计划和打算?
安迪:我们是完全开放的,在开放程度上不设限制。我们有一个“开放对话”的机制,对于所有有意愿进入的外资、包括中国投资者,我们都愿意积极交流。一个企业最终是否愿意投资休斯敦,取决于他对市场的判断,政府的任务,是在他们有意愿之后,再了解他们如果想进来,有没有市场之外的限制和障碍,政府要去解决的是后者。这是休斯敦长期以来的策略,事实证明很有效,也使企业更多更快地集聚在休斯敦。
世界能源之都油价走低背景下何以率先复苏
记者:休斯敦是世界能源之都,去年以来,全球油价持续走低,而2014年休斯敦GDP增长3.52%,在全美排第一,成为本轮美国经济复苏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安迪:首先,要归功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0年前,石油产业占休斯敦整个经济的比例曾高达8成以上,经济结构单一,但是近年来,包括医药、航天等产业快速崛起,有效地改善了产业结构,当前能源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只有40%左右。即便是能源产业本身,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低端制造业占比不断缩小,设计研发、高端制造等领域占比不断提升。
其次,是开放的投资环境。过去五年中休斯敦售出了超过42.5万套住宅,相当于每六分钟成交一套。同一时期,有1500家企业迁往或扩展,差不多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有一家企业进入休斯敦。
记者:无论是能源产业本身的转型升级,还是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的作用都非常强大,其中,政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安迪:不是有一个开关,说创新驱动就驱动了,这注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是10年以上。不能高估政府的作用,很多事情不是政府想做然后就马上能做成。当然,也不能低估政府在基础领域发挥作用,我们建更多的公园,将城市建设得更加舒适宜人。政府在这些领域发力,更加合理,就像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培植更肥沃的土壤,以吸引人才的到来,胜过强行移栽。完成这种“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吸引高技术人才”-“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逻辑过程是需要以10年为维度的。但它产生的积极效应将更长久。
边走边想
“姚餐厅”关门的符号意义
休斯敦的姚餐厅曾经有两家,一家位于市中心,一家位于市郊的中国城附近。我们来到美国时,却发现,市中心那家已经关门了。关门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结起来,还是生意不好。
姚餐厅关门不是个案。在美国采访期间,我们了解到,最近两年,有不少中餐馆经营陷入困境,这与之前一段时间无往不胜的境况已经大不相同。
放宽视野,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前期的劳务输出到后期以餐饮为代表的生活服务业,再到当前的制造业,各个阶段的主流各有不同。
一扇门关上,另一扇窗正在打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包括宏华在内的大批制造业企业进军美国,在用技术和资本参与全球竞争的同时,也在开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篇章。和前一个阶段相比,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更大、困难更多,注定不能一帆风顺,但脚步已经迈出,从占领世界的“舌尖”到产业结构的“塔尖”,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已经开始,就不会结束。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