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万亿成都”新常态下谋与动
春天的节拍,不仅仅在成都天府新区上击打——新年伊始,在成都这1.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可感受到发展的热度。
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火热建设现场的背后,“万亿成都”正在引领和开创着怎样的新常态?
【关键词:步履匆匆】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这几天,成都市领导们都很繁忙:
2月2日,接待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部长陈振声、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燕率领的中新部长级联合考察团,双方就在航空物流、天府新区建设等方面的深化合作进行深入交流;2月3日,进京拜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并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月4日,在京拜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邀请国开行参与天府新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支柱产业发展、保障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市领导们“步履匆匆”的背后,是新常态下成都立足于调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一系列新动向:
率先发展信息安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刚刚发布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明确:要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这,源于“万亿成都”对于新常态的判断。
成都认为:新常态既是一个主动作为的过程,更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进入新常态,推动发展的新旧力量此消彼长,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为此,成都确立以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为基调,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取向,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切实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频频签约】
追求成色十足的“开门红”
找准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新常态下成都的“稳中求进”同样脚步铿锵:
2月3日,成都市举行都市现代农业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签约项目32个,金额达89.27亿元,签约项目涉及农业观光旅游、高端种业、蔬菜、水果有机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流通等多个领域;
而就在此前的2月1日,成都、武汉和泸州三市签订《港口物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联合构建成都-泸州-武汉沿线经济走廊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带,在通道建设、规划对接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合作。这在开启两省三市之间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为纽带、深化港口物流和产业合作序幕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成都发展的辐射能力。
实现2015年良好开局,成都要的是实实在在、成色十足的“开门红”,这不仅仅体现在频频签约上,还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
记者从成都发展改革委获悉,一季度,成都将围绕互联互通、天府新区、“北改”等重点领域挖掘和培育项目,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60亿元以上;将力争完成投资52亿,全力推进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同时筛选一批区域标杆项目重点推进,力争一季度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
而成都市投促委负责人则表示,根据计划,今年一季度成都市力争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10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分别达17.5亿美元和850亿元人民币。
【关键词:拓展触角】
更深层面提升城市影响力
2月4日,新津县,西南第一条现代化有轨电车工程首开段一期工程,现场已经开始打围施工。根据工期,预计今年10月31日这条有轨电车项目就能完工。这意味着,新津正在理顺与特大中心城市关系,践行“独立成市”理念,开始在构建其自身自成体系的城市构架上更加深入。
在提升城市品质上,与“独立成市”相对应,是“小街区规制”。这一做法立足于理顺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中的局部细节,增强城市的可步行性、通达性和人情味。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今年该区将继续投入近30亿元,建设43条道路,5年内完成棚户区改造约2万户。
在今年成都新常态发展中的“热词”,不仅仅是“独立成市”与“小街区规制”。
比如“购物天堂”——这是对一座城市现代商贸业及关链产业整体水平的无量化指标考量,其梦想是要“立足成都、控制西部、影响亚洲内陆、参与全球贸易”;而“天府品牌”则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指向,目标是要让“天府粮”、“成都味”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世界。
系列“热词”兴起的背后,是成都在创新与拓展发展触角上的不断努力。在成都市决策层看来,这是在更深层面提升成都城市发展品质和城市发展影响力的深度尝试。
向区(市)县下放跨境人民币投资审批权限、全力推进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启动服务业2025发展规划编制、城市管理“天天归零”……不难看出,新常态下,成都的再出发,实际上也是深度改革的再出发。 (记者 张明海 张彧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