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四大平台”强力驱动 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再提速

  • 2015年01月29日 11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2014年最后一天,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2期项目正式落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动漫游戏等首批10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按照规划,2期项目全面建成运行后,将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研发机构50家、创新创业科技人才上万人,入驻交易、咨询、风险投资、产学研联盟等服务机构60家,形成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科技服务产业的集中区。

      而就在此前20多天,绵阳还收获了一个重大利好: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

      每天都有新变化——这是不少绵阳人的切身感受。

      作为军民融合的“试验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近两年绵阳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走上了一条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政策支撑、创新创业、开放合作、产业承载“四大平台”,推动科技城建设创新型、开放式、突破性发展。

      1

      打造政策支撑平台

      中央、省、市三级共同发力,建中国西部“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2014年11月,绵阳科技城正式成为“1+5+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席会议成员,可定期与其他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交流,学习先进发展经验。

      而去年12月3日的4项先行先试政策可谓含金量十足: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

      短短1个多月时间里,国家层面的多个利好政策花落绵阳科技城,为科技城建设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决策后,成立了由国务院分管科技的领导主抓,由科技部等18个单位组成的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

      十多年来,由分管科技的国务院领导主持,先后召开了11次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破解科技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011年6月,部际协调小组第10次会议在绵阳召开,会议作出了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集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五地”建设的决定。

      2013年7月,部际协调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了“五新”的要求:发挥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要有新作为;彰显特色,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探索新路径;深化改革,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寻求新突破;拓展视野,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完善机制,在强化组织保障方面推出新举措。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城建设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作为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单位,科技部与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除推动科技城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还大力支持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科技城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发展,推动科技城科技成果的孵化、交易和产业化;支持科技城企业上市融资,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手段,有效促进科技城产业转型发展……

      省上将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绵阳。我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科技城重要规划和重大政策,先后14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去年,省委、省政府为绵阳科技城“量身定制”了10条支持政策措施,鼓励绵阳在土地政策、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10个方面先行先试。

      2013年以来,绵阳市制定出台了20余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设立了规模近4亿元的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开发。近期,绵阳创新提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扶持的“涌泉计划”,专门出台33条政策,内容涵盖科技金融、股权激励及成果转化、专利资助和奖励、人才发展及创新创业等领域。去年10月22日,在绵阳市人才工作大会上,省、市两级共拿出人才资金6650.5万元,重奖资助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高端成长型产业领军人才等5大类14个项目。

      中央、省、市三级共同发力,构建起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体系,科技城正在成为西部地区的“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2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营造西部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2014年12月以来,在涪江绵阳城区段之上,一群群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美丽红嘴鸥成群结队赶到这里温暖越冬,为城市增色不少。鸟类的本能选择,是绵阳生态之美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以雾霾、污水、拥堵为特征的“城市病”日益凸显。为此,绵阳打响了一场“生态保卫战”: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秸秆禁烧……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绵阳空气质量居全省8个重点市州第二位;市内11条小流域沿线67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市内主要河流全年水质达到优级,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好环境不仅体现在生态建设上,更体现在适宜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上。“我学的是社工专业,想做一个网站,专门为公益机构提供募集平台。”这个创意,让27岁的梁俊杰的团队免费入驻科技城创新中心1期,得到了技术服务、品牌管理、网络营销、法律、财务等“保姆式”支持。

      绵阳整合现有的各项政策资源,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形成了一个立体式扶持体系,营造了西部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搞科技创新没有孵化器不行,尽管投资大、见效慢,但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就好比,如果大家都不办苗圃,哪来参天大树?”2012年7月,绵阳决定全面启动创新中心建设。随后,在孵化中心办公的机关单位全部迁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腾位。不到半年时间,科技城创新中心1期正式亮相。随后,绵阳广发英雄帖,邀请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人才来绵阳创新创业。

      绵阳建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百万元年薪”聘请院长。研究院以绵阳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攻关为方向,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产品技术方案;绵阳建成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一大批“海归”人才争相入驻。“海归”博士彭泽忠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办的凯路威公司成为首家入园企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建成了,并成功孵化出100余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在已建成创新创业平台高效运转的同时,一批新的创新创业平台也陆续投入使用。去年12月31日,科技城创新中心2期项目正式落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动漫游戏等首批10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

      目前,绵阳已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1期、工业技术研究院、留学人员创业园等25家60万平方米孵化平台,今年绵阳孵化器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

      如何把科技城丰厚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绵阳整合资源,由企业牵头,先后成立了信息安全、空管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将一大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科研技术成果推向市场。

      去年前10个月,绵阳专利申请量4463件、授权2544件,均实现两年翻倍。2014年,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申报认证2682家,其中新注册2226家,是2013年的3.8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4476家,其中47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17.1万人,约占全市就业总量的20.5%。

      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实力评定结果显示:绵阳居33个参评城市第二位!

      3

      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以持续举办科博会为重点,促进开放合作“量的提升”和“质的突破”

      一家成立时仅3个人、直到2013年10月尚未建立销售团队的初创公司,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而今年这一数字可望突破5000万元。这,就是四川豪斯特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演的传奇。

      转折,来自2013年举行的首届科博会。尽管仅在航空航天馆内占了一个角落,但豪斯特还是凭一架警用无人机的工程样机,拿下4000万元订单,市场就此打开。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集聚了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7万名,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在西部同类城市中首屈一指。

      如何让这些资源要素被充分激活、涌流起来?绵阳需要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

      2013年5月,科技城会展中心1期开工建设。工程从开工到交付使用,仅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2014年9月,科技城会展中心2期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各类企业和资源向这里涌来,困扰绵阳多年的各类展会小、散、乱现象也得到根治。而科博会为豪斯特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展示和推介机会,让绵阳的创新成果与全球市场对接。

      首届科博会闭幕之际,与会代表们就加快国家科技城建设,形成了核心内容为“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军民融合、开放合作”的“绵阳共识”,并一致建议绵阳为科博会永久会址。

      2014年10月16日—18日,第二届科博会如期举办,一场更具国际性、专业性、先进性的“科技盛宴”上桌。

      本届盛会,展馆展陈面积达7万平方米,是2013年的两倍。吸引了49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3个先行先试地区、高新区参展参会,共有世界500强、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所、高校在内的803家单位参展,参会嘉宾近1万人,观众达58.6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超过6.5万人次。

      两届科博会不仅极大提升了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直接推动了科技城开放合作由“量的提升”向“质的突破”转变。

      借助科博会平台,绵阳与IBM、艾默生、首创、戴尔、华为、东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机构、商协会进行了有效对接,促成一大批项目成功签约。据统计,在第二届科博会期间,绵阳共计签约项目945个、金额883.6亿元、较第一届增长81.7%。

      作为全国市值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东华软件在考察多个备选城市后,最终选择落户绵阳;感知集团从全国物联网中心赶赴绵阳布局西部;从事航空、高速列车无线WIFI生产的飞天联合公司,已将研发和部分产品生产转移至绵阳;从事室内空气生态净化电器生产的北京生态宝公司正以绵阳为基地,不断开拓南方市场……

      开放合作战略产生的叠加效应开始显现。

      去年1-9月,绵阳进出口总额23.06亿美元,增长15.8%;引进国内省外项目260个,到位资金349.77亿元、增长7.15%,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7.2%,其中直接到位外资1.62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

      在绵阳,开放合作平台还不只科博会。

      2014年,绵阳还举办了国际先进制造业大会、创新创业恳谈推介会、优势产业投资推介会、电子商务博览会暨第三届“绵阳造”精品展销会、第三届全球旅游网络营运商合作交流会和第四届绵阳国际汽车展等重大展会活动,实现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

      4

      打造产业承载平台

      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转型升级

      2012年12月2日,在中国科技城·绵阳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区,总投资达113亿元的5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涉及信息安全、节能环保等“4+3”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

      这仅是绵阳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绵阳科技城产业承载平台的一个缩影。

      当前,科技城产业承载平台已初步形成“一核三区多园”的空间架构:“一核”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三区”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多园”则指的是省级以上开发园区。

      去年2月,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拉开了建设大幕。按照把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实验区的先行区”这一定位,先期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建设启动。目前,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产业规划已编制完成,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再造“科技绵阳、产业绵阳、宜居绵阳”,从产业优化布局开始。

      去年,绵阳主动对接省上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将“4+3”产业(“4”指信息安全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与燃机产业;“3”指北斗卫星导航、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和机器人)作为支撑绵阳未来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不仅迅速完成了布点占位,每个产业都有了实实在在的企业和产品。

      去年前9个月,绵阳“4+3”高端成长型产业实现产值817亿元、增长16.3%。其中,“绵阳造”智能家电、千兆网系统、空管系统、无人机、北斗新时空智联工程等高端产品已经下线,新能源乘用车、智能保密手机等产品即将实现量产。近期,绵阳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重大应用示范城市。

      依托中国科技城·绵阳电梯产业园,绵阳成功引进了浙江绵州通力、台湾腾达、广州中科西奥等电梯企业。这些企业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万至3万台(套)的产能、50亿至60亿元的产值。

      中国科技城·绵阳软件产业园挂牌仅1年,就吸引了东华软件、广州鼎甲、北京逍客等110多家软件企业入驻。下一步,将重点发展信息安全、数字家庭、智慧城市、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人才培训等产业,力争2016年内建成100亿元级软件产业园区。

      绵阳启动建设“中国科技城绵阳电商谷”项目,打造四川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全省第二大电子商务集聚区。目前,绵阳已有电子商务平台企业32家,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100多家,开展电子商务企业超过1000家。去年前11个月,绵阳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47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69.4%,实现网络零售额49.73亿元、同比增长58.6%。

      再造“科技绵阳、产业绵阳、宜居绵阳”,还必须更加凸显“军民融合”优势。

      绵阳依托承担的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建设。中物院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兵装集团58所汽车电子产业园、中电科集团9所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去年1至10月,科技城新增军民融合企业33家、总数达294家,军民融合企业完成总产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销售收入1270亿元、增长24%。

      令人惊异的远不止这些。去年7月,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绵阳与西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报告》指出:绵阳在城市环境指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指标上均名列全国前茅,领先国内大多数创新型试点城市。

      新时期、新阶段,“四大平台”承载着科技城的新希望,“四轮驱动”必将推动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大平台”强力驱动 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再提速

  • 2015年01月29日 11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14年最后一天,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2期项目正式落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动漫游戏等首批10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按照规划,2期项目全面建成运行后,将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研发机构50家、创新创业科技人才上万人,入驻交易、咨询、风险投资、产学研联盟等服务机构60家,形成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科技服务产业的集中区。

      而就在此前20多天,绵阳还收获了一个重大利好: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

      每天都有新变化——这是不少绵阳人的切身感受。

      作为军民融合的“试验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近两年绵阳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走上了一条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政策支撑、创新创业、开放合作、产业承载“四大平台”,推动科技城建设创新型、开放式、突破性发展。

      1

      打造政策支撑平台

      中央、省、市三级共同发力,建中国西部“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2014年11月,绵阳科技城正式成为“1+5+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席会议成员,可定期与其他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交流,学习先进发展经验。

      而去年12月3日的4项先行先试政策可谓含金量十足: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

      短短1个多月时间里,国家层面的多个利好政策花落绵阳科技城,为科技城建设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决策后,成立了由国务院分管科技的领导主抓,由科技部等18个单位组成的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

      十多年来,由分管科技的国务院领导主持,先后召开了11次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破解科技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011年6月,部际协调小组第10次会议在绵阳召开,会议作出了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集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五地”建设的决定。

      2013年7月,部际协调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了“五新”的要求:发挥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要有新作为;彰显特色,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探索新路径;深化改革,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寻求新突破;拓展视野,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完善机制,在强化组织保障方面推出新举措。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城建设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作为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单位,科技部与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除推动科技城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还大力支持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科技城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发展,推动科技城科技成果的孵化、交易和产业化;支持科技城企业上市融资,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手段,有效促进科技城产业转型发展……

      省上将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绵阳。我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科技城重要规划和重大政策,先后14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去年,省委、省政府为绵阳科技城“量身定制”了10条支持政策措施,鼓励绵阳在土地政策、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10个方面先行先试。

      2013年以来,绵阳市制定出台了20余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设立了规模近4亿元的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开发。近期,绵阳创新提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扶持的“涌泉计划”,专门出台33条政策,内容涵盖科技金融、股权激励及成果转化、专利资助和奖励、人才发展及创新创业等领域。去年10月22日,在绵阳市人才工作大会上,省、市两级共拿出人才资金6650.5万元,重奖资助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高端成长型产业领军人才等5大类14个项目。

      中央、省、市三级共同发力,构建起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体系,科技城正在成为西部地区的“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2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营造西部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2014年12月以来,在涪江绵阳城区段之上,一群群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美丽红嘴鸥成群结队赶到这里温暖越冬,为城市增色不少。鸟类的本能选择,是绵阳生态之美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以雾霾、污水、拥堵为特征的“城市病”日益凸显。为此,绵阳打响了一场“生态保卫战”: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秸秆禁烧……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绵阳空气质量居全省8个重点市州第二位;市内11条小流域沿线67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市内主要河流全年水质达到优级,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好环境不仅体现在生态建设上,更体现在适宜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上。“我学的是社工专业,想做一个网站,专门为公益机构提供募集平台。”这个创意,让27岁的梁俊杰的团队免费入驻科技城创新中心1期,得到了技术服务、品牌管理、网络营销、法律、财务等“保姆式”支持。

      绵阳整合现有的各项政策资源,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形成了一个立体式扶持体系,营造了西部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搞科技创新没有孵化器不行,尽管投资大、见效慢,但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就好比,如果大家都不办苗圃,哪来参天大树?”2012年7月,绵阳决定全面启动创新中心建设。随后,在孵化中心办公的机关单位全部迁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腾位。不到半年时间,科技城创新中心1期正式亮相。随后,绵阳广发英雄帖,邀请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人才来绵阳创新创业。

      绵阳建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百万元年薪”聘请院长。研究院以绵阳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攻关为方向,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产品技术方案;绵阳建成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一大批“海归”人才争相入驻。“海归”博士彭泽忠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办的凯路威公司成为首家入园企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建成了,并成功孵化出100余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在已建成创新创业平台高效运转的同时,一批新的创新创业平台也陆续投入使用。去年12月31日,科技城创新中心2期项目正式落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动漫游戏等首批10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

      目前,绵阳已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1期、工业技术研究院、留学人员创业园等25家60万平方米孵化平台,今年绵阳孵化器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

      如何把科技城丰厚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绵阳整合资源,由企业牵头,先后成立了信息安全、空管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将一大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科研技术成果推向市场。

      去年前10个月,绵阳专利申请量4463件、授权2544件,均实现两年翻倍。2014年,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申报认证2682家,其中新注册2226家,是2013年的3.8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4476家,其中47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17.1万人,约占全市就业总量的20.5%。

      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实力评定结果显示:绵阳居33个参评城市第二位!

      3

      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以持续举办科博会为重点,促进开放合作“量的提升”和“质的突破”

      一家成立时仅3个人、直到2013年10月尚未建立销售团队的初创公司,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而今年这一数字可望突破5000万元。这,就是四川豪斯特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演的传奇。

      转折,来自2013年举行的首届科博会。尽管仅在航空航天馆内占了一个角落,但豪斯特还是凭一架警用无人机的工程样机,拿下4000万元订单,市场就此打开。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集聚了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7万名,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在西部同类城市中首屈一指。

      如何让这些资源要素被充分激活、涌流起来?绵阳需要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

      2013年5月,科技城会展中心1期开工建设。工程从开工到交付使用,仅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2014年9月,科技城会展中心2期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各类企业和资源向这里涌来,困扰绵阳多年的各类展会小、散、乱现象也得到根治。而科博会为豪斯特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展示和推介机会,让绵阳的创新成果与全球市场对接。

      首届科博会闭幕之际,与会代表们就加快国家科技城建设,形成了核心内容为“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军民融合、开放合作”的“绵阳共识”,并一致建议绵阳为科博会永久会址。

      2014年10月16日—18日,第二届科博会如期举办,一场更具国际性、专业性、先进性的“科技盛宴”上桌。

      本届盛会,展馆展陈面积达7万平方米,是2013年的两倍。吸引了49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3个先行先试地区、高新区参展参会,共有世界500强、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所、高校在内的803家单位参展,参会嘉宾近1万人,观众达58.6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超过6.5万人次。

      两届科博会不仅极大提升了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直接推动了科技城开放合作由“量的提升”向“质的突破”转变。

      借助科博会平台,绵阳与IBM、艾默生、首创、戴尔、华为、东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机构、商协会进行了有效对接,促成一大批项目成功签约。据统计,在第二届科博会期间,绵阳共计签约项目945个、金额883.6亿元、较第一届增长81.7%。

      作为全国市值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东华软件在考察多个备选城市后,最终选择落户绵阳;感知集团从全国物联网中心赶赴绵阳布局西部;从事航空、高速列车无线WIFI生产的飞天联合公司,已将研发和部分产品生产转移至绵阳;从事室内空气生态净化电器生产的北京生态宝公司正以绵阳为基地,不断开拓南方市场……

      开放合作战略产生的叠加效应开始显现。

      去年1-9月,绵阳进出口总额23.06亿美元,增长15.8%;引进国内省外项目260个,到位资金349.77亿元、增长7.15%,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7.2%,其中直接到位外资1.62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

      在绵阳,开放合作平台还不只科博会。

      2014年,绵阳还举办了国际先进制造业大会、创新创业恳谈推介会、优势产业投资推介会、电子商务博览会暨第三届“绵阳造”精品展销会、第三届全球旅游网络营运商合作交流会和第四届绵阳国际汽车展等重大展会活动,实现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

      4

      打造产业承载平台

      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转型升级

      2012年12月2日,在中国科技城·绵阳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区,总投资达113亿元的5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涉及信息安全、节能环保等“4+3”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

      这仅是绵阳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绵阳科技城产业承载平台的一个缩影。

      当前,科技城产业承载平台已初步形成“一核三区多园”的空间架构:“一核”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三区”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多园”则指的是省级以上开发园区。

      去年2月,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拉开了建设大幕。按照把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实验区的先行区”这一定位,先期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建设启动。目前,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产业规划已编制完成,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再造“科技绵阳、产业绵阳、宜居绵阳”,从产业优化布局开始。

      去年,绵阳主动对接省上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将“4+3”产业(“4”指信息安全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与燃机产业;“3”指北斗卫星导航、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和机器人)作为支撑绵阳未来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不仅迅速完成了布点占位,每个产业都有了实实在在的企业和产品。

      去年前9个月,绵阳“4+3”高端成长型产业实现产值817亿元、增长16.3%。其中,“绵阳造”智能家电、千兆网系统、空管系统、无人机、北斗新时空智联工程等高端产品已经下线,新能源乘用车、智能保密手机等产品即将实现量产。近期,绵阳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重大应用示范城市。

      依托中国科技城·绵阳电梯产业园,绵阳成功引进了浙江绵州通力、台湾腾达、广州中科西奥等电梯企业。这些企业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万至3万台(套)的产能、50亿至60亿元的产值。

      中国科技城·绵阳软件产业园挂牌仅1年,就吸引了东华软件、广州鼎甲、北京逍客等110多家软件企业入驻。下一步,将重点发展信息安全、数字家庭、智慧城市、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人才培训等产业,力争2016年内建成100亿元级软件产业园区。

      绵阳启动建设“中国科技城绵阳电商谷”项目,打造四川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全省第二大电子商务集聚区。目前,绵阳已有电子商务平台企业32家,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100多家,开展电子商务企业超过1000家。去年前11个月,绵阳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47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69.4%,实现网络零售额49.73亿元、同比增长58.6%。

      再造“科技绵阳、产业绵阳、宜居绵阳”,还必须更加凸显“军民融合”优势。

      绵阳依托承担的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建设。中物院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兵装集团58所汽车电子产业园、中电科集团9所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去年1至10月,科技城新增军民融合企业33家、总数达294家,军民融合企业完成总产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销售收入1270亿元、增长24%。

      令人惊异的远不止这些。去年7月,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绵阳与西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报告》指出:绵阳在城市环境指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指标上均名列全国前茅,领先国内大多数创新型试点城市。

      新时期、新阶段,“四大平台”承载着科技城的新希望,“四轮驱动”必将推动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