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速换挡稳中求进 四川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魏宏在报告中说:要正视增长动力转换的影响。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是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在新旧增长点拉锯式转换中,经济短期波动会显著增加,经济、社会领域的风险因素会叠加显现。我们必须对今年工作困难有充分的估计,既着力抓经济发展新动力形成,又着力抓综合风险防控。当前四川省已总体进入速度换挡期,宏观政策、市场需求、发展动力、资源环境等方面,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支撑过去那样的高增长。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
而“经济新常态”正是本次“两会”众多委员代表讨论的热门话题。四川各界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呢?人民网记者分别采访了四川省政府官员、市州书记市长、社科院专家和部分企业家,以期从不同的维度对“经济新常态”这一话题作进一步的研判和阐释。
四川省政府研究室:最大化促进消费
针对经济新常态,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于2014年就着手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著有《四川适应经济新常态重大问题研究》特刊。该刊执笔人——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敬茂明认为,新常态下四川必须逐步摆脱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适当地逐步增加消费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未来几年稳住和加强有效投资仍然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所在,但同时也需要本着反弹琵琶的思路,围绕本土经济利益最大化去促进消费。
敬茂明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需要求不足。对我国整体而言,超大的出口规模和极高的外贸依存度导致外需已经没有多少提升空间,不得不把扩大内需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并逐步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转变。四川由于净出口没有多大贡献,更应当自觉坚定地贯彻好这一方针。
由于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宏观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应当是平衡的。我国几十年高增长,其实在投资拉动的同时也伴随着消费持续升级换代和规模持续扩张,而消费的扩张又促进了产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依赖于“土地财政”的政府从中获取巨大的财源用于基本建设,形成了经济的大循环。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财富积累,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浪潮下,我国居民消费上升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汽车、住房消费,加上在互联网时代急剧膨胀的信息消费,这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样是巨大的。事实上,我国城乡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759.1亿元,到2013年已经接近24万亿元,增加了上百倍。
在新常态下从经济需求端来分析,由于投资和出口增长空间都受到极大制约,不得不寄更大希望于挖掘消费潜力。一些研究认为,如果能够将13亿人的消费力释放出来,加之消费也必然催生新的投资需求,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我国可以保持十年左右7%或者略高于7%的增长。但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实际出发,目前稳定投资仍然非常重要,消费并不是越高越好。特别是从欧洲一些国家身陷债务危机就可以看到,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太过发达,国民没有储蓄倾向还有过度消费倾向,在遭遇经济低迷的时候政府无财力、国民无储蓄、社会福利刚性支出又不能削减,加之欧元区的主权国家又不能自主决定货币量化宽松,所在国政府束手无策。相反,我国虽然消费率偏低,但居民的储蓄倾向恰恰为高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最终有利于消费的增长,在经济下行时期刺激经济还有回旋余地。
在消费方面四川面临的问题:一是消费增长始终只能同居民收入增速保持大致接近的水平,但在新常态下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意味着城乡收入增速也将放缓,而四川的居民人均收入又低于全国;二是尽管四川总体消费率比全国低很多,但一些领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问题也很明显,目前汽车销量增速下降、房地产业进入调整都与此前过快增长、过度透支有极大关系,房产汽车消费增长趋缓后缺乏新的消费动力支撑;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可以大大地释放出消费潜力,但目前新型城镇化重心在于提高质量,潜力释放将是放缓而渐进的过程;四是在人口老龄化和与居民财富管理时代,居民即期消费倾向下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银行储蓄下降和民间投资风险因素增加,可能给消费增添复杂因素;五是目前四川消费产品的生产、服务和设施的供给,还滞后于城乡消费升级换代的消费新需求,特别是优质安全的健康农产品、旅游设施、养老服务设施等差距还较大;六是四川急剧扩张的网购和出境消费对本土经济不利因素显现。以去年“11.11”网购节为例,当日四川本地产品卖出15亿元,而从川外购回的产品达30亿元。这样持续下去,四川的消费和市场购买力会更快外流,并不是件好事。
针对上述情况,四川要围绕本土经济利益最大化去促进消费,特别要从加强消费设施投资做起,从发展消费者所需要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做起,统筹做好消费促进大文章;要更多促进本地产品消费,更多吸引外来消费,特别是加强旅游、康养等方面的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要突出挖掘农村潜力促消费,特别是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网建设,加强重点小城镇与规划新村建设,促进农村大幅度地扩大家电、家装消费,过上现代文明的新生活。
南充市委书记:忍住阵痛 加紧转型
面对经济新常态,南充市委书记李仲彬认为,经济规律决定了高速增长经济体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必然经历一个减速的过程,一个换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南充和全国全省一样,经历前几年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后,去年GDP增速下跌至7.2%,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在现有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下,再像过去那样的高增长已不现实。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必须保持抓发展的坚定信心。南充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三次产业仍然是“二三一”结构,经济结构主要以投资为主、以传统工业为主,过去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路子已经走不通了。一方面,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咬紧牙关,忍住“阵痛”,加紧转型,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面对新常态,南充怎么办?
首先,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深刻把握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把握好国际和国内、全省和各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把握好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尤其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多一些横向思维,少一些纵向思维。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都要自觉置身于新常态下来谋划,自觉站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来思考,决不能孤立狭隘地站在自己的地盘上思考问题。
其二,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适应新常态,首先要突出一个“变”字,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行为方法上来适应。要在思想观念上求“变”,改变过去的观念和逻辑,纠正过去的偏差与错误,走出“速度焦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新常态下的“新心态”;要在工作方式上求“变”,改变过去那种一味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优惠来推动发展的习惯性方式,更加注重把握市场规律,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方法,更加注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来推动发展;要在着力重点上求“变”,改变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切实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做实业、搞实体上来,逐步将经济发展引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三,要保持定力、专注发展。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压倒一切的硬任务,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现阶段南充来讲,就是要通过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科学规划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大力推进项目,全力保障项目,加快实施一批交通枢纽、产业培育、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以投资稳定增长。要通过加快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南充可持续发展打牢根基。要通过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民生投入,突出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就业创业、百姓安居工程和精准扶贫,让群众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要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坚决破除“中梗阻”,坚决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
其四,要挖掘潜力、激发活力。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新常态孕育着新希望,谁错过了机遇,谁丢掉了机遇,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南充底子薄、基础差、欠发达,“打肿脸充胖子”是要不得的。要立足南充实际,加大政策争取力度,努力把各种机遇转化为推动南充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特别要从国家支持重点和发展战略中,从中央、省委改革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中,从资源、产业、市场等比较优势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把潜在的需求找准,把每个机遇抓住,把每项工作做好,形成推动发展新的动力。
四川省社科院专家:适应新常态 信心是第一动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常态战略研究小组组长、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认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越是发达地区面对挑战越大。对四川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是超越发展的有利时期。四川民族地区幅员面积3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2%,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很大。就全省而言,成都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些,而其他市州面临的机遇可能更大些。所以,新常态对四川总体上讲,是机遇大于挑战,是利好,不必患调速恐惧症。适应新常态,信心是第一动力。
李后强说,新常态不是一个经济周期,而是一个新时期、一个新时代,具有全面、深刻、持久的特征,必然要求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切换。经济发展就是一条航船的远行。从古到今,动力在不断升级变化,由人动力、风动力到油动力、核动力,在不同时期结构不同,在不同阶段动力不同,在不同“水域”速度不同。因此,调整经济发展速度,非常正常。但是,我们要驾驶好这条“机动帆船”,开足马力,顺风前行,应该把握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要辩证分析。既要看到经济下行的严峻性和巨大压力,也要看到光明和希望,要在严峻性中看到灵活性,在压力中找到动力,善于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新常态是中国经济重新“洗牌”的时期,四川的机遇大于挑战,因为四川经济发展具有“非均衡、非饱和、非高端”的特征,“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化,潜力大、空间广,可以把“坏事”变“好事”,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二是要分类施策。新常态下投资需求、发展动力不足,要素环境、宏观政策支撑不够,必须深刻领会“九大趋势性变化”和“八个更加注重”的本质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对症下药,灵活用计,精准发力。针对投资乏力、工业下滑、融资难、土地紧张、地方债务、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逐项研究施策,落实到产业、项目、企业上。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协同作用,“西医”与“中医”并举,手术与服药同施,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拿出新办法、新打法,找到新生点、新途径,以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差异化赢得新胜利。
三是抓住重点。在新常态下,工业、投资、服务业、新型城镇化是重中之重。四川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44%,对经济增长贡献在50%左右,必须狠抓大项目、转型升级、科技进步。四川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都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关键是对接国家战略比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自贸区战略等,结合五大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建设,选好产业和项目。四川的服务业和城镇化都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逆势而上,攻坚克难,实现新突破。同时要加大培育新增长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力度。
四是加强监督。转型有阵痛,但仍是当前最好的路子。结合“庸懒散浮拖”专项治理,狠抓各项任务落实见效,层层传导压力,一级抓一级,责任明确,目标具体,人员到位。当前更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担当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大对“为官不为”、“不在状态”的整治,落实“八个务必从严”要求,争取主动作为,创新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凡是故意推诿拖延的人和事,凡是不按规则办理的人和事,公开曝光,坚决查处,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氛围。
五是增强信心。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形势下,信心是第一动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提振精气神最为关键。新常态是对心理的考验,是对智力的检验,是对定力的测量。新常态下,机遇平等、规则公平,每个地方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发展落后地方的机遇往往更多、更大,因为包袱更少、资源更多。四川战略资源丰富,人口多、市场大,潜在需求和增长点很多。在投资、消费、开放、商业模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消费市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增强企业家的信心,发挥企业家的才干。主动用好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预期,走好转型发展新路,不让杂音干扰大局。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有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在新挑战中迈上新台阶。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拓展国际空间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应当更加注意发挥和探索两个资源,即国内的和国际的资源,尤其要向海外进军,努力拓展国际空间。
刘永好称,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很多都出现了减产或停产的情况。现在不能简单靠规模出效益,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规模会适度下降。在新常态下投资,要更加环保,更加有科技含量,更加满足广大老百姓的需求。
新希望从事的农业也存在调整的过程。过去的养殖业,比如养猪养牛,只是单一扩大规模,必须作出调整。现在规模也许会适度扩大,但要从以前的单一规模扩大,发展到走农业合作社道路,也就是发展方式要转变,同时要生产绿色产品,要生产让老百姓放心的产品。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更加注意发挥和探索两个资源,即国内的和国际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已经严重超载,体现在高强度开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高密度的养殖,进而导致环境恶化。
目前,国内市场增速下降,民营企业应该大力拓展国际空间。国内企业有很多好的产品和服务,资本也有一定的积累,国际上的交流也更多元化,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下,“一带一路”战略又给民营企业走出国门打开市场提供了方便。因此,拓展国际空间是民营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途径。
新希望集团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向海外发展了,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建了40多家工厂,主要是食品、养殖业、肉食品加工、饲料业等行业。该集团的战术是在发展中国家自己建厂,在发达国家谋求合作,在资源好的国家买资源。现在每年以大约新增10家厂的速度进军海外市场,已把拓展国际空间作为该集团主要发展战略之一。(记者 陈曦)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