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给行政权力戴上“紧箍咒” 从打不了“招呼”开始

  • 2014年01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两会召开前夕,我省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实施进程及主要任务。作为依法治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摆在突出位置,提到更高高度。

      依法行政一头连着各级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我省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还应破解哪些难题?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热议。

      [问题]

      打“招呼”成依法行政拦路虎

      “当前在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中,存在行政机关领导干部‘打招呼’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涉及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案子,有的领导以‘保护招商引资环境,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名义向职能部门打招呼、递条子,干扰正常的行政程序和结果,这种现象在省委出台依法治省纲要的背景下应该予以注意和纠正。”在小组讨论会上,省人大代表、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翟峰在小组讨论中这样说,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部分代表委员表示,确实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领导干部以打“招呼”、批条子甚至是发公文的形式,运用行政手段干扰依法行政或司法公正。

      省政协委员、省经济法律研究会会长司马向林认为,打“招呼”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都有悖于依法行政要求,更违背了省委刚出台的依法治省纲要的精神,“其根源在于少数领导干部中,‘人治’的观念还有一定市场,在运用行政权力时,还不太习惯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公开行政。”

      [对策]

      公开+科技绑住权力的“手”

      如何规范权力运行,让打“招呼”、批“条子”之类找不到落脚处?

      依法规范公开运行行政权力或是破题之策。省政协委员、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渝田认为,省委将其写进《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但很多人并未完全理解到具体含义。“依法都懂,但规范是什么?是在依法前提下,行政权力的合理性,即控制自由裁量权。”

      对此张渝田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同一个违法行为,因不同执法人,产生不同的处罚结果,造成同案不同法的情况,就是因为权力自由裁量范围过大所致。“如果我们对自由裁量权进行压缩,把哪种情况该批评教育、该处罚规定出来,落实到具体不同职级的执法人员,并放到网上公示,这就是规范裁量权,会使抽象的权力变得‘可视’‘可控’‘可查’‘可纠’。”

      有着丰富办案经历的省人大代表、大竹县司法局副局长汪武婵也有相同感受。“要体现依法行政,相关部门的权力必须要精细化、要公开,让老百姓、企业或人民团体明白哪些情况我符合,可以直接办理。”

      今年1月1日,我省开通运行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和监督平台,99个省级部门的8000多项权力全程上网,并被实时监察监控。这被代表委员们看作是我省探索权力公开方式一个质的飞跃。

      “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方便社会公众的监督。”翟峰认为,把行政权力事项办理全业务全流程网上运行,让群众可以看着权力运行,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能够对权力形成有力的监督和约束,这样,打招呼就失去了市场。“用科技手段绑住权力的‘手’,这个方向非常好。”

      [建议]

      转变观念 建好机制体制

      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对权力有了约束,同时也面临着考验和挑战。

      “最难的一点在于行政机关如何约束自己。”司马向林认为,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的运行,对99个省级部门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给付及其他行政权力等8大类行政权力进行清理,进行了公示晾晒“权力清单”,并将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固化,规范了裁量权,也等于给行政机关戴上“紧箍咒”。

      “通过规范,行使权力的范围变窄,权力‘寻租’空间被限制,对于行政机关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司马向林说。

      张渝田同样有此看法。“习惯需要转变。必须习惯依法、规范、公开办事。”同时他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改革是变动,是破,法治是固化,是立。如何把两者关系处理好,达到平衡是关键。

      他还提出,目前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转存在问题,部门条块分割,行政权力运行的机制体制不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如何建成机制体制是突破口。 (记者 杜蕾 陈松)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给行政权力戴上“紧箍咒” 从打不了“招呼”开始

  • 2014年01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两会召开前夕,我省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实施进程及主要任务。作为依法治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摆在突出位置,提到更高高度。

      依法行政一头连着各级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我省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还应破解哪些难题?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热议。

      [问题]

      打“招呼”成依法行政拦路虎

      “当前在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中,存在行政机关领导干部‘打招呼’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涉及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案子,有的领导以‘保护招商引资环境,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名义向职能部门打招呼、递条子,干扰正常的行政程序和结果,这种现象在省委出台依法治省纲要的背景下应该予以注意和纠正。”在小组讨论会上,省人大代表、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翟峰在小组讨论中这样说,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部分代表委员表示,确实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领导干部以打“招呼”、批条子甚至是发公文的形式,运用行政手段干扰依法行政或司法公正。

      省政协委员、省经济法律研究会会长司马向林认为,打“招呼”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都有悖于依法行政要求,更违背了省委刚出台的依法治省纲要的精神,“其根源在于少数领导干部中,‘人治’的观念还有一定市场,在运用行政权力时,还不太习惯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公开行政。”

      [对策]

      公开+科技绑住权力的“手”

      如何规范权力运行,让打“招呼”、批“条子”之类找不到落脚处?

      依法规范公开运行行政权力或是破题之策。省政协委员、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渝田认为,省委将其写进《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但很多人并未完全理解到具体含义。“依法都懂,但规范是什么?是在依法前提下,行政权力的合理性,即控制自由裁量权。”

      对此张渝田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同一个违法行为,因不同执法人,产生不同的处罚结果,造成同案不同法的情况,就是因为权力自由裁量范围过大所致。“如果我们对自由裁量权进行压缩,把哪种情况该批评教育、该处罚规定出来,落实到具体不同职级的执法人员,并放到网上公示,这就是规范裁量权,会使抽象的权力变得‘可视’‘可控’‘可查’‘可纠’。”

      有着丰富办案经历的省人大代表、大竹县司法局副局长汪武婵也有相同感受。“要体现依法行政,相关部门的权力必须要精细化、要公开,让老百姓、企业或人民团体明白哪些情况我符合,可以直接办理。”

      今年1月1日,我省开通运行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和监督平台,99个省级部门的8000多项权力全程上网,并被实时监察监控。这被代表委员们看作是我省探索权力公开方式一个质的飞跃。

      “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方便社会公众的监督。”翟峰认为,把行政权力事项办理全业务全流程网上运行,让群众可以看着权力运行,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能够对权力形成有力的监督和约束,这样,打招呼就失去了市场。“用科技手段绑住权力的‘手’,这个方向非常好。”

      [建议]

      转变观念 建好机制体制

      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对权力有了约束,同时也面临着考验和挑战。

      “最难的一点在于行政机关如何约束自己。”司马向林认为,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的运行,对99个省级部门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给付及其他行政权力等8大类行政权力进行清理,进行了公示晾晒“权力清单”,并将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固化,规范了裁量权,也等于给行政机关戴上“紧箍咒”。

      “通过规范,行使权力的范围变窄,权力‘寻租’空间被限制,对于行政机关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司马向林说。

      张渝田同样有此看法。“习惯需要转变。必须习惯依法、规范、公开办事。”同时他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改革是变动,是破,法治是固化,是立。如何把两者关系处理好,达到平衡是关键。

      他还提出,目前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转存在问题,部门条块分割,行政权力运行的机制体制不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如何建成机制体制是突破口。 (记者 杜蕾 陈松)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