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四川灾后重建的抢救性保护具示范性

  • 2013年06月2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截至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10多年历程,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见证了我国非遗保护历程。日前,记者对来蓉参加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王文章进行了专访。

      非遗保护走向整体性系统性

      记者: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10多年,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文章:10多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全面普查,弄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项目产生的渊源以及演变的历史过程、现状、传承、保护措施等基本情况;二是建起国家名录保护体系和国家传承人名录公布制度;三是从非遗项目的丰富性、独特性出发,探索生态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不同的有效保护方式;四是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10多年中,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由以往单向的项目保护,走向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走上依法科学保护阶段。

      记者:怎么理解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王文章:单一的项目保护如果脱离它生长、传播的地域,它的保护可能没办法持久。整体性保护是一种文化生态保护,从生产材料、生存环境、氛围到传播、传承的基础,都需要进行保护。整体性保护让非遗项目保护更持久。

      记者:非遗保护如今面临经费、传承人等不少问题,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文章:一是经费问题。我国对非遗保护投入非常重视,从2003年到现在,投入超过22亿元。二是重申报轻保护问题。有一部分人更看重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过度开发,随意滥用,保护措施并没有认真落实,这是不利的。还有几个实际问题需要尽快研究:非遗传承人很多是手工生产,规模不大,需要国家尽快制定减免税收政策,扶持传统手工技艺发展;非遗项目需要制定标准并实施,如唐卡、织锦等,用传统颜料还是化学原料有很大差别,这需要相关机构尽快制定相关标准。

      另外,中国的非遗项目,群体性传承是很鲜明的一个特征,但是知识产权保护强调个人性。非遗项目是前人的东西,但是我在传承中又把它提高了、丰富了,那么这个知识产权该属于谁?不能因为知识产权的分割性限制非遗的传承。

      四川灾后重建的抢救性保护具示范性

      记者:在这10多年非遗保护历程中,四川及成都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王文章:中国10多年的非遗保护成绩十分显著。国际社会认为,中国非遗保护经验值得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这中间,四川及成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为全国作出了示范性榜样。

      记者:除灾后重建经验外,四川还有哪些其他贡献?

      王文章:四川在非遗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方面也提供了很多经验。四川及成都对非遗保护采取了很多扶持,在保护经费、保护措施、为传承人提供传承条件方面,在全国走在前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传承人,包括对非遗传承人地位的尊重、支持和扶持他们建立工作室、传承基地,这些都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记者:本届非遗节发布的《成都展望》,特意提到,非遗将成为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资源。四川应如何利用这个资源?

      王文章:2009年春节,我在汶川感受很深。当时,一些民间风俗、仪式的恢复,给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的群众以精神慰藉,联系起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人们相互理解。蜀锦、蜀绣、年画等一些手工技艺,也为部分群众生产自救提供资源。

      四川的非遗非常丰富,它们能为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基础。四川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从非遗中汲取灵感,对促进老百姓经济收入、产业发展有很大作用。(记者 张良娟)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灾后重建的抢救性保护具示范性

  • 2013年06月2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截至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10多年历程,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见证了我国非遗保护历程。日前,记者对来蓉参加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王文章进行了专访。

      非遗保护走向整体性系统性

      记者: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10多年,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文章:10多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全面普查,弄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项目产生的渊源以及演变的历史过程、现状、传承、保护措施等基本情况;二是建起国家名录保护体系和国家传承人名录公布制度;三是从非遗项目的丰富性、独特性出发,探索生态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不同的有效保护方式;四是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10多年中,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由以往单向的项目保护,走向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走上依法科学保护阶段。

      记者:怎么理解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王文章:单一的项目保护如果脱离它生长、传播的地域,它的保护可能没办法持久。整体性保护是一种文化生态保护,从生产材料、生存环境、氛围到传播、传承的基础,都需要进行保护。整体性保护让非遗项目保护更持久。

      记者:非遗保护如今面临经费、传承人等不少问题,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文章:一是经费问题。我国对非遗保护投入非常重视,从2003年到现在,投入超过22亿元。二是重申报轻保护问题。有一部分人更看重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过度开发,随意滥用,保护措施并没有认真落实,这是不利的。还有几个实际问题需要尽快研究:非遗传承人很多是手工生产,规模不大,需要国家尽快制定减免税收政策,扶持传统手工技艺发展;非遗项目需要制定标准并实施,如唐卡、织锦等,用传统颜料还是化学原料有很大差别,这需要相关机构尽快制定相关标准。

      另外,中国的非遗项目,群体性传承是很鲜明的一个特征,但是知识产权保护强调个人性。非遗项目是前人的东西,但是我在传承中又把它提高了、丰富了,那么这个知识产权该属于谁?不能因为知识产权的分割性限制非遗的传承。

      四川灾后重建的抢救性保护具示范性

      记者:在这10多年非遗保护历程中,四川及成都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王文章:中国10多年的非遗保护成绩十分显著。国际社会认为,中国非遗保护经验值得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这中间,四川及成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为全国作出了示范性榜样。

      记者:除灾后重建经验外,四川还有哪些其他贡献?

      王文章:四川在非遗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方面也提供了很多经验。四川及成都对非遗保护采取了很多扶持,在保护经费、保护措施、为传承人提供传承条件方面,在全国走在前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传承人,包括对非遗传承人地位的尊重、支持和扶持他们建立工作室、传承基地,这些都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记者:本届非遗节发布的《成都展望》,特意提到,非遗将成为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资源。四川应如何利用这个资源?

      王文章:2009年春节,我在汶川感受很深。当时,一些民间风俗、仪式的恢复,给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的群众以精神慰藉,联系起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人们相互理解。蜀锦、蜀绣、年画等一些手工技艺,也为部分群众生产自救提供资源。

      四川的非遗非常丰富,它们能为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基础。四川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从非遗中汲取灵感,对促进老百姓经济收入、产业发展有很大作用。(记者 张良娟)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