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向着梦想前行——成都校区启用三周年

  • 2013年10月1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农大新闻网
  • 【字体:
  •   10月10日,成都校区迎来启用三周年纪念日。当天,校区召开座谈会,特邀师生代表共同回顾校区三年不易之旅程,听取师生对校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展望校区未来之发展。 

      三年的时光,见证了成都校区的拔地而起,见证了成都校区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成都校区的日渐丰盈,从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到校区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开拓创新,成都校区正在朝梦想求索前行。

      区位优势初显:给力师资队伍建设

      成都校区的区位优势,最突出的表现在人才队伍引进上。虽然不能说优秀人才落户成都校区一定是看重了它的区位优势,但是,地域也是其考量加盟的重要参数。“因为川农大,也因为成都校区,我来了”。农学院王强老师的看法印正了大多数引进人才的心声。

      三年来,一大批国际知名大学、著名学科的高端人才加盟成都校区,把这里当作自己创业的热土。其中,引进人才、水稻所王文明、陈学伟,预防兽医研究所孔庆科、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英相继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到成都校区之后实现了。”农学院刘卫国老师说。他所在的作物栽培学学科搬到成都校区三年来驶入发展快车道,三年来共引进海归3人,博士4人。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也让学科在科研项目上不断斩获佳绩。2010年该学科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离学科上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隔了整整20年,随后,从2011年到2013年,作物栽培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从没落空,3年共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身处一个更开放的平台,眼光和视野不断扩展,干事创业的热情激荡不已,成都校区这个“高端平台”迸发出超强的能量,难怪校长郑有良在汇报“211工程”三期建设主要成就时,把成都校区建设和启用列在了首位。

      硬件不断完善: 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到成都校区3年整,亲历了校区各方面的改善。从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感觉每天都在进步。”农学院任万军老师回顾自己刚到成都校区的时候,由于学校教师公寓还没有修好,只能在外租房,没有车很不方便,早上6点过起床,到学校已经9点多了。中午也不能回去,只能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眯一下,每天都搞得很疲惫。2011年8月,280多套高层电梯公寓投入使用后,任老师这种苦日子终于结束了。“现在住到学校里,每天都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了。”如今,460多套的学校二期教师公寓即将进入室内装修阶段,更多的教师将有机会“回归”校内居住。

      不只是教师公寓的修建,三年来,校园环境也不断得以改善。最初的“光灰”校园(没有绿化,灰尘大)早已不见踪影,“造型独特的麦立方,图书馆门前的那一小块金黄色的稻田,错落有致的教学楼,造型别致的雕塑,让我们感受到学校别样的风采,也更燃起了我们对校园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经管学院工商管理2013级新生钟小强说。目前,三栋高层学生公寓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两栋3.5万平米的实验大楼已完成主体工程,6000余平米的学生食堂扩建工程已经全面展开。得益于省领导的关怀,校区内还将建设近2万平米的重点学科楼、崇州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近2万平米的综合用房也将动工新建。

      人性管理服务:构建开放包容校园

      “成都校区机关管理服务这块总体感觉是最好的,服务领先,富有人情味,借助QQ群,回音壁等平台,各级人员间平等感增强,等级味弱化。”经管学院包昆锦老师在三个校区呆过,这是成都校区留给他最深的印象。

      “构建开放、包容、人性、创新的成都校区”,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从成都校区启用那一刻,这样的理念就贯穿着管理工作全程。

      于是,才有了不回避问题的交流平台——回音壁。每年会收到师生的近5000封来信,绝大部分都得到回复。在这里,可以投诉,可以建议,可以询问,每一个个体的意见和问题都会得到重视和解决,回音壁已经成为成都校区一道特别的校园风景,了解学生所想,亲近学生所思,回音壁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于是,才有了“惠民路211”QQ群,这被教职工誉为“万能的群”成为沟通和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在群里,不只是能帮助解决教职工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近500名教职工在群里提建议,秀想法,在交流碰撞中共同为校区的发展献计献策。

      于是,才有了“五四”评优答辩时,评委的主体构成由老师向学生转变的大逆转。才有了《四川农大,你安个空调嘛》草根歌曲搬上2013年迎新晚会的“意外之举”。……

      当然,校园文化的形成仅靠三年之功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学校副校长、成都校区党委书记张强所说,“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既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必须得面对一个全新校区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有梦想、有追求、有坚守”。对于成都校区,不同的人们可能有不同的评价,然而当你生活在这里,你能真实地感受到开放、包容、人性、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这是一个比图书馆前大道上的银杏长得还慢的东西”,但它已经开始氤氲……

      未来还需努力:让成都校区更美好

      在充分肯定成都校区三年来所取得的不易成绩的同时,参加座谈会的师生也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

      ——“挤”是师生共同的感受。食堂挤、实验室挤、办公室挤,活动场地挤、“实验仪器、重大设备摆满门厅过道”。特别是午餐时间,从四教到食堂,密集的人流让人望而却步,虽然实行了错时进餐,不过收效不甚明显。

      ——尽管学校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让很多同学因此受益,但转专业的“成本”不可低估。特别是成都校区每年接受大量转专业同学,其后的教学安排也面临不少问题。

      ——后勤保障、医疗服务、校园安全始终是大家关注的话题。特别是目前食堂饭菜质量及价格与师生的期望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

      ——教学质量、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从学校、老师、学生等层面都有不少值得总结、改进的方面。

      ——安居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二期的教师公寓分配问题,还是校外商品房的购买问题,都能引发教职工讨论的热情。安居才能乐业,这也给成都校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

      问题始终存在,暴露问题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可怕的是对问题视而不见。

      三年来,成都校区的发展与各类问题相伴相生,可以说,正是在克服与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校区得以不断成长。面对未来,依然只有从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出发,立足现实、坚守理想,最终打造成都校区“高端平台”的梦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向着梦想前行——成都校区启用三周年

  • 2013年10月1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农大新闻网
  •   10月10日,成都校区迎来启用三周年纪念日。当天,校区召开座谈会,特邀师生代表共同回顾校区三年不易之旅程,听取师生对校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展望校区未来之发展。 

      三年的时光,见证了成都校区的拔地而起,见证了成都校区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成都校区的日渐丰盈,从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到校区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开拓创新,成都校区正在朝梦想求索前行。

      区位优势初显:给力师资队伍建设

      成都校区的区位优势,最突出的表现在人才队伍引进上。虽然不能说优秀人才落户成都校区一定是看重了它的区位优势,但是,地域也是其考量加盟的重要参数。“因为川农大,也因为成都校区,我来了”。农学院王强老师的看法印正了大多数引进人才的心声。

      三年来,一大批国际知名大学、著名学科的高端人才加盟成都校区,把这里当作自己创业的热土。其中,引进人才、水稻所王文明、陈学伟,预防兽医研究所孔庆科、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英相继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到成都校区之后实现了。”农学院刘卫国老师说。他所在的作物栽培学学科搬到成都校区三年来驶入发展快车道,三年来共引进海归3人,博士4人。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也让学科在科研项目上不断斩获佳绩。2010年该学科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离学科上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隔了整整20年,随后,从2011年到2013年,作物栽培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从没落空,3年共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身处一个更开放的平台,眼光和视野不断扩展,干事创业的热情激荡不已,成都校区这个“高端平台”迸发出超强的能量,难怪校长郑有良在汇报“211工程”三期建设主要成就时,把成都校区建设和启用列在了首位。

      硬件不断完善: 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到成都校区3年整,亲历了校区各方面的改善。从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感觉每天都在进步。”农学院任万军老师回顾自己刚到成都校区的时候,由于学校教师公寓还没有修好,只能在外租房,没有车很不方便,早上6点过起床,到学校已经9点多了。中午也不能回去,只能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眯一下,每天都搞得很疲惫。2011年8月,280多套高层电梯公寓投入使用后,任老师这种苦日子终于结束了。“现在住到学校里,每天都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了。”如今,460多套的学校二期教师公寓即将进入室内装修阶段,更多的教师将有机会“回归”校内居住。

      不只是教师公寓的修建,三年来,校园环境也不断得以改善。最初的“光灰”校园(没有绿化,灰尘大)早已不见踪影,“造型独特的麦立方,图书馆门前的那一小块金黄色的稻田,错落有致的教学楼,造型别致的雕塑,让我们感受到学校别样的风采,也更燃起了我们对校园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经管学院工商管理2013级新生钟小强说。目前,三栋高层学生公寓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两栋3.5万平米的实验大楼已完成主体工程,6000余平米的学生食堂扩建工程已经全面展开。得益于省领导的关怀,校区内还将建设近2万平米的重点学科楼、崇州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近2万平米的综合用房也将动工新建。

      人性管理服务:构建开放包容校园

      “成都校区机关管理服务这块总体感觉是最好的,服务领先,富有人情味,借助QQ群,回音壁等平台,各级人员间平等感增强,等级味弱化。”经管学院包昆锦老师在三个校区呆过,这是成都校区留给他最深的印象。

      “构建开放、包容、人性、创新的成都校区”,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从成都校区启用那一刻,这样的理念就贯穿着管理工作全程。

      于是,才有了不回避问题的交流平台——回音壁。每年会收到师生的近5000封来信,绝大部分都得到回复。在这里,可以投诉,可以建议,可以询问,每一个个体的意见和问题都会得到重视和解决,回音壁已经成为成都校区一道特别的校园风景,了解学生所想,亲近学生所思,回音壁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于是,才有了“惠民路211”QQ群,这被教职工誉为“万能的群”成为沟通和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在群里,不只是能帮助解决教职工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近500名教职工在群里提建议,秀想法,在交流碰撞中共同为校区的发展献计献策。

      于是,才有了“五四”评优答辩时,评委的主体构成由老师向学生转变的大逆转。才有了《四川农大,你安个空调嘛》草根歌曲搬上2013年迎新晚会的“意外之举”。……

      当然,校园文化的形成仅靠三年之功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学校副校长、成都校区党委书记张强所说,“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既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必须得面对一个全新校区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有梦想、有追求、有坚守”。对于成都校区,不同的人们可能有不同的评价,然而当你生活在这里,你能真实地感受到开放、包容、人性、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这是一个比图书馆前大道上的银杏长得还慢的东西”,但它已经开始氤氲……

      未来还需努力:让成都校区更美好

      在充分肯定成都校区三年来所取得的不易成绩的同时,参加座谈会的师生也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

      ——“挤”是师生共同的感受。食堂挤、实验室挤、办公室挤,活动场地挤、“实验仪器、重大设备摆满门厅过道”。特别是午餐时间,从四教到食堂,密集的人流让人望而却步,虽然实行了错时进餐,不过收效不甚明显。

      ——尽管学校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让很多同学因此受益,但转专业的“成本”不可低估。特别是成都校区每年接受大量转专业同学,其后的教学安排也面临不少问题。

      ——后勤保障、医疗服务、校园安全始终是大家关注的话题。特别是目前食堂饭菜质量及价格与师生的期望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

      ——教学质量、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从学校、老师、学生等层面都有不少值得总结、改进的方面。

      ——安居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二期的教师公寓分配问题,还是校外商品房的购买问题,都能引发教职工讨论的热情。安居才能乐业,这也给成都校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

      问题始终存在,暴露问题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可怕的是对问题视而不见。

      三年来,成都校区的发展与各类问题相伴相生,可以说,正是在克服与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校区得以不断成长。面对未来,依然只有从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出发,立足现实、坚守理想,最终打造成都校区“高端平台”的梦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