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遭受严重破坏的四川优势产业在三年重建中迅速恢复

  • 2011年05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重建的过程,是结构调优、产业升级的过程。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进一步调整四川经济结构,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四川经济版图重新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带。一大批支撑灾区发展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新起,原有企业也借势升级技术,扩张产能,生产经营局面比灾前更好。

      截至2010年年底,“7+3”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5.9%、85.2%、77.4%,分别比灾前的2007年提高10.8、13.2、4.6个百分点。

      迎难而上 信念坚定

      5000多户企业在地震中不同程度受损,占全省经济总量约一半的地区成重灾区。通往四川旅游最具特色景区的“生命线”遭受毁灭性破坏。

      如何进行灾后重建?优势产业如何恢复?

      就在灾后重建刚刚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这对于大震之后刚刚4个月的四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财政收入涨幅等经济指标纷纷下滑。

      四川并没有动摇既定的发展战略方向。

      双重危机之下的四川,特别需要战略方向的指引。震后两个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当时的目标是:三年基本恢复--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要达到超过灾前水平,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年发展振兴--在产业体系上,要特色突出、结构优化;十年全面小康--推进灾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争取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重建之时 升级之机

      震后的四川,持续不断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2009年,“止滑提速,加快发展”;2010年,“巩固回升,加快发展”;2011年,“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三年来全省经济工作的基调,“加快发展”贯穿始终。

      受灾,不是放慢速度的理由,而是加快发展的要求。

      重建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产业发展“重新校准”、“从头再来”的契机。

      把灾后重建作为加快灾区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促进全国发展的强大引擎,不仅利在灾区、功在全省,而且对国家宏观经济大局有重要促进作用。

      重建的过程,是结构调优、产业升级的过程。2009年9月17日,《四川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8大优势产业调整与振兴行动计划》出台,旨在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进一步调整四川经济结构,升级特色优势产业。这也导致了四川经济版图重新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中带。在重新规划成立的全省8个国家级示范基地中,灾区有6个,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相比地震之前大幅提升。

      灾区优势产业迅速恢复发展势头。震后两年,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企业,已有98.3%恢复生产;10704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已完工98.2%。在地震中损失惨重的二重、阿坝铝厂等重点骨干企业,不仅生产得以恢复,还以重建为契机,借势推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创造了生产经营的新高。受损最为严重的东汽,在短短的一年重建时间里,迁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去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超过震前一倍。

      全面恢复 优势更优

      经过三年,四川向世人展示了的新风采。到2010年底,全省的经济总量从全国排名的第九位上升至第八位。

      在产业发展方面,2008年四川工业增加值为4939.3亿元,震后一年,2009年增加到5678.3亿元,增长了19%,增速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3%;2010年继续增加到7326.4亿元,增长22.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

      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企业是关键。立足于特色产业培育,又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条件,全省7+3产业完成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连年大幅增长,逐渐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顶梁柱。

      以重建先导优势性产业的旅游业为例,灾后,四川对省内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产业规划。实施旅游重振工程,推进“三年提升计划”,推出了“招大引强、线路统筹、游客信心提振、乡村旅游提升、质量强旅”五大行动,使四川旅游迅速恢复振兴,提前完成了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地震中遭受重大破坏的九寨沟旅游,通过实施线路统筹战略,不仅全面恢复,更成为四川旅游精品线,沿线涉旅服务商点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超过震前水平,2010年则达到1886.09亿元,增长28.1%。

      心声

      艾瑞克·彼得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

      恢复重建使四川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得到了加强。很多地震损毁的旅游道路已经重新修建,新的道路,如剑昭旅游公路和铁路已经建成。在旅游设施及服务方面,目前绝大部分已经修复重建,并且在标准和质量上较先前有了更大的提高。此外,政府将旅游业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培育,引起了投资商的巨大兴趣,四川在旅游服务及设施的规划与开发上必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盛毅(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灾区的产业重建,是在灾害破坏非常严重、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外经济出现困难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结四川灾区产业重建的做法,可以从指导思想、组织体制、方式手段、政策措施四个层面,概括出产业重建的模式。对各地重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进行分析,可以用“化危为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来进行概括。

      灾区产业重建的机制,是在充分发挥“政府全面统筹”、“援建省市助力”、“企业自力更生”、“社会积极参与”基础上形成的,它为重建提供了强劲动力和保障。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遭受严重破坏的四川优势产业在三年重建中迅速恢复

  • 2011年05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重建的过程,是结构调优、产业升级的过程。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进一步调整四川经济结构,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四川经济版图重新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带。一大批支撑灾区发展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新起,原有企业也借势升级技术,扩张产能,生产经营局面比灾前更好。

      截至2010年年底,“7+3”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5.9%、85.2%、77.4%,分别比灾前的2007年提高10.8、13.2、4.6个百分点。

      迎难而上 信念坚定

      5000多户企业在地震中不同程度受损,占全省经济总量约一半的地区成重灾区。通往四川旅游最具特色景区的“生命线”遭受毁灭性破坏。

      如何进行灾后重建?优势产业如何恢复?

      就在灾后重建刚刚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这对于大震之后刚刚4个月的四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财政收入涨幅等经济指标纷纷下滑。

      四川并没有动摇既定的发展战略方向。

      双重危机之下的四川,特别需要战略方向的指引。震后两个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当时的目标是:三年基本恢复--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要达到超过灾前水平,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年发展振兴--在产业体系上,要特色突出、结构优化;十年全面小康--推进灾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争取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重建之时 升级之机

      震后的四川,持续不断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2009年,“止滑提速,加快发展”;2010年,“巩固回升,加快发展”;2011年,“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三年来全省经济工作的基调,“加快发展”贯穿始终。

      受灾,不是放慢速度的理由,而是加快发展的要求。

      重建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产业发展“重新校准”、“从头再来”的契机。

      把灾后重建作为加快灾区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促进全国发展的强大引擎,不仅利在灾区、功在全省,而且对国家宏观经济大局有重要促进作用。

      重建的过程,是结构调优、产业升级的过程。2009年9月17日,《四川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8大优势产业调整与振兴行动计划》出台,旨在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进一步调整四川经济结构,升级特色优势产业。这也导致了四川经济版图重新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中带。在重新规划成立的全省8个国家级示范基地中,灾区有6个,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相比地震之前大幅提升。

      灾区优势产业迅速恢复发展势头。震后两年,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企业,已有98.3%恢复生产;10704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已完工98.2%。在地震中损失惨重的二重、阿坝铝厂等重点骨干企业,不仅生产得以恢复,还以重建为契机,借势推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创造了生产经营的新高。受损最为严重的东汽,在短短的一年重建时间里,迁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去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超过震前一倍。

      全面恢复 优势更优

      经过三年,四川向世人展示了的新风采。到2010年底,全省的经济总量从全国排名的第九位上升至第八位。

      在产业发展方面,2008年四川工业增加值为4939.3亿元,震后一年,2009年增加到5678.3亿元,增长了19%,增速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3%;2010年继续增加到7326.4亿元,增长22.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

      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企业是关键。立足于特色产业培育,又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条件,全省7+3产业完成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连年大幅增长,逐渐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顶梁柱。

      以重建先导优势性产业的旅游业为例,灾后,四川对省内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产业规划。实施旅游重振工程,推进“三年提升计划”,推出了“招大引强、线路统筹、游客信心提振、乡村旅游提升、质量强旅”五大行动,使四川旅游迅速恢复振兴,提前完成了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地震中遭受重大破坏的九寨沟旅游,通过实施线路统筹战略,不仅全面恢复,更成为四川旅游精品线,沿线涉旅服务商点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超过震前水平,2010年则达到1886.09亿元,增长28.1%。

      心声

      艾瑞克·彼得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

      恢复重建使四川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得到了加强。很多地震损毁的旅游道路已经重新修建,新的道路,如剑昭旅游公路和铁路已经建成。在旅游设施及服务方面,目前绝大部分已经修复重建,并且在标准和质量上较先前有了更大的提高。此外,政府将旅游业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培育,引起了投资商的巨大兴趣,四川在旅游服务及设施的规划与开发上必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盛毅(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灾区的产业重建,是在灾害破坏非常严重、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外经济出现困难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结四川灾区产业重建的做法,可以从指导思想、组织体制、方式手段、政策措施四个层面,概括出产业重建的模式。对各地重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进行分析,可以用“化危为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来进行概括。

      灾区产业重建的机制,是在充分发挥“政府全面统筹”、“援建省市助力”、“企业自力更生”、“社会积极参与”基础上形成的,它为重建提供了强劲动力和保障。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