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新生·跨越--阿坝州产业在重建中崛起

  • 2011年05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字体:
  •   今天,当我们沿着秀丽的岷江顺流而下,眼里看到的,是漂亮的村寨、崭新的城镇、如织的游人、幸福的笑脸。阿坝,这片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古老土地,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完成,正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如果说,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让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那么,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无疑是灾区发展振兴的强劲支撑。

      工业 旅游 特色农牧业全面振兴

      “灾后重建,不仅是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而发展起跳,产业是重点。三年来,阿坝州将产业振兴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基础、震后崛起的重要支撑、增收富民的重要途径,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灾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震前,工业是阿坝州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8%。汶川、茂县是阿坝州的主要工业集中区,聚集了水电、高载能、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等诸多优势企业。

      然而,“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阿坝工业遭受重创,87户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受损,损毁设备1.27万(台)套,经济损失逾百亿元。发电企业停发、在建企业停建、生产企业停产,工业体系瞬间全面瘫痪。在工业的影响下,全州财政收入由震前的8.8亿元降至2008年的4.19亿元,下降52.2%。

      

      重建不是简单恢复生产,而是在废墟上新生和跨越。如何新生?如何跨越?阿坝州果断提出 “腾笼换鸟” 、“北上、聚集、外联”、“扩区强园、一园多点”的发展思路。

      首先,大手笔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壮士断臂的气魄,果断将水磨等地的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到茂县,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低碳工业、循环工业已经崛起在雪域高原。与此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我们将灾后恢复重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政策优势与成都市的区域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思路,与成都市联建成阿工业园区,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创建了民族地区与内地合作开发的新模式。

      其次,大幅度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水电工业全面恢复生产,装机达到388万千瓦,比震前增加100万千瓦。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恢复生产,阿坝铝厂生产能力达20万吨,是震前的10倍。成阿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43户企业成功入驻,32个超亿元项目顺利落地,成为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铝、锂、硅、晶体新材料、电子磁材和盐化工等六大工业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产品产量翻番,能耗成倍降低。

      三年来,阿坝工业在布局上实现了“一枝独秀”向“多点并进”的转变,在结构上实现了“水电+高载能”向“新型工业+循环工业”的转变,在方式上实现了传统、粗放向现代、精细的提升,做到了在搬迁中升级、在集聚中增效、在共建中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阿坝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阿坝州拥有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达古冰川等无与伦比的高品质旅游资源,旅游业一直是阿坝的主导产业。震后,受交通瓶颈限制,阿坝旅游的可进入性明显降低,入州游客锐减。

      立足旅游业综合带动力强、消费需求潜力大的实际,在产业重建过程中,阿坝旅游勇当“龙头”。在做优做强九寨沟、黄龙、大熊猫、大草原等传统品牌的同时,积极推出地震遗址游等新兴产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倾力打造精品旅游村寨,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三年来,阿坝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恢复,景区景点品质全面提升,接待能力超过震前水平。汶川三江、水磨古镇、茂县羌乡古寨、黑水达古冰川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通京、沪、杭直飞航线,航空客源得到巩固拓展,九黄机场游客年吞吐量超过震前。推进景区门票经济向富民惠民经济转变,成功打造102个民族特色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精品旅游村寨,形成了旅游发展的新亮点、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这里是极重灾区--茂县的坪头村。“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坪头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羌族村寨。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坪头村已经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羌寨,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带给人世外桃源般的梦幻感受。

      

      通过精品旅游村寨打造,农户以土地和住房入股,实现羌寨产权化经营。世代靠种地为生的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增加了自己的财产性收入。

      目前,阿坝旅游产业规模壮大、业态体系成熟。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特种旅游、自驾旅游、地震遗址游……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链”,形成了“北看九寨黄龙水,南观卧龙四姑娘山,中游村寨大草原,重走红军长征路,领略藏羌人文情”的格局。

      2010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亿元,恢复到震前水平。今年一季度,阿坝旅游呈现井喷前的高速增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48%和56%。阿坝旅游已经全面复苏。

      农牧业是阿坝州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震后,阿坝州坚持走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布局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提升产业区域聚集度。

      目前,全州共建设高标准核心种植示范基地50个,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338个,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恢复发展特色农业基地87万亩、农产品产量达126万吨,较震前分别增长91%、149%;引进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9户,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都有龙头带动的良好格局;发展专合组织165个,带动农牧户3.5万户,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牧产业在空间布局、发展规模、质量效益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一望无边的大棚,成片延伸的绿洲,取代了地震之后满目疮痍的土地。星罗棋布的特色产业带,成为了灾后重建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又一个“杰作”,传递出灾区发展振兴的强劲脉动。 

      让农牧民参与,让农牧民受益,让农牧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汶川县在岷江河谷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甜樱桃、猕猴桃、林下规模种养业;理县绿色产业集中区建成后的第一个项目--万吨脱水蔬菜项目已经投产,公司通过订单形式与菜农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可为蔬菜种植户增收上万元,还可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松潘引进沙棘深加工企业,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农牧民种植沙棘。目前,全县沙棘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沙棘已成为了当地农牧民的“摇钱树”。

      如今,一大批特色优势农牧产业基地已经建成,灾区正在成为现代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和示范区。

      产业重建的样板--汶川水磨镇

      这里是令世界惊叹的灾后重建样板--汶川县水磨镇,也是阿坝州震后产业发展振兴的缩影。

      震前的水磨是四川省重要的高耗能工业区,境内共有63家高耗能企业。震后,按照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如今,在广东佛山的鼎力援建下,水磨镇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工业重镇成功转型为集教育、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新兴集镇。它所拥有的春风阁、禅寿老街、羌城、万年台等游览景点,精致、生动地展示着浓郁的藏羌风情,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今年清明节三天,接待游客超过17000人。

      工业企业搬迁了,群众的就业、增收怎么办?针对当地盛产“羌芽”的实际,佛山市投入巨资,大力扶持水磨茶业发展,不但帮助原有的阿坝州九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恢复了生产,还扩大了产业规模。如今,水磨茶叶年生产量达450吨,是地震前的6倍。茶业的发展带动了水磨、漩口、三江三个镇数千户茶农生产致富。

      今年4月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水磨镇荣获“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水磨以如诗如画的风景、独特浓郁的风情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月19日,在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向水磨镇授牌。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还了水磨的青山绿水,更让当地人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扩大就业 群众增收

      三年来,产业的崛起为阿坝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阿坝紧紧依托产业,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努力改善群众生活。仅2010年,全州就新增城镇就业5572人,1165名下岗失业人员、412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深入开展羌绣、唐卡等品牌技能培训,实现劳务收入7.8亿元。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62万元;加大贫困户、特困户后续帮扶力度,妥善解决“三孤”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他们衣食无忧,让灾区群众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时,更能“过上好日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今,阿坝灾区“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已经变为现实。

      三年来,产业的崛起有力支撑了阿坝经济的跨越发展。2010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6亿元,较震前增加25.9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67亿元,较震前增加7.87亿元,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震前分别增长55.4%、48.6%,实现了大灾之后不仅不减收、反而持续大幅增收的目标。今年一季度,阿坝州经济继续高开高走,实现了“十二五”强劲起步。

      灾后重建,震中阿坝实现了在逆境中艰难重生、巨灾后奋然崛起,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史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阿坝将立足“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民族地区新的增长极、新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家园,用感恩奋进来回报全国人民、全省人民的无疆大爱!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生·跨越--阿坝州产业在重建中崛起

  • 2011年05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今天,当我们沿着秀丽的岷江顺流而下,眼里看到的,是漂亮的村寨、崭新的城镇、如织的游人、幸福的笑脸。阿坝,这片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古老土地,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完成,正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如果说,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让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那么,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无疑是灾区发展振兴的强劲支撑。

      工业 旅游 特色农牧业全面振兴

      “灾后重建,不仅是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而发展起跳,产业是重点。三年来,阿坝州将产业振兴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基础、震后崛起的重要支撑、增收富民的重要途径,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灾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震前,工业是阿坝州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8%。汶川、茂县是阿坝州的主要工业集中区,聚集了水电、高载能、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等诸多优势企业。

      然而,“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阿坝工业遭受重创,87户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受损,损毁设备1.27万(台)套,经济损失逾百亿元。发电企业停发、在建企业停建、生产企业停产,工业体系瞬间全面瘫痪。在工业的影响下,全州财政收入由震前的8.8亿元降至2008年的4.19亿元,下降52.2%。

      

      重建不是简单恢复生产,而是在废墟上新生和跨越。如何新生?如何跨越?阿坝州果断提出 “腾笼换鸟” 、“北上、聚集、外联”、“扩区强园、一园多点”的发展思路。

      首先,大手笔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壮士断臂的气魄,果断将水磨等地的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到茂县,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低碳工业、循环工业已经崛起在雪域高原。与此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我们将灾后恢复重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政策优势与成都市的区域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思路,与成都市联建成阿工业园区,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创建了民族地区与内地合作开发的新模式。

      其次,大幅度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水电工业全面恢复生产,装机达到388万千瓦,比震前增加100万千瓦。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恢复生产,阿坝铝厂生产能力达20万吨,是震前的10倍。成阿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43户企业成功入驻,32个超亿元项目顺利落地,成为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铝、锂、硅、晶体新材料、电子磁材和盐化工等六大工业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产品产量翻番,能耗成倍降低。

      三年来,阿坝工业在布局上实现了“一枝独秀”向“多点并进”的转变,在结构上实现了“水电+高载能”向“新型工业+循环工业”的转变,在方式上实现了传统、粗放向现代、精细的提升,做到了在搬迁中升级、在集聚中增效、在共建中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阿坝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阿坝州拥有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达古冰川等无与伦比的高品质旅游资源,旅游业一直是阿坝的主导产业。震后,受交通瓶颈限制,阿坝旅游的可进入性明显降低,入州游客锐减。

      立足旅游业综合带动力强、消费需求潜力大的实际,在产业重建过程中,阿坝旅游勇当“龙头”。在做优做强九寨沟、黄龙、大熊猫、大草原等传统品牌的同时,积极推出地震遗址游等新兴产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倾力打造精品旅游村寨,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三年来,阿坝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恢复,景区景点品质全面提升,接待能力超过震前水平。汶川三江、水磨古镇、茂县羌乡古寨、黑水达古冰川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通京、沪、杭直飞航线,航空客源得到巩固拓展,九黄机场游客年吞吐量超过震前。推进景区门票经济向富民惠民经济转变,成功打造102个民族特色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精品旅游村寨,形成了旅游发展的新亮点、群众增收的新途径。

      这里是极重灾区--茂县的坪头村。“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坪头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羌族村寨。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坪头村已经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羌寨,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带给人世外桃源般的梦幻感受。

      

      通过精品旅游村寨打造,农户以土地和住房入股,实现羌寨产权化经营。世代靠种地为生的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增加了自己的财产性收入。

      目前,阿坝旅游产业规模壮大、业态体系成熟。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特种旅游、自驾旅游、地震遗址游……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链”,形成了“北看九寨黄龙水,南观卧龙四姑娘山,中游村寨大草原,重走红军长征路,领略藏羌人文情”的格局。

      2010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亿元,恢复到震前水平。今年一季度,阿坝旅游呈现井喷前的高速增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48%和56%。阿坝旅游已经全面复苏。

      农牧业是阿坝州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震后,阿坝州坚持走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布局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提升产业区域聚集度。

      目前,全州共建设高标准核心种植示范基地50个,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338个,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恢复发展特色农业基地87万亩、农产品产量达126万吨,较震前分别增长91%、149%;引进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9户,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都有龙头带动的良好格局;发展专合组织165个,带动农牧户3.5万户,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牧产业在空间布局、发展规模、质量效益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一望无边的大棚,成片延伸的绿洲,取代了地震之后满目疮痍的土地。星罗棋布的特色产业带,成为了灾后重建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又一个“杰作”,传递出灾区发展振兴的强劲脉动。 

      让农牧民参与,让农牧民受益,让农牧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汶川县在岷江河谷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甜樱桃、猕猴桃、林下规模种养业;理县绿色产业集中区建成后的第一个项目--万吨脱水蔬菜项目已经投产,公司通过订单形式与菜农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可为蔬菜种植户增收上万元,还可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松潘引进沙棘深加工企业,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农牧民种植沙棘。目前,全县沙棘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沙棘已成为了当地农牧民的“摇钱树”。

      如今,一大批特色优势农牧产业基地已经建成,灾区正在成为现代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和示范区。

      产业重建的样板--汶川水磨镇

      这里是令世界惊叹的灾后重建样板--汶川县水磨镇,也是阿坝州震后产业发展振兴的缩影。

      震前的水磨是四川省重要的高耗能工业区,境内共有63家高耗能企业。震后,按照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如今,在广东佛山的鼎力援建下,水磨镇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工业重镇成功转型为集教育、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新兴集镇。它所拥有的春风阁、禅寿老街、羌城、万年台等游览景点,精致、生动地展示着浓郁的藏羌风情,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今年清明节三天,接待游客超过17000人。

      工业企业搬迁了,群众的就业、增收怎么办?针对当地盛产“羌芽”的实际,佛山市投入巨资,大力扶持水磨茶业发展,不但帮助原有的阿坝州九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恢复了生产,还扩大了产业规模。如今,水磨茶叶年生产量达450吨,是地震前的6倍。茶业的发展带动了水磨、漩口、三江三个镇数千户茶农生产致富。

      今年4月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水磨镇荣获“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水磨以如诗如画的风景、独特浓郁的风情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月19日,在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向水磨镇授牌。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还了水磨的青山绿水,更让当地人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扩大就业 群众增收

      三年来,产业的崛起为阿坝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阿坝紧紧依托产业,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努力改善群众生活。仅2010年,全州就新增城镇就业5572人,1165名下岗失业人员、412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深入开展羌绣、唐卡等品牌技能培训,实现劳务收入7.8亿元。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62万元;加大贫困户、特困户后续帮扶力度,妥善解决“三孤”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他们衣食无忧,让灾区群众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时,更能“过上好日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今,阿坝灾区“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已经变为现实。

      三年来,产业的崛起有力支撑了阿坝经济的跨越发展。2010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6亿元,较震前增加25.9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67亿元,较震前增加7.87亿元,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震前分别增长55.4%、48.6%,实现了大灾之后不仅不减收、反而持续大幅增收的目标。今年一季度,阿坝州经济继续高开高走,实现了“十二五”强劲起步。

      灾后重建,震中阿坝实现了在逆境中艰难重生、巨灾后奋然崛起,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史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阿坝将立足“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民族地区新的增长极、新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家园,用感恩奋进来回报全国人民、全省人民的无疆大爱!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