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阿坝州黑水县灾后重建精神家园小记

  • 2011年04月19日 00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字体:
  •   村活动中心内、大坝子里,跳起欢快的锅庄;

      田间地头、校园内外,绽放灿烂的笑容;

      传送文化、播种文化,点亮幸福美好的生活;

      ……

      自灾后重建以来,阿坝州黑水县特别注重精神家园的重建,该县通过重建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重拾快乐生活,鼓足干事创业劲头,一座座“精神家园”比以往更加坚强地拔地而起。

      重建文化服务体系描绘百姓幸福生活

      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各种产业的恢复振兴,广大群众喜笑颜开……两年重建,灾区新貌,民生巨变,群众安居乐业,记者找到了黑水县精神家园重建的完美答卷。

      “我们村的农家书屋,里面的科普书籍很让人长见识!”芦花镇镇铁别村村民杨忠徜徉在书海里,寻找养山羊技术的秘诀,还不时拿出小本子做起笔记来,“自从灾后重建建起了农家书屋后,我们农民也要靠科学的种养技术过上好日子啥。”记者看到,农家书屋布置温馨,书籍齐全且摆放整齐,看书的人络绎不绝。

      在沙石多乡马河坝村,具有藏式风格的村文体广场特别扯眼,篮球场、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现场,一群老人正在健身;一群孩子或打篮球,或打乒乓,希望和喜悦充满每个人的心田。“足不出村,在家门口村民就能享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真是享福啊!”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班德塔介绍,如今村民纷纷走进“农家书屋”读书“充电”,或在村子里的文化广场上健身娱乐,村上还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了解,在地震前,黑水县各乡镇村寨文化站覆盖率仅为 20 %,只有少数的几个 “农家书屋”,而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全县17个乡镇建设了11 个文化站和 45个“农家书屋”,实现了从县到乡镇村寨文化阵地设施全覆盖。

      心若在,梦就在,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在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该县通过重建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倡导传承感恩文化,无论是在偏远的乡镇村寨,还是热闹的街头巷尾,该县人民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千村同唱感恩歌”活动,灾区人民曾经受伤的心灵重现勃勃生机。

      精神文化之光点燃百姓致富激情

      在大力实施精神家园重建工程中,黑水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打造文明现代的新型乡村生态,以培育群众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引领百姓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在该县省道302沿线村寨、高半山村寨,一块块温馨的宣传标牌、宣传橱窗特别醒目,彰显文化味道,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必将受到熏陶和感染,为精神家园建设增添新的内涵。

      精神文化处处有。灾后,黑水县各地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三下乡”、心理辅导、传唱“千村同唱感恩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科技下乡”科普活动,给群众送去文化大餐,带来了欢笑,点燃了灾区群众致富激情,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氛围。

      沙石多乡昌德村牧民罗让家在灾后重建之前一贫如洗,家里仅靠放牧为主要谋生手段,一年的收入还不到两千元,生活举步维艰,但是在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罗让通过接受远程教育上课、科技人员下村指导等一系列培训后,仅半年多时间,他就种植了3亩地的早实核桃、2亩地的秦艽和大黄,并率先养殖土鸡200余只,再加上吉林援建黑水修起的通村水泥路,罗让获取市场信息和销售的渠道变得非常便捷,当年就收入了万余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色尔古乡色尔古村村民何金龙兴奋地说:“我们村现在有一支锅庄队,专门为过往游客表演,这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增加点收入。”何金龙是典型的文艺爱好者,藏族原生态歌舞样样在行,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更是有板有眼。

      芦花镇谷汝村的罗尔基在该县各种文化活动中受益匪浅,他利用该村毗邻省道302线且是达古冰川必经之道的地理优势打造了生态“藏家乐”,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过的是红红火火。

      在该县,像罗让、何金龙、罗尔基一样在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熏陶下走上致富路的人还有很多。

      夜幕降临,芦花镇新文体广场上煞是热闹,男女老少齐上阵,欢乐的锅庄跳起来,感恩奋进的歌曲唱起来……这样热闹的场景,在该县乡镇村寨的活动中心内也是随处可见,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镇新建的房屋,粉白的外墙上画着吉祥八宝,墙壁变成了生动的画卷。”芦花镇党委副书记兰晓红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黑水县灾后精神家园重建,凝聚了干群思想,发挥了干群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了干群潜在的巨大能量。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阿坝州黑水县灾后重建精神家园小记

  • 2011年04月19日 00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村活动中心内、大坝子里,跳起欢快的锅庄;

      田间地头、校园内外,绽放灿烂的笑容;

      传送文化、播种文化,点亮幸福美好的生活;

      ……

      自灾后重建以来,阿坝州黑水县特别注重精神家园的重建,该县通过重建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重拾快乐生活,鼓足干事创业劲头,一座座“精神家园”比以往更加坚强地拔地而起。

      重建文化服务体系描绘百姓幸福生活

      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各种产业的恢复振兴,广大群众喜笑颜开……两年重建,灾区新貌,民生巨变,群众安居乐业,记者找到了黑水县精神家园重建的完美答卷。

      “我们村的农家书屋,里面的科普书籍很让人长见识!”芦花镇镇铁别村村民杨忠徜徉在书海里,寻找养山羊技术的秘诀,还不时拿出小本子做起笔记来,“自从灾后重建建起了农家书屋后,我们农民也要靠科学的种养技术过上好日子啥。”记者看到,农家书屋布置温馨,书籍齐全且摆放整齐,看书的人络绎不绝。

      在沙石多乡马河坝村,具有藏式风格的村文体广场特别扯眼,篮球场、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现场,一群老人正在健身;一群孩子或打篮球,或打乒乓,希望和喜悦充满每个人的心田。“足不出村,在家门口村民就能享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真是享福啊!”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班德塔介绍,如今村民纷纷走进“农家书屋”读书“充电”,或在村子里的文化广场上健身娱乐,村上还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了解,在地震前,黑水县各乡镇村寨文化站覆盖率仅为 20 %,只有少数的几个 “农家书屋”,而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全县17个乡镇建设了11 个文化站和 45个“农家书屋”,实现了从县到乡镇村寨文化阵地设施全覆盖。

      心若在,梦就在,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在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该县通过重建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倡导传承感恩文化,无论是在偏远的乡镇村寨,还是热闹的街头巷尾,该县人民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千村同唱感恩歌”活动,灾区人民曾经受伤的心灵重现勃勃生机。

      精神文化之光点燃百姓致富激情

      在大力实施精神家园重建工程中,黑水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打造文明现代的新型乡村生态,以培育群众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引领百姓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在该县省道302沿线村寨、高半山村寨,一块块温馨的宣传标牌、宣传橱窗特别醒目,彰显文化味道,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必将受到熏陶和感染,为精神家园建设增添新的内涵。

      精神文化处处有。灾后,黑水县各地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三下乡”、心理辅导、传唱“千村同唱感恩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科技下乡”科普活动,给群众送去文化大餐,带来了欢笑,点燃了灾区群众致富激情,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氛围。

      沙石多乡昌德村牧民罗让家在灾后重建之前一贫如洗,家里仅靠放牧为主要谋生手段,一年的收入还不到两千元,生活举步维艰,但是在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罗让通过接受远程教育上课、科技人员下村指导等一系列培训后,仅半年多时间,他就种植了3亩地的早实核桃、2亩地的秦艽和大黄,并率先养殖土鸡200余只,再加上吉林援建黑水修起的通村水泥路,罗让获取市场信息和销售的渠道变得非常便捷,当年就收入了万余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色尔古乡色尔古村村民何金龙兴奋地说:“我们村现在有一支锅庄队,专门为过往游客表演,这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增加点收入。”何金龙是典型的文艺爱好者,藏族原生态歌舞样样在行,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更是有板有眼。

      芦花镇谷汝村的罗尔基在该县各种文化活动中受益匪浅,他利用该村毗邻省道302线且是达古冰川必经之道的地理优势打造了生态“藏家乐”,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过的是红红火火。

      在该县,像罗让、何金龙、罗尔基一样在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熏陶下走上致富路的人还有很多。

      夜幕降临,芦花镇新文体广场上煞是热闹,男女老少齐上阵,欢乐的锅庄跳起来,感恩奋进的歌曲唱起来……这样热闹的场景,在该县乡镇村寨的活动中心内也是随处可见,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镇新建的房屋,粉白的外墙上画着吉祥八宝,墙壁变成了生动的画卷。”芦花镇党委副书记兰晓红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黑水县灾后精神家园重建,凝聚了干群思想,发挥了干群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了干群潜在的巨大能量。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