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科技厅厅长刘东作新闻发布
科技厅副厅长韩忠成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兴军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将于2016年10月23-25日在四川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承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协办。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在成都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已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中医药科技品牌盛会。本届大会是在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召开,将对大力弘扬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加强中医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大会以“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为主题,包括13个主题分会和3个专题活动。主题分会设置了“政府论坛”、“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与应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药质量保障与提升”、“中药新药创制与大品种二次开发”、“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等十三个分会。专题活动设置了“中医药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成果对接大会”等活动。会议内容丰富多彩,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者搭建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大会主要内容分为四大板块。
一是开幕式和闭幕式。
二是产业促进板块。大会围绕产业促进设置了2个专题活动和4个主题分会。专题活动 “中医药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成果发布对接大会”将发布创新中药和生物医药重大成果、对接洽谈合作项目。专题活动“中药现代化20年重大成就展示”将展示国家和四川省推动中药产业发展的成效。产业发展主题分会包括“中医药养生健康服务业发展”、“互联网与中医药大数据”、“中药新药创制及大品种二次开发”、“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分会。
三是创新交流板块。大会有8个创新交流主题分会,将围绕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等开展创新交流,内容涵盖“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与应用”、“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药质量保障与提升”、“针灸理论传承与疗效提高”、“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伦理审查与临床评价”、“民族医药特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国际化协作”。
四是政府论坛板块。政府论坛将围绕“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与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构建”、“中药国际注册法规协调”开展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主题研究,探讨推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措施。
本届大会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规格层次高
本届大会由14个国家部委与省政府共同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国际知名学术组织协办。
(二)内容精彩纷呈
大会围绕“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发展”主题,紧密结合中医药发展热点,从学术创新、产业促进、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设置主题分会13个和专题活动3个。通过学术交流、成果发布、政府论坛、展览展示、对接洽谈、签约合作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发展最新成效,加快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三)强化产业促进
大会内容涵盖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药新药开发、生物医药创新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大健康产业与资本对接,体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设计。
(四)突出产业发展
大会更加关注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将发布一批中医药和生物医药重大成果,推出一批转移转化和投融资项目;促进一批合作项目签约;展示一批重大平台和特色园区;促进中医药和生物医药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同时,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太极集团、好医生药业、康恩贝制药等企业积极参与了相关主题分会筹备工作。
(五)国际化程度高
大会已邀请到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并组织国外专家提供先进成果在会上发布。大会政府论坛还将讨论、发布《成都宣言》,推动更好地建立中医药国际科技协作机制。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是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自1999年启动基地建设以来,我省创造性地提出“一园四体系”建设方案并大力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完善研究开发体系,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抓好平台建设。先后建设了国家成都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大平台,以及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涵盖中医药研发创新各环节的平台体系,为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抓好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我省制定了中医药产业技术路线图,设立了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匹配资金链”的工作思路,支持了银杏内酯注射液等一批中药新药,“参附注射液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十二五”期间,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一等奖9项。
(二)建设药材生产体系,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川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中药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有中药材品种5000余种,道地药材49种。我省积极抓好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项目,首批启动附子、姜黄、黄连等8个品种的综合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项目,带动布拖、壤塘、洪雅等13个川产道地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县的发展。川芎、丹参、郁金等16个品种的24个基地通过GAP认证,认证品种数居全国第一,带动全省药材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选育并审定、推广了川芎、川麦冬、川附子等优良新品种28个,制定了川明参、川贝母、麦冬等重点药材生产技术规范类标准30多项。全省共认定药材万亩示范区30个,实现了规模成片、设施完善、生产规范、高效产出。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余万亩,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全省“科技扶贫”尤其老、少、边、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
(三)完善中药制药体系,中药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中药工业基地,现有中药企业300余家,涉及种植、加工、制药、物流等产业环节。我省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先后培育了国家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72家。2015年,全省有217家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科伦、地奥等21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强。培育了17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药品种,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注册成功,成为首个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中成药品种。 2015年中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36亿元,居全国第三,占全省医药工业的比重达到50%,成为我省医药产业的支柱产业。
(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建立了四川中药和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我省整合90余家单位的优势资源,建成了集新药研究开发、信息服务、政务服务、分析检测、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八大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医药企业提供快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资源的开放、共享、共赢。
二是抓好信息服务。中药材天地网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我省首创的中药溯源系统,获商务部批准在全国18个省市试点。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我省先后与美国、英国、丹麦、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交流合作。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国际传统医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建设医药园区,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我省积极发挥生物医药专业园区的示范带动和聚集发展作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成了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天河生物医药孵化园等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孵化器,打造了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专业医药创新科技园和功能区为支撑的中国西部医药创新产业带,以及眉山西部药谷、泸州生物医药园、彭州生物医药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园区,“一带多园”的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成都、资阳、德阳、内江等4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据全省产值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