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kaiyun.com网页版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助手 kaiyun.vip
 
 
 
 
kaiyun.com网页版 | kaiyun.com | kaiyun.co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政务服务 | kaiyun(中国)体育 | kaiyun.app

魏宏: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

  • 2014年11月03日 14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网
  •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发表以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11月号《新城乡》独家刊登四川省省长魏宏对新常态的深入思考,以期推动经济新常态在四川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

  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的表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成为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新常态有什么特征,四川该如何应对?

  把握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意义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速换挡呈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中高速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新常态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应该看到,一个经济体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在很多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另一方面,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环境必然带来很大压力,这种高速度是不可持续的,要求各地必须在转型升级与合理增速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应看到,同样的增长速度对不同的经济体量需要的经济增量是不同的,目前的经济规模如果仍要维持高速增长速度不变,需要更多新的增量,从发展的规律来讲,也是难以实现的。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从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去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升至46.6%;同时,需求结构升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支撑,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渐成为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在工业结构中,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增速回落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正在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看,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大多要素价格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投资驱动、大量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

  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态,我国经济在向前迈进。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在发生全面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上升,消费的贡献率上升;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开始转向创新驱动;物价水平更趋稳定,就业状况在明显改善。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城镇化将释放持久的动力,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把握好国家层面的应对思路和措施

  中央提出新常态,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的特征,其实体现的是新的发展规律,适应新常态,其实就是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应对思路和措施。应该说,去年以来,中央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动的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正是对新常态下应对新特征的实践,四川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央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安排。

  一是把握好“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调控思路。这是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的,这三方面要求是新常态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个支点。“宏观政策要稳”,就是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给市场以稳定预期,既不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微观政策要活”,主要是立足于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只有微观政策放活,才能增强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真正激活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和民间投资潜力。如在今年3月全国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就使微观主体出现积极的结构性变化。“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有底线思维,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是把握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的调控方式。从“区间调控”到“定向调控”,既反映了近两年我国宏观调控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也是宏观调控在新常态下走向更加科学精准的过程。关于“区间调控”,是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没有采取短期政策刺激的做法,而是根据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明确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实行区间管理。这与过去盯住经济增长的某个具体数值目标有所不同,而是更加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有利于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让市场和社会有了更稳定的预期。关于“定向调控”,这是“区间调控”的深化。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宏观调控着力于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支持实体经济做强。关于“预调微调”,就是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进行“喷灌”、“滴灌”,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精准性。

  三是把握好中央关于“稳增长”出台的一揽子“微刺激”措施。新常态下,国家层面更多的是靠“微刺激”而不是以往的“强刺激”来稳增长。今年以来,国务院召开近30次常务会议,出台了许多“微刺激”措施,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扩大投资方面,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在做强产业方面,先后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确定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重点工程,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及科技服务业。在税收金融服务方面,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等。同时,在支持外贸和加强进口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四是把握好坚持向简政放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改革精神。在深化改革方面,国务院把简政放权作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坚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出台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在结构调整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服务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加强区域结构调整,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两路一带”“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部署;在创新驱动方面,中央多次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把握好新常态下四川的思路和重点

  在新常态背景下,四川与全国一样,正呈现出一些共同的阶段性特征。从发展速度看,四川经济近些年来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但在2010年后开始逐年减慢,去年增长是10%,今年上半年是8.5%,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从经济结构看,虽然第二产业仍占据“半壁河山”,但第三产业在加快发展,占GDP比重正稳步提升;消费对GDP贡献率已经超过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同时,从面临的风险看,四川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在增速回落、动力转换过程中,都存在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风险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更应该看到的是,在新常态下,四川还存在有别于全国及其他地区的一些情况。一方面,四川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新常态下“抓紧转”的挑战大。目前,四川三次产业仍是“二三一”结构,二产占GDP比重超过50%,一产比重高全国近3个百分点,三产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0.8个百分点,服务业仍然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同时,工业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增长模式,四川重化工业比重高达67.5%,六大高耗能行业、传统资源性行业比重达40%左右,而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占比只有22%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在化工、冶金、建材、白酒等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使四川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承受着更大的“阵痛”。另一方面,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在新常态下“加快赶”空间大。四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全国,这既是发展的差距,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参照国际上对工业化进程的划分来看,四川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一般规律,从工业化中期迈入后期,都会经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率加速上升的过程。在新常态背景下,四川的工业、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投资、消费领域会释放出相当规模的需求。特别是国家为了推动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中西部地区更多的倾斜支持,只要四川把握和抓住这些政策优势,就能进一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新常态是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在新常态下四川既有相同的特征,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尤其需要在发展的思想、思路和重点等大的问题上形成共识。

  一是必须坚持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目前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投资为主、工业为主、较多依靠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坚持结构调整,就是要逐步转向消费、服务业为主,更多依靠内需,更多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这样一种新结构与增长速度放缓是适应的。对四川而言,更要有清醒的认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靠高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很大;水泥、钢铁、白酒、煤炭传统行业走入困境等,因此必须抓住新常态下的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这是四川发展的大势所趋、前途所望。

  二是必须坚持高于全国增速的发展速度。对四川来讲,“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四川的人均GDP只有全国的7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只有全国的82%、88%,城镇化率落后全国8.8个百分点,四川四大贫困地区还有数百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全省有2450多万农民工为生计在外奔波,每年有占全国十二分之一的新增就业人员需要就业。解决四川所有的问题,关键还是在发展,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从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来看,四川必须保持适当高于全国水平的发展速度。

  三是必须坚持优化存量和做大增量两手抓。四川经济存量不优、增量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传统产业的比重大,这些产业在新常态下面临一定的困境,但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传统产业是四川吸引和发展新兴优势产业的基础,同时,也是目前四川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支撑。四川无法也不可能放弃传统产业,不可能离开存量说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优化存量。另一方面,四川必须加快做大增量,增量是四川调结构、转方式的希望,是后劲所在,四川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项目和产品,坚持招商引资,下功夫做好引进增量这篇大文章。在“提质增效”中“调优存量”,在“高端引进”中“做优增量”,坚持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实现经济的提档升级。

  四是必须坚持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四川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就业任务重,扶贫任务艰巨。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讲,必须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放在重要位置。政府要坚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坚持精准扶贫、重点扶贫,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不解决好民生中的“短板”,任何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发展、成功的发展。

  五是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经济增速换挡是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都存在较大的易变性,如果放任市场自我调整,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因此,新常态下的发展和应对,更需要政府发挥好作用。对四川而言,客观要求政府的作用要发挥得更充分一些。因为四川不仅面临发展下行压力大,而且还处于一个需要“加快赶”的阶段,政府在主导发展方向、完善市场体系、调节经济运行、集中政府资源上有大量的作用要发挥。今年以来,四川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和办法,实践证明,为今年以来稳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城乡》)

责任编辑: 李莎莎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