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kaiyun.com网页版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助手 kaiyun.vip
 
 
 
 
kaiyun.com网页版 | kaiyun.com | kaiyun.co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政务服务 | kaiyun(中国)体育 | kaiyun.app

魏宏就我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进行交流发言

  • 2010年11月08日 09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分享到:

防治重于泰山机制创造奇迹

--四川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3日)

  编者按

  11月3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期间,国土资源部对今年我省地质灾害防治、预防避险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认为四川省建立的一系列高效有序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完整的防灾体系,在地灾防治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由此形成的可操作性的经验与做法,对各省(市、区)地灾防治具有借鉴意义,为全国地灾防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会上,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同志就我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进行了交流发言,现全文刊载如下。

  四川地处我国三大地质构造域,历来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5·12”汶川特大地震前,我省共有发育规模和危害程度不等的崩塌、滑坡隐患点10万余处,泥石流沟3000余条。汶川特大地震后,地震灾区山河破碎,灾区新增了大量地灾隐患点。目前全省查明的地灾隐患点共计28395处,其中地震灾区11384个,威胁着15个县城、126个集镇和近8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我省经受了多次持续强降雨袭击,地震灾区与强降雨区相互重叠,原有地灾隐患与地震破坏因素相互交织,全省范围产生了群发、多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别是8月13日,地震极重灾区绵竹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龙池发生了群发性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三个区域流出泥石流1300多万立方,对道路、交通、灾害范围的群众房屋造成重大损失。到目前为止,今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2150余起,超过去年全年总数2倍以上。由于我省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切实有效的组织开展防灾避灾工作,全省实现成功避险181起,避免近3.9万人因灾伤亡;其中“8·13”以来成功避险82起,避免了2.5万余人的因灾伤亡,出色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创造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奇迹。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切实履行防灾工作的主体责任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作为灾后重建的重大任务,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上,切实发挥着第一领导和责任主体作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防治地质灾害必须坚持“积极防治,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原则。灾后重建两年多来,省委常委会、省重建委会多次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省政府9次召开专题会、5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近20次下发通知,安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省委书记、省长还对极重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灾区进行专题调研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防灾工作。特别是8月8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后,省政府于8月9日及时下发了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8月10日紧急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通报近期灾区可能出现的强降雨,及时部署各地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8月12日,省国土资源厅又紧急约谈了绵竹、汶川、都江堰等26个重点县(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明确地灾防治的重点。这一系列及时、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对成功应对“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坚持在全省各级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明确领导责任,逐层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落实岗位责任制,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把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落实到县、乡政府具体领导,并将灾害隐患点和责任人向社会公布,实现“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套强有力的领导责任机制和组织指挥体系,对近两年防治地质灾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今年强降雨极端天气明显增多的情况,各级党委、政府早研判、早部署、早准备、早防范,党政主要领导在主汛期间加强领导,靠前指挥,有力有序组织抢灾救灾,较好掌握了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的主动权。

  二、构建群测群防机制,紧紧扭住“操作层面”抓好防范

  长期的实践表明,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最有效的做法是加强操作层面的防范,在防灾工作的一线去及时处置防灾避灾问题。为此,省委、省政府坚持把防治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形成全面发动群众、全民参与防控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群众在防治地质灾害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我们着重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了六级联动的群防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社六级联动的群测群防体系,分级落实地质灾害预警预测责任、地质灾害隐患监测责任和灾情信息预报通报及临灾处置责任。在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聘请有汛期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建立起地质灾害监测员队伍,开展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预警,为有效及时预防地质灾害工作起到了重大的基础作用。与此同时,着力构建群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监测预防机制,努力提高监测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强化了操作层面的防范责任。我们以农村村社、城镇社区、基层单位和施工工地为单元组织群众参与防灾,把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防治责任落实到最基层、落实到第一线,落实到县、乡、村、组的每一位干部群众,落实到建设工地每一位管理者和普通工人。三是开展了大范围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活动,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社、工程建设单位和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发放“明白卡”,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仅今年以来,我们就重点开展了39个地震重灾县安置点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的宣传培训,共发放宣传品12万多份,开展专题讲座1000多场,对120多万人进行了集中培训。这些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地质灾害防范的积极性,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使全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优化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系统防范的功能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量大、牵涉面广,属典型的系统性工程,稍有不慎就可能因工作中的“死角”和缺位酿成难以预料的后果。针对去年水电建设工地及周边相继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将分层级防范与分行业联动相结合,以制度规定和要求促使各部门、各行业主管单位切实负起责任,抓好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建立了国土资源系统互动机制。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建立上下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督促指导机制,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联动履行主管、协调、督促和指导职责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构建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联动配合,联合开展洪水、暴雨、泥石流等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多渠道向建设工地、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传达,向生产生活区域人员、社会通报。今年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来临前夕,气象、交通等部门联合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先后6次发出重要气象警报、7次发出暴雨橙色或黄色预警信号,在第一时间传达到乡、村、组、户、施工现场。灾情发生后,国土资源、交通、电力、财政、民政等部门联动,联合开展应急救援救灾。三是落实了分系统、分层级防范体系。既实行多部门整体联动,又进行分工负责。交通运输部门对交通干道沿线,水利部门对河道、桥梁等重要河段,建设部门对城镇周边,教育部门对学校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排查防范。电监、水利、交通、建设、安监等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地段水利、道路工程建设场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预防。在各方面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对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公示、督查、告知三项制度。去年对5804个建设项目和3396处矿山企业地灾评估情况进行公示、督查,今年又对新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1835个建设项目和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261处矿山企业进行逐点核查,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因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的事件大幅度减少。

  四、建立预防避让机制,努力实现主动避让

  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应对山洪地质灾害,受现有预测预警条件的限制,目前最有效、最紧迫的措施还是“避让”。近两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在汛期必须落实主动避让、预防避让。按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由临灾避让为预防避让,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灾。今年汛期全省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内避让转移了68万人,避免了因灾可能带来的重大人员伤亡。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做好避让规划。我们把地震灾区作为重点防范区域,突出县城、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抽调地勘单位优秀技术人员,以市(州)为单位组建省级应急抢险小分队和督导组驻点蹲守、深入巡查。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划定危险区,有针对性地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灾场所等,并向社会公示。二是突出重点人群加强避让演练。近两年来,我们依托城乡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对处于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的基层群众、在校师生、施工人员组织避让演练,帮助他们熟悉逃生路线,临灾从容转移。三是突出重点时段掌控避让时机。建立健全汛期值守、巡查、预测预警预报等制度,坚持每天更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动态掌握雨情、灾情变化趋势,督促落实防灾措施。对降雨趋势不断恶化地区,直接电话通知当地政府立即启动预防避让预案,疏散转移受威胁群众。8月13日凌晨,绵竹市清平乡暴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当地党委、政府果断组织群众按照地质灾害避险演练方案的路线、地点转移,抢在泥石流到来前迅速撤离危险区,有效避免了3000多名人员伤亡。

  五、着力长效治理机制,高度重视工程性治理

  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对难以避让搬迁的地灾隐患,必须以科学手段实施工程性治理,确保防灾工作持久见效。近两年,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一是设立了省级地质灾害专项资金。早在汶川地震前我省就专门设立了省级地质灾害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地震发生后,灾后重建中又规划投入大量政府性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二是加强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汶川地震后,我们组织力量对11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和各类大型公共设施开展地质安全评估鉴定和除险加固。认真落实“三避让”原则,即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避开行洪通道,抓好灾后重建房屋规划选址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了灾后重建城镇住房、学校、医院等项目建设安全。三是抓紧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开展2334项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1248项应急排危除险应急治理工作,开展6494项监测预警项目,恢复重建3420处群测群防,实施28674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目前地震灾区纳入重大工程治理的隐患点完工52%,农户避让搬迁完成81.6%,完成了2296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工作。今年汛期期间,北川等已建成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受住了洪灾泥石流考验,成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墙”。目前,正积极筹资推进绵竹清平、汶川映秀、都江堰龙池等地质灾害极重区的工程治理工作。

  地质灾害具有长期性、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我省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还非常繁重。我们将切实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普查、核查,编制好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加快地质灾害的重大工程治理,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深入扎实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 李莎莎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Baidu
    map